开讲啦周润发 撒贝宁开讲啦周润发
引言:教育孩子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如何教会孩子我们中国人的一些基本价值观,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
当然有家长(读者)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特别加上“中国人”三个字?
首先,我们是中国人,就不能不了解我们自己,特别是我们自身的文化,明白我们的思路,这样更方便处理和解决中国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要步入社会,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与人交往、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中国社会具有复杂性,应该比其他任何国家社会都难以掌握和摸清。能够生活在中国,也是我们的福分,老话讲的“要几辈子做人才能做到中国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做中国人难呢?这也是很多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因为一般人看不懂,搞不明白,所以西方就多指责、批评中国这样那样不好,其实是他们看不懂。
?我们是阴阳文化,不能表面上来看中国,要透过表象,抓住实质,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是如此。我们有时嘴上讲的不一定是我们心里面想的,但是我们要从明的话语当中去听取言外之意,这是我们文化的特性。真正开明的人都懂得,民族性没有好坏,只是当时当地的一套文化准则,没有优劣。我们不能什么都有话直说,我们之所以看似“明里一套,暗中一套”,是因为情面的需要。比如,我们公司要开革某一位同事,就会委婉地表达出来,说很多他的好话,先安稳情绪,最后才言归正传表达我们的意图,这不是“套近乎”“笑里藏刀”,而是有对方的存在。
这些道理很微妙,仔细去领会,才能了然于胸、欣然于心,很多时候,我们就骂错了,说人家哪哪不对,哪哪两面三刀,其实都要有一个综合的考察,特别是要注重度的拿捏,一旦过分,那么就成了 奸巧伪诈,而且不管怎样,最终都要归结于你的内心初衷如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动机”。
?我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人的地位放得很高,中华文化几千年其实就是一部人学,我们应该是对人的学问研究得最为透彻的民族,中华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四个字,处处都透着“人”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一个中国人,就是要让孩子可以“以人为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人的存在。
随着我们日益现代化,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也随之引进,这给我们开阔了视野。特别是现代的教育,非常重视分科之学的研究,把学问分得极为细致,一个孩子进入学校,随着年级的提升,要学习很多门学科,小学要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到了初中要学的会更多,出了语数外,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
西方很重视对物的研究,这刚好跟中国相反。他们很重视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研究,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把自然世界独立于人之外来研究,中国当然也会研究物,但是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也就是为人生而研究。我们了解天地万物运行之变化,也就是为了可以理解我们人生的自然之理,遵循这样的一条共同的规律,那么人就可以更为有效地与天地万物共处,从提高自身德性为主来实现自己赞天地之化育、协助宇宙更好发展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道”。
以人为本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好孩子成为一名中国的孩子,更加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科学要生活化
不管是我们孩子要学习的各科之学,都要让孩子有一个意识,那就是书本离不开生活,要扎根生活,实实在在地以生活作为起点和终点,也就是我们老子说的“不失其所者,久”。只有从出发点开始就要慎重,并时时刻刻不忘记初心,这样才能牢记使命,最终取得一个慎始善终的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科学确实很神奇,很伟大,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不能以书本为权威,也就是不能以权威为权威,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说“科学家说的”、“物理定律这么讲的”,因此就以此为信条,信仰科学,一切都是以科学之是非为是非。对待科学真正科学的态度是,要对科学存有质疑的态度,因为科学只是某个时空的真理,时空条件一变,整个理论也会变,哪有什么绝对真理?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更是一颗不盲从的心,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再言之,就是还要让科学生活化,怎么讲呢?我们说科学不是信仰,不能盲从,也就是要平和地来看待科学,也要知道科学并非万能,但是也要明白科学确实对人类有很大地帮助,但是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科学必须要符合自然和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不能违背自然,人为去创造很多自然不能消融的存在,破坏整个自然系统,这就是害处!当然科学还要以人为中心,一切都是基于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要生活化。
真正的科学家一定是有良知、有道德的科学家,他做研究必然是抱着造福人类的心而做,不是想到祸害人类,毁灭地球来的,这当然是科学生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还有就是我们普通民众,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应该把科学看作是一件很生活化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前文反复强调的,不能一股脑儿钻进科学之中,一切都是科学,那么人生定然少了很多乐趣!比如,亲情是科学吗?画画是科学吗?眼泪是科学吗?感觉是科学吗?科学一定要生活化,科学也需要人情味,不要让孩子学着学着,就成了机器,没有了情感,也不像是自己的子女,那将是父母的悲哀。
?第二、物质要精神化
我们这个社会物质生活很丰富,吃的、穿的、用的都很高级,可以说是过着以前黄帝都不能享受的生活,然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教育就更要小心了。我们让孩子明白金钱很重要,没有钱,基本的生存、生活都不能保障,有何幸福可言呢?但是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尤其教育好孩子,物质不是一切,幸福除开物质以外,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此话怎讲?人对物质的欲望只能抑制,不能无限地满足,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展,我们要有可持续的观念,要懂得节制,这才是获致长久幸福之道的关键。很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太过于物欲膨胀,一味地为了财货牺牲自己的身心,造成自己身体的损害,这就是得不偿失。
我们教育孩子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鼓励和奖励的问题,为了鼓励孩子考一个更好的分数,或者是为了奖励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就常常通过物质手段来进行,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依然会违背初衷,难以达成圆满的效果。家长首先要明白物质奖励只是眼前的刺激,并没有深入孩子内心,没有深入到孩子内在驱动力的诱发,等到孩子眼前奖励消失了,就会失去动力,今天奖励一块糖,明天奖励一个玩具飞机,后天奖励一次动物园观光,总有一天这些通通都失去效力,那时你又怎么办?
因此,我们要更注重孩子精神愉悦的启发和开导,让他们懂得享受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他们更为注重对学习本身的追求,注重知识知识获得与智慧开启的自我提升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人更为本质的心灵层面的滋养,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在物质生活中可以游刃有余、自由舍取、人格独立的健全的人,一切都是在实现人本身的价值,自动、自发、自主、自律,符合人生命本身的节奏和规律,而不是成为一个异化的人,一个为物所奴役的人,这应该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物质精神化,一切存在皆因心灵决定,这种智慧层面上的东西,更能够助于孩子驾驭万物,获致成就和幸福。
?第三、人生要艺术化
我们应该教育小孩,懂得生活,懂得人生,这就是人生(或生活)要艺术化。为什么有的人生活一潭死水,毫无波澜起伏,为什么有的人却能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懂得生活?懂得人生?生活与人生其实就是生活与人生的艺术。
什么是艺术呢?不是我们学的什么音乐、美术、戏剧等等,而是要有艺术的修养。那什么是艺术的修养呢?其实,我们的生活与人生哲理就在于《易经》,我们的艺术也就是在浓淡之间,在虚实之间,在明暗之间,这就是我们生活需要采取的态度,是我们人生所需要领悟到的艺术。
艺术就是一种态度跟修养,我们生活就不要那么死板,不能那么“实在”,生活不是科学、不是物质,是情感和生命的搏动,也是相反相成的巧妙配合与组成,是黑纸白字的虚实相生,是我们山水画的留白写意,是工作与生活的协调,是刚与柔的适中调和。
中和之为美。多让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多学习我们的中庸之道,多体会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教育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人生(生活)要艺术化的道理,孩子学习与玩耍之间、以后事业与生活之间,便能取得一个巧妙平衡,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成功人生。
学会了人生艺术化,便不再计较一时一地的胜负,更加着眼于长远,在人生的荆棘路途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更受人欢迎,也更加明白进退得失的分寸,了然于胸的更是生命厚重的精彩与平凡,正如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提到的周润发“心平常,自非凡”那样,无往不利,当然是我们最愿意看到孩子过好的这样美满的一生了!是生命厚重的果实累累。
结语:随着西方教育与文化观念的引入,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术”的层面,“以人为本”的传统核心理念正逐渐丧失,我们希望可以重回教育根本,抵达问题核心,真正培养出一代有温度的、有感情的孩子。
我们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为我们的孩子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从教育开始,却永远没有结束。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