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什么意思 summer和summer的区别
好嗨哦!清廷消夏神操作
清代掐丝珐琅冰箱
◎王盼盼
清朝发端于白山黑水之间,东北人刚刚南下,最怕什么呢,两件事:一是关外人不曾染过的天花,另一件就是夏日难以排解的暑热。经常有朋友问我,在暑假参观故宫,怎么能不那么热,但是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紫禁城非常不适于夏日居住,这里建筑格局狭促,人员密度极大,大环境上少风少水,小环境上植被也少,对于高温没有任何疏解能力。终清一代,王公贵戚们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方法度过北京的炎炎酷暑。
最直接的避暑方式,就是“惹不过,躲得过”,北京这么热,我走不成吗!
营建 避暑行宫修起来
康熙皇帝在刚刚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国家初步稳定下来,他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避暑行宫,京内和京外各建一处,即西郊的畅春园与承德避暑山庄。
海淀地区,位于永定河的冲积扇上,地下的泉水汇集成一片片湖泊,“海淀”因此得名。“早在金章宗(1168-1208)建八大水院时,海淀地区便有了成体系的皇家园林。明朝中后期,海淀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荷花和稻米,这片湖泊逐渐被分割为南北两个小湖,分别叫“南海淀”和“北海淀”。而又有西山林木葱茂,山麓多泉水,山形水势得天独厚,极宜辟造园林。
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选定了明代李伟所遗清华园为基址,“爰诏内司,少加规度,依高为皋,即卑成池”。畅春园于三年之后竣工,成为康熙皇帝夏日在京居住的主要场所。“盛夏郁蒸,炎景烁金之候”,天气热得四处冒火星,康熙皇帝就会放下手中政务,来到西郊避暑。
雍正之后,开始重点打造圆明园,乾隆把皇家园林建设推向巅峰。乾隆六下江南之后,就将种草的江南美景仿建于皇家园林之内,形成了“西湖十景”“狮子林”“如园”“鉴园”这些独特景致。
另外,乾隆还疏浚瓮山泊,建清漪园;并建静宜园、静明园,将西郊地区发展成山水呼应、风光旖旎的避喧听政之所。即便到了清后期,列强入侵、国家衰败之际,清代皇家仍不辍园林建设。慈禧太后将清漪园改建成了颐和园,并基本上将住所移到此地。
但是毕竟海淀也没有空调,只能靠高纬度解决问题了。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避暑山庄正式下诏开工,但是早于此,皇帝已沿滦河修建了一些行宫。承德“金山发脉,暖溜分泉;云壑淳泓,石潭青霭。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主要是车程也不算远,一般清帝骑马,两三日便可达到。
康熙五十年,康熙帝题写“避暑山庄”四字匾额挂于二宫门,并将重要景点以四字题名组成“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三十六景”还是以塞外朴质风格为主,皇帝走的还是农家乐风格。除正殿“澹泊精诚”及其后殿“烟波致爽”为官式建筑外,有大量的“山馆”“别墅”景观。
到了乾隆时期,对山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开始走奢华土豪风,不但着意修缮了湖区景观,添建新的“三十六景”,还完善了外八庙,使避暑山庄还成为了会盟外藩蒙古、团结蒙藏地区的中心。据统计,康熙皇帝造访热河四十余次,乾隆、嘉庆二人更是几乎每年都要到避暑山庄,到了秋狝完成后,估计是贴完秋膘,皇帝才会结束在热河地区的行程,回到北京。
如果估算起来,清代入关后的十个皇帝中,只有顺治、乾隆、道光、同治四人是在紫禁城中去世的,而后三者还是死于正月——也就是皇帝必须要回紫禁城举行典礼之月。而在园林中去世的有康熙(畅春园)、雍正(圆明园)、光绪(瀛台)三人;在避暑山庄去世的有嘉庆、咸丰二人。可见清代的皇帝,更愿意将离宫别苑当成自己的日常居所,离宫的修建多以避暑为目的,所以后来外国人对于西郊园林的称呼多为“Summer Place”,即为“夏宫”。
消遣 游船开起来
据说康熙皇帝律己很严,即使是夏日酷暑,他也要冠帽端正地接见臣工,从来不用担心皇帝有“北京比基尼”。诏对间隙,赶紧拿过扇子扇一扇,下个人进来的时候,又恢复了端正的坐姿。
但是天气太热,天天这么工作,也实在受不了,所以皇帝总要想点儿夏天的活动,没有空调屋里追剧吃西瓜,清代宫廷夏日的文娱活动,最常见的是游船与听戏。
清代人不游泳,但是水上总归比陆上凉快。昆明湖总面积约三千亩,水域广阔,景色秀丽,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碧波荡漾。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早在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就有“何处燕山量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之感慨。光绪时期的重修,更是突出了昆明湖作为园林景观的功用。
根据内廷人员的回忆和清宫档案,我们可以大致恢复慈禧太后夏日游湖的情景:
她由长廊进入码头,随她出游的除了皇后和妃嫔外,还有她最喜欢的恭亲王奕忻之女荣寿公主和庆亲王奕劻之女三格格、四格格,以及入宫充当翻译的德龄和容龄,还有李莲英之妹李大姑娘也在行列之中,因此,游船的规模非常大,有“湖上浮宫”之喻。
慈禧的御舟顶上用上等木料雕刻成一行行琉璃瓦式样,上涂黄漆,御舟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就是在船的中央竖立一根酷似桅杆似的大旗杆,上面悬挂着一面很大的龙旗,另外还有两条狭长的天青色缎飘带。御舟由河岸上的纤夫拖行,离岸较远时兼用船桨滑行。有个插曲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送给慈禧太后小火轮一艘,赐名“永和号”,虽然第一次试水就炸了,让大家都有点儿尴尬,但是修理之后,也一度作为慈禧太后御船的拖引船使用。
另一种更为常见的消夏方式就是听戏,清宫戏台根据建筑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室内小戏台,第二种为开敞类的半室内戏台或室外戏台,第三种就是多层的室外大戏台。开敞类半室内戏台为夏日看戏的首选之地,其中以圆明园的“万方安和”最为精妙。
“万方安和”,在雍正时期成为“万字殿”或“万字房”。它的建筑平面图形呈“卍”字形,整个汉白玉基座在湖水中,“卍”字形的岛上建造了33间房,四面出廊的水殿。从内务府档案记载中我们得知,这里曾有一处半室内小戏台:“万字房西一路对戏台屋内,靠碧纱橱陈设的花梨木案”。
对照内务府档案,我们推出,戏台和看戏的皇帝并不在同一侧的殿宇内,而在万字殿西南翼的开间中。此翼西起第二间正对戏台,安设向北的宝座,同时在西三间安设宝座供皇帝使用,檐边炕则为宫眷使用。这样,隔着一道湖水赏戏,清风徐来,莲香阵阵,不仅夏日暑气消减大半,而且因为水面反射,声音更多一道悠扬,是很好的夏日消遣。
饮食冷饮吃起来
宫廷的夏日,很多习俗与民间相同,也有一些是民间习俗的“升级版”,比如服饰。暑伏之后,百姓会换上夏装,百官“皆服万丝帽、黄葛纱袍”,皇家也不例外。不过皇帝的服饰种类更为繁多,一般分为朝服、吉服、行服、常服等,其中有夏日特色的就是朝服和常服。
朝冠一项,夏用玉草或藤竹丝,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合林,饰东珠七,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金龙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朝服则改为:“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缎、纱、单、袷。”常服纹饰及颜色不变,与冬常服相比有两点不同,一则开裾由左右改为四开,以增加空气流通;二则衣料选用棉、纱,更为透风散热。虽然选用了薄的材质,也多开了两裾,但实物看起来还是很严实。
所以只能在吃上安慰一下了,“冰”是夏季的去暑利器。紫禁城内有冰窖五所,其中四所能藏冰5000块,另一所能藏冰9226块。长春宫、储秀宫等处茶房内设有冰桶,以供冷饮、冰冻水果之用。
在内务府大臣等办公地,每年五月初一起至七月二十日止,每日可领取冰两块,供防暑之用。清代宫廷还有小型储冰用的木质冰桶,其功用大抵类似于今天的冰箱。它们一般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制成木胎,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故宫存有一对乾隆年间制珐琅彩冰桶,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约一尺高的木座,上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
民间夏季有直接吃冰的习惯,“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还有一种叫“雪花酪”的冰品,它是把凉水、天然碎冰块、淀粉、糖精、香精装在铁桶里,再把铁桶放入内有冰砣的大木桶。桶中间有轴儿,转动起来能把冰块等搅成雪花冰凌,盛在玻璃杯里有点像冰淇淋。宫中则更为讲究,于制成的冰花中加入红果汁、酸梅汤等调味,再放入果子干,半嚼半饮,冰爽可口。
《宫女谈往录》中,宫女何氏还讲了慈禧常吃的另一种夏季小吃:“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 这种甜食的低配版,在盛夏时节也常常在北京售卖,用荷叶托着新鲜的莲子和菱角米,和着蜜饯或是淋上糖浆,在今天看来,也是一道消夏美食。
除了冷食之外,还有一些宫廷夏季饮品,以酸梅汤最有代表性。《帝京岁时记》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宫中惯有饮用传统,据慈禧的侄孙叶赫那拉岳超的回忆文章《庚子辛丑随銮纪实》记载:“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幅这样的图景:
在京西风景秀丽的圆明园中,皇亲贵胄们坐在万方安和的西殿之上,远处是悠悠蝉鸣,近处是习习凉风,对岸的戏台中,传来了余韵绵长的唱曲。此时,捧起手中的玉盏,啜一口凉丝丝的酸梅汤,再用小勺舀满新鲜的凉果,放到口中慢慢咀嚼……谁说没有空调的古代,夏日就不能是一种享受呢。这波操作,谁不服?供图/王盼盼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