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梦笔生花的主人公
所谓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诞生了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
1、鼓盆而歌
出处《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鼓盆而歌”,讲述了庄子在他妻子的葬礼上高歌,被耿直朋友火力开喷的故事,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典故,人们一直认为这表现了庄子旷达的人生境界,后人还将其改编为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但在庄子看似旷达的言行背后,其实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中期注明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是是战国乱世纷争中不一样的焰火。他一生著书十余万言,非常高产,而大家熟知的《论语》也才一万多字。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能把枯燥深邃的哲学写的生动优美而又富有个性,他还爱用寓言笔法讲故事,比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都出自他的笔下。他有一个吵了一辈子却一生难得的知己,也是最佳损友。
庄子有两个思想,一个是齐物,即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另一个是逍遥,既然什么都一样,那我努力何用,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关于百家争鸣有这样一个段子:
假设一个老师上课时课堂纪律不好,那老师会怎么做呢?儒家的孔子会讲究因材施教实行小班授课;儒家的孟子则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更差,爱听不听;法家的韩非子讲究讲究轻罪重罚,课堂纪律会好的一塌糊涂;墨家的墨子呢?抱歉,我们没有可能纪律,因为墨家是劳动人民的学派,这时候会带着学生们去田里插秧呢!而道家的老子则会“无为而治”,只要有考试这个“道”存在,你总会听我的;而庄子嘛,教不教和学不学都一样,所以他...可能根本不会来上课!
这就是先秦时期第一潇洒哥——庄子的生活状态!扯远了。回归正题,去看第二个成语吧!
2、纵横捭阖
出自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意思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冷知识:悬梁刺股的主角、二百五的来源都与苏秦有关)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名利,又名王禅,因隐居在今河南淇县云梦山鬼谷洞,号鬼谷子,又号玄微子,世称王禅老祖,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北省临漳县)人,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世。
在传说之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他的弟子,纵横家也是由他所创。民间传说著《阴符经》、《鬼谷子》、《无字天书》都是其所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3、千金市骨
源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者至者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也叫“千金买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才都很重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战争不断。燕国曾被强大的齐国打败。燕昭王继位后,决心招贤纳士,复兴燕国。
一次,燕昭王召见了极有谋略的谋士郭隗,虚心请教道:“当前燕国面临困境,你看如何才能求得有才能的贤士,辅助我治理国家,重整旗鼓,以实现复仇的夙愿呢?”郭隗没有直接回答昭王的问题,而是先给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国王,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就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布告,说他愿出一千两黄金购买一匹千里马。可三年过去了,一匹马都没有买到,国王为此很不高兴。这时,国王身边有个待臣说他愿意带上一千两黄金出外寻找千里马。国王同意了。于是侍臣带着一千两黄金,四处奔走寻马。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打听到点儿消息,可等他赶到时,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
侍臣毫不犹豫地拿出五百两黄金,买下了那匹千里马的尸骨,带回来献给了国王。国王斥责道:“我要的是一匹日行千里的活马,可你却白白花掉五百两黄金,买回一堆千里马的尸骨,这有何用呢?”侍臣不慌不忙地答说:“大王,您买了好几年的千里马都没买到,这并非是世上没千里马,而是人们不相信您真的会出千金买马呀!如今我花掉五两黄金,为您买了一堆千里马的尸骨,消息传开后,天下人都知您珍爱千里马,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给您牵来。”
果然,不到一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被送到了国王那里。
郭隗讲完故事后,意味深长地说:“大王若真的想招贤纳土,不世先从我开始,天下贤人见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被您重用,那么,比我更有才能的人便会主动来找大王了。”燕昭王觉得郭隗言之有理,当即拜他为师。
各诸侯国的贤士闻讯,纷纷前来向燕昭王自荐。其中有一个人叫做乐毅,成为了燕昭王真正的千里马,乐毅也许大家不熟悉,但百年后有一个乐毅真爱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诸葛亮。
后来,燕昭王的猎头工作开展的非常好,并任用各国的能人贤士治理国家,终于击败了强大的齐国,收复了全部失地。
成语寓意:千金市骨这个典故反映出一种用人的普遍心理。后来人们就以此类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等爱惜人才行为,看到了这一成语的正面激励含义,却往往忽略了它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必须注意到,千金买到的,不是千里马本身,而是千里马的尸首。这就同寻求真正的千里马有了差别。不注意这种差别,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4、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
秦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他坐在殿上显得随便又得意,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喜欢之至,然后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高声向秦王欢呼道贺。蔺相如站在堂下,许久却无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诈,想了一想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来,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秦王没有多想,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倚仗着自己是大国,编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把和氏璧送来。但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国之君呢?且仅为一块无多大用处的玉,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是很不理智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将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但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大王却态度随便,傲慢无礼,还把美玉交给宫女传看,这是对赵国的污辱;您一字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这是无意偿还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里,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冲冲地举着玉璧,眼睛斜看着柱子,随时准备砸碎。
秦王唯恐他砸毁了玉璧,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归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认真,也就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秦王既然喜爱和氏璧,赵国不敢不奉献。只是赵王送璧前曾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该沐浴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说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蔺相如回到馆舍,连忙周密部署,让人穿着麻衣布衫,化妆成老百姓,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回了赵国。
五天过后,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从容地走上前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已历二十几位国君,可从没听说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担心受了您的骗,已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了。赵是弱国,秦是强国,如果秦王是真心诚意地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绝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来。过去孟明视欺骗了晋国,商鞅欺骗了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如今,我不愿看着大王再背上欺骗赵国的坏名声,所以把玉璧先送回赵国。就算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和大臣们十分恼怒可又无可辩驳。蔺相如又不怕死,杀了他也没用,反落下个恶名。倒不如放了蔺相如,还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并非诈取赵国的玉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这场国家宝藏争夺战终于结束,而蔺相如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他也因之声誉鹊起。
5、眦睚必报
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指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但报复心太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世人常说“以德报怨”,认为这是孔子教育我们的,但孔夫子的原话其实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来对待恶心,用善意来报答德行。而眦睚必报讲的就是一个职场小白惨遭陷害后黑化复仇的故事。
这个职场小白就是范雎。
范雎,魏国人,是秦昭王的重要谋臣,在秦同征服六国的大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范雎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作为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推辞。不明真相的须贾却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
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颗。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后来,他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又偷偷到了秦国,化名张禄,取得了秦昭王的赏识登上了宰相高位。
范雎当了宰相不久,就说动秦昭王发兵攻伐魏国。魏国派须贾前往秦国请求罢兵。范雎听说须贾来到秦国,便化装成一个流落他乡的穷汉到客舍去见他。
须贾见是范雎,吃了一惊说:“你原来还活着!”谈了几句话后,须贾觉得他可怜,便顺手取件锦袍送给他。随后去觐见秦相张禄。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次,他又见到了范雎。
想起旧事,须贾不禁惶恐万状,立即光着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请罪。范雎将须贾大骂一顿,列数完他的罪状,又特地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着全体宾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场。范雎说顾念他赠送锦袍,总算不忘旧情,饶了他的命,可是必须告诉魏昭王,速将魏齐的头送来,否则就要发兵杀到魏国国都。
魏齐听得消息,吓得逃到赵国。赵国也怕秦国,不敢收留他,他又想逃往楚国,楚国也不敢欢迎。这位宰相终于被逼自杀了。
6、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天上真会掉馅饼?答案是:真会。而接住这个馅饼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孝成王赵丹。
战国时期,秦抓着韩、魏不放,最后魏国起家的河东之地被夺走,韩国的国土也被拦腰截断后割让上党求和,虽然两国签了字,但上党郡的长官却拒绝投降,把自己的17座城池送给了赵国。
赵国中了头彩,自然开心。可秦国就不干了。
赵国有位大将叫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7、天府之国
今存文献首见于《战国策秦策一》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形容土壤肥沃物质富饶的土地。在现代,“天府之国”的称号独属于四川省,尤其是最为“巴适”的省会成都市。
公元前316年,秦国朝堂上,相邦张仪和他同事大将司马错正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该东进打韩国,还是南下灭蜀国。当时四川内外有三个国家,西边的蜀国,东边的巴国,东边的苴国。其中苴国本是蜀国的分封地,国君二人是亲兄弟,没想到后来反目成仇,联合巴国勾结,吃里扒外。
对于最早被冠以“天府之国”美誉的其实是关中平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而至于当时四川所在的巴蜀地区,就连秦国人都觉得这地方太野蛮落后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得从一次争论开始。
公元前316年,秦国朝堂上,相邦张仪和他同事大将司马错正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该东进打韩国,还是南下灭蜀国。当时四川内外有三个国家,西边的蜀国,东边的巴国,东边的苴国。其中苴国本是蜀国的分封地,国君二人是亲兄弟,没想到后来反目成仇,联合巴国勾结,吃里扒外。
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已经拥有了单挑的信心和实力。趁着蜀中内乱,便计划怎么拿下。
秦国曾假意与蜀王修好,说要打制五头巨大的石牛送给蜀王,说他送的这五头牛,虽然吃的是草,但拉的却是金子。但是太大,运不过来。
于是,当时的蜀王便说他们可以上门自提,并派了劳工在群山中开凿了一条迎接石牛入蜀的道路,这条路叫石牛道,也叫金牛道。道路修好后,秦国如约送了五头石牛过去,可并不拉金子,蜀王非常生气并派人去质问秦国,秦国一听,路通了,就赶紧带领大军,灭了蜀国,并转头把苴国和巴国灭了。
占据巴蜀地区后,秦国国土面积瞬间扩大了一倍,并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楚国侧翼包围,为秦灭楚,一统六国准备了条件。
秦国灭了巴蜀,虽有了粮仓,但当时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却很任性,时不时就发大水。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决定治理岷江水患,派了水利专家李冰入蜀,主持修建了超级工程——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形成了一个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四川自此才真正被称为天府之国。
8、奇货可居
出自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秦诸庶孼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战国时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此人颇具经营头脑,善于投机和囤积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声远扬。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在这里吕不韦发现一件稀有奇货,大叫:“此奇货可居。”他匆匆忙忙赶回家向父亲陈述了自己的投资计划,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为了这件“奇货”,吕不韦耗费了大量钱财。成批成批的珍奇宝物源不断地送到秦国皇宫,最后连自己心爱的小妾也送了出去。
几年之后,吕不韦由卫国的一个富贾一跃成为秦国的丞相。高官厚禄,其风光与富贵程度胜往昔千倍。这就是吕不韦善于投机经营的结果。原来,当年吕不韦眼中的“奇货”是置身赵国的秦昭王孙子异人(即子楚)。子楚的父亲安国君是秦国太子,所以子楚有望成为秦王。为了帮子楚登上王位,吕不韦向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送礼。他一面让子楚认华阳夫人为母亲,一面怂恿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替子楚美言。民间传说吕不韦为了讨好子楚,把自己的爱妾送给子楚为妻即秦始皇的母亲。
吕不韦的苦心没白费,几年后子楚被接回国封为太子,继而登上了王位。为了报答吕不韦的鼎力相助,子楚登基后厚赏了吕不韦。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优厚。
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后来,吕不韦因嫪毐之事受到牵连而被贬,后来他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吕不韦的“奇货”确实“可居”,他为吕不韦带来了做生意无法得到的声名与权势。
9、图穷匕见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又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图穷匕见(x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后人用“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这则成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而且被翻拍过许多电影、电视,这个故事就叫做荆轲刺秦。
在秦王嬴政还是少年的时候,曾在赵国做过人质,而当时他有一位同样在当人质的朋友,燕国的太子丹。二人共患难,却未能一生一起走。
在秦国加快一统六国时,秦国有一个叫樊於的将领因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
荆轲此人慷慨侠义,喜好读书击剑,在江湖上很有名号。太子丹以国家大义说服荆轲刺秦王,并奉他为上卿。
为接近秦王,荆轲以计谋使樊於自杀,并拿着燕国的督亢地区地图,带着人头和地图,和助手秦舞阳准备去了。在易水边,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抱着必死的心奔向秦国。这便是成语“悲歌击筑”的来源。
秦王嬴政听说燕国献上了叛徒的人头和督亢地图,隆重接见了荆轲一行人。在司马迁《刺客列传》的记载中,秦舞阳的武力值要比荆轲高,所以他是主刺手,捧着的是藏有匕首的地图,而走在前头的荆轲是副手,捧着的是人头。没想到关键时候秦舞阳掉链子被人看出来了,秦王便只让荆轲上前,最后荆轲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后面才有了在许多电影、电视剧里的精彩故事描述,便不再赘述了。
10、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更多内容请点击:
1、先秦成语故事收藏!一碗王八汤引发的血案,永远别低估吃货的力量
2、干货分享|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值得收藏!(上)
3、高利贷早在元朝就有了,春秋出现了中国首富!中国集市发展简史,值得收藏!
4、古人洗头发,用什么洗?唐朝最奇葩,明朝最高雅
5、在北宋,歌伎真的只卖艺!别再冤枉赵盼儿张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