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的意思 水土不服的服的古义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讲述了我们的先人是怎样认识自然,认识人体,为中医奠定理论和中医哲学基础的。
这里的“节”字,来自以上这句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围绕着为什么“上古之人,能百岁而不衰”的讨论。
“食饮有节”顾名思义,岐伯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应当“有节”,具体又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曰“节气”
平日里,我们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干嘛呢?停顿一下,别太辛劳。在这里,就是要我们吃什么喝什么要跟着节气走,简单说我们要吃应季的食物。
但是我们现在吃的是什么?反季节的食物,蔬菜,水果,很先进,什么时候都能吃到你想吃的。但符合养生么?不符合。别忘了,我们也是自然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出产的食物都是不一样的。
“水土不服”我们都知道,以前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吐下泻了水土不服。现在的我们,坐在家里把外面的东西运过来吃到肚子里——人造水土不服。比如,冬天在家吃到从海南或云南运来的水果,肯定没有当地新鲜采的好吃,吃的不对劲。一方面为了长途保鲜,他们提前把没熟的果子催熟,一方面当我们吃了觉得不对劲时,说明身体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不合适了。
所以,这层意思就是,我们吃的喝的偶尔尝尝鲜没问题,要顺应季节,归于自然。
二曰“节奏”
我们的食管、胃、肠道都是由平滑肌的规律性收缩来保证它的蠕动的。它就有一个次序性的律动一直在工作,中医里叫“更虚更实”。我们吃进肚里的食物得依次经过食管、胃、肠道有节奏的蠕动消化,我们顺着肠胃的节奏走,就吃得舒服,这时胃就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饱了,该停了。但如刻意不讲节奏,狼吞虎咽的话,就容易消化不良,甚至导致急性胰腺炎。
比如喝水,尤其夏天炎热口渴,好多人买一瓶拔凉拔凉的矿泉水直接就往肚子里灌,爽啊。你爽了,胃坏了,肠胃痉挛、急性肠胃炎就都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喝水,要喝热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承和传统;而且每次喝三口,这叫“品”。
三曰“节制”
现在的我们不愁吃不愁喝,很难找到一个温饱都不能保证的人。但这样的我们容易“恣情纵欲”,一个是想吃什么使劲吃,吃到不想再吃;二是已经吃饱了还得继续吃,因此喜欢酸辣口,刺激开胃;第三个是现在的饭菜热量越来越过剩,口味越来越重。这三个不恰当的饮食习惯,长期坚持任何一个都足以让我们的肠胃越来越坏。
再如,我们的长辈经历过吃苦挨饿的年代,对粮食的珍惜远远超出我们这代的想象。而往往就是那最后一口饭,可吃可不吃,扔了可惜,吃了就撑出毛病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确实有太多的可能和可以做到,以至于养生保健如高血压和猝死一样,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上古的先人要常葆“天真”,现在的我们要尽少“人为”。
药事健康超能团代谢与营养健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