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爱w550 索爱手机

时间:2023-04-21 04:2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8910 评论:0

1979年1月第一批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景象与80年代可口可乐广告

见习记者 史凯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陈岩鹏 北京报道

40年前,当人们怀着好奇打开一瓶可口可乐时,并不会想到,40年后一场荟聚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参展企业携带5000多款展品亮相的国际贸易盛会,实现累计意向成交额578.3亿美元。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屈指可数的几款进口商品到如今中国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05万亿元,改革开放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中国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彻底的改变。

“这台冰箱的颜色多像咱们家在80年代用过的那台进口浅绿色冰箱。”11月初的一个周末,在苏宁易购北京西大望路店里,正在挑选商品的一家三口在途经到一台薄荷绿色的电冰箱前时发出这句感叹,《华夏时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这个三口之家。

“说起近40年来进口商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我有发言权,我是直接的亲历者、见证者。”今年56岁的孟凡对记者说,不论是家里凭票购买的第一台进口黑白电视机,还是第一台进口电冰箱,都历历在目。

另一位微博名为“透明的米妮”的85后成都女士近日在微博发了两张磁带随身听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我至今还对第一次喝可乐,第一次去吃肯德基以及听磁带随身听时很潮的那个时代记忆犹新。”“透明的米妮”微博用户告诉记者,在她成长的历程中,有很多关于进口商品的点滴记忆。

有媒体援引数据称,1978到2017年的改革开放40年里,按人民币计价,中国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增长至27.8万亿元,增长782倍,年均增速达18.6%。其中出口总额从168亿元增长至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19.1%;进口总额从187亿元增长至12.5万亿元,增长664倍,年均增速18.1%。

从“卖全球”到“买全球”,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现阶段发展进程中,扩大进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对外开放正在不断加码。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可口可乐

“当时买可乐喝只是出于好奇。”孟凡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说,在80年代初,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比家喻户晓的北冰洋汽水贵两三倍,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广泛接受。

微博名为“透明的米妮”的85后成都女士向记者回忆说,她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是在1993到1994年左右的小学时代,当时和自己的表弟用零花钱凑了1.5元,在她奶奶家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罐易拉罐装可口可乐,一人一口,开心了一下午。

与80、90年代相比,今天不仅可乐的种类风味多样,纵览超市商场的各式进口饮料可谓琳琅满目,站在货架前停留许久都不知如何下手去挑选。

记者近日在网上预约抢购了“可口可乐致敬改革开放40年”限量版迷你罐纪念套装,浏览附带的图册时不禁感叹,1978年重返中国市场的可口可乐,基本上和中国“改革开放”同龄。

“可口可乐致敬改革开放40年”限量版迷你罐纪念套装及附带的图册 史凯/摄

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北京)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宣布重返中国,与当时的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采用补偿贸易等方式向中国主要城市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厂进行灌装并销售。

补偿贸易是指买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以及某些原材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的一种贸易方式。对与改革开放初始时缺乏技术和外汇的中国,利用这种贸易方式可以用外资买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出口能力。

在宣布重返中国不到一个月后,1979年1月,第一批玻璃瓶装3000箱可口可乐,由中国香港分别以铁路运输方式发往北京和广州,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重返中国大陆市场的外国消费品。

据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可口可乐在华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在华建厂45家,系统员工约45000人,99%的员工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商品方面,目前可口可乐为中国消费者提供17个品牌60多种饮料选择,其系列产品在中国的每天享用量愈1.5亿杯。

如果把当初的可口可乐以及80年代屈指可数的进口饮料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那40年来,一批又一批抵达中国市场以及在中国生产的国外饮料不断见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旗下的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中国饮料及液体食品灌装设备进口量为241台,同比增长14.2%;进口金额为16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5.9%

凭票购买的进口黑白电视机

《华夏时报》记者10月28日在北京三里屯参观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在街头设立的“时光博物馆1978-2018”时,看到展厅一处怀旧场景内摆设着一台目测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顷刻间勾起了孩童时代的记忆。

80年代中国进口自日本的松下12英寸黑白电视机 史凯/摄

“这台电视机是通过熟人找熟人,费了半天劲才找来的。”时光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现场告诉记者,据电视机的持有者介绍说,这是一台70到80年代中国进口的松下牌12英寸黑白显像管电视机。

对于电视机的记忆,孟凡也感触颇深,他向记者回忆说,1979年中国进口的第一批黑白电视机,他们家凭票花了500元购买了一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松下12英寸黑白电视机拿回家的时候,简直是件稀罕物,楼里只有我家有电视,一有什么节目播放时,楼里其他人家的孩子都跑到我家来看。当时电视机时不时的需要摆弄天线,以保证接收到的画面维持清晰稳定,切换频道需要扭动右上方的圆形按钮。而且家里人都在意的很,专门缝制了电视机罩用于平时的保护。”孟凡回忆说。

事实上,进口电视机基本上也和中国“改革开放”同龄,从最初的进口黑白电视机到今天时下市场上主流的进口4K、8K电视机,中国人对于电视机的使用需求和品质要求在不断的提升。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彩色电视机进口数量为50000台,同比增长30.8%;进口金额为30875千美元,同比增长118.4%。

韩国三星公司近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表示,三星8K电视机有望在今年12月到明年初登陆中国市场。

80年代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进口绿冰箱

“与进口黑白电视机几乎同一个时期进入我家的,还有进口电冰箱。”孟凡向记者回忆说,他们家在80年代初花了900多元购买的松下牌单开门100升进口电冰箱是全楼的家庭中最早的冰箱,与电视机一样同属稀罕物。

“后来,90年代我们家又更换了一台进口的日立牌上下双开门150升进口电冰箱,这台上门与下门约1:3比例的经典浅绿色电冰箱,当时很多家庭都有,也算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吧。”孟凡说。

80到90年代进口的浅绿色电冰箱 史凯/摄

如今,随着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广泛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电冰箱生产与进出口贸易均实现历史性的飞跃。

《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多家苏宁易购、大中电器实地走访时观察到,在进口的双开门、三开门电冰箱很普遍的当下,对开门的电冰箱在市场上也多了起来,比如记者看到一款进口的日立牌对开门700升电冰箱。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购买进口家电是因为稀少和未被普及,而如今,随着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家用电器产品的更迭速度非常快,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家电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数据称,1978年中国家电行业总产值仅为4.23亿元,国产家电寥若晨星,进入家庭的只有少量电风扇和电熨斗。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贸易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规模引进家电生产技术和设备,规避了自行摸索要走的弯路,从而实现了高起点发展,这一模式为中国家电实现赶超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姜风说。

“目前中国家电的创新能力不平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基础技术积累和原创技术的开发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日韩先进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在厨电领域仍需通过时间积淀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姜风认为。

进口餐饮食品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一家肯德基餐厅点餐时,发现平时印在全家桶包装上的作为肯德基标志性图案的山德士上校画像被“改革开放40年”等醒目字样所取代,不禁让人想到,这个“洋快餐”来中国也有些年头了,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进口元素符号。

“如今市面上的外国品牌快餐店越开越多,回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市场上只是陆续的有一些进口食品的出现,西餐店还很少,直到80年代中后期肯德基的出现,是当时市面上第一家品牌西式快餐店。”孟凡向记者回忆说,那时的肯德基门店就好比今天的“网红”餐饮店,去肯德基就餐算是那个时代的消费升级。

“我第一次去肯德基就餐是在1999年左右的高中暑假。”微博名为“透明的米妮”的85后成都女士向记者回忆说,当时是她表姐带她去的成都总府路上的肯德基餐厅。

《华夏时报》记者从肯德基(北京)有限公司了解到,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前门开业,开启了外国品牌快餐在中国内地营业的先河。

肯德基开业后的消费者光顾场面(肯德基公司供图)

改革开放的40年,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在内的一些众所周知的品牌“洋快餐”在中国开设店铺的数量逐年增多,并且近年来不断向中国的乡镇延伸。西式餐饮不仅在产品设置上越来越迎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口味喜好,而且餐饮类型、店铺品牌也越来越多元化。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目前,中国已是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美国品牌连锁咖啡店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星巴克在中国140多城市开设了超过3400家门店。

另一家被国人称作是对标星巴克的进口咖啡店COSTA在2007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目前,这个来自英国的品牌连锁咖啡店在中国开设了420多家门店。

星巴克2017年圣诞杯与 COSTA COFFEE

与西式餐饮在中国的遍地开花相比,进口食品在中国更是以种类繁多、数量之大、来源广泛为主要特点。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来自187个国家或地区。肉类、油脂及油料类、乳制品类、水产及制品类、粮谷及制品类、酒类、糖类、饮料类、干坚果类和糕点饼干类是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贸易额中位列前10位的食品种类。特别是乳制品类,2017年中国乳粉(含乳清粉)进口量为132.4万吨,占国内乳制品供应量的22.7%,其他乳制品进口量100.4万吨。进口乳制品来自32个国家或地区。2017年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量为29.1万吨,同比增长31.7%,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来自14个国家或地区。

据近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1997年中国进口食品额仅为40.6亿美元,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额达到616.5亿美元。20年间中国进口食品额增长15.2倍,进口食品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6%。

从“大哥大”到苹果,进口手机在中国的30年

1998年春晚小品《回家》中,黄宏炫耀着他刚买的“大哥大”却被宋丹丹说是二手货的情节片段令观众印象深刻。黄宏在小品中的台词“刚花2000块钱从王老板那买的”“一手挎着我媳妇,一手拿着这玩意,是什么派头,让乡亲们一看就是大款啊”。

1998年的小品是在“大哥大”已经流行了一段时期之后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早在90年初中期,随着香港影视作品在内地的风靡,以及社会现象的映衬,黑色厚实笨重的“大哥大”常常被视为“大款”的代名词,在当时被看作是身份、社会地位、威风人士的象征。

流行于90年代的摩托罗拉“大哥大”移动电话机和摩托罗拉寻呼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1987年11月,广东建成900MHz模拟移动通信网,为全国开通的第一个移动通信网,开启了手机在中国的时代。首批700人购买使用了摩托罗拉“大哥大”。1988年3月10日,《北京晚报》刊登了“大哥大”上市的新闻。

“80年代末,对于普通的三口之家来说,一人全年的工资在1300元左右,一个家庭就是2600元左右,而一部‘大哥大’动辄就要2万元,是当时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让大多数家庭望尘莫及。偶尔在街上看到有拿‘大哥大’的人,会被人猜到是个体户。”孟凡向记者回忆说,作为普通家庭,他们家虽然没有人用过“大哥大”,但是他和家人用过一段时间的寻呼机。

基本上和“大哥大”同一时期出现的寻呼机,又称BP机,是主叫用户通过拨打电话给寻呼台,再通过无线寻呼系统给被叫的使用用户接收信息的移动设备。与“大哥大”相比,寻呼机的精巧便宜,很快就在寻常百姓家得以走俏。

“我当时先后用过摩托罗拉的数字显示和汉字显示的寻呼机,在没有手机的90年代,寻呼机满足了人们及时通讯的需求,在当时很流行。”孟凡回忆说,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头语就是“有事儿你呼我”。

后来,随着第一款全中文显示的摩托罗拉手机于1999年在中国市场销售,2005年左右以诺基亚、摩托罗拉为领军的智能手机开始向中国大众普及,中国进入了智能手机以及手机市场空前繁荣的时代。

“我用的第一部手机是在2004年购买的诺基亚3100,买时850元。”“透明的米妮”向记者回忆说,在诺基亚手机变冷之前,她一直使用的都是诺基亚手机,最后用的一部诺基亚手机是E71。

“进入2000年以后,诺基亚手机在中国从最初的崭露头角到鼎盛时期,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型号。”孟凡回忆说,他们家早在2003年就购买了低价直板入门机的诺基亚1100,后来他们家还购买过当时的街机7610,下方可以扭转的3250,以及N70、N86等型号的诺基亚手机。

“橙色旋盖的索爱W550C,是我用的第一款手机,购买于上市后的第二年2006年。”孟凡的女儿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说,当时该手机是市面上比较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的手机产品,后来她所购买的手机都追寻着这一特点,也用过诺基亚手机,直到2012年以后开始接触苹果产品。

诺基亚7610与索爱W550C手机

微博名为“透明的米妮”的85后成都女士告诉记者,在诺基亚手机之后,她们家购买过苹果的iPhone 3手机,并一直延续至今仍然使用苹果品牌的手机。

苹果 iPhone 3手机

2011年,苹果iPhone 4手机正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款被评价为是在苹果iPhone 3/3S手机后趋于稳定成熟的经典机型,瞬时间在中国市场火爆起来。十多年间,苹果手机一度成为受中国消费者追捧的手机品牌之一。

数据分析机构Newzoo在2017年分析的数据显示,中国仍然是iPhone的最大市场,2017年7月中国有2.43亿iPhone用户,美国排在第二位,有1.34亿iPhone用户。截至到2017年7月,全球有1.76亿部iPhone 7/7 Plus正在使用中,中国用户贡献仍然最大,占4910万部。

听磁带随身听是那个年代很潮的一种生活方式

“90年代末,听磁带随身听开始成为一种时潮和标配的日常生活方式。”“透明的米妮”一边向《华夏时报》记者发来她的随身听以及磁带的照片,一边向记者回忆说,她们家在2000年左右给她购买的索尼Walkman磁带随身听在当时被她视为爱宠,买时1100元,是当时市面上销售的随身听中价格最贵的一款。

“透明的米妮”微博用户向记者展示的她的索尼磁带随身听

“进入00年代,走在路上带着耳机听磁带随身听是件很潮的事儿,与此同时,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我家购买了进口的雅马哈电子琴。”孟凡的女儿向记者回忆说,当时是学琴热,她身边有一些同学和邻居家的孩子都为练琴考级而配备。

“透明的米妮”告诉记者,她父亲在90年代组乐队、玩音乐、吹萨克斯,在1992年购买的雅马哈萨克斯花了9900元,是当时绝对的高消费。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将兴趣投注在衣食住行以外的“玩”上,以雅马哈、卡西欧电子琴;芬达、吉普森、依班纳兹电吉他为代表的进口乐器开始在寻常百姓家所普及。时至今日,进口乐器在中国依然是资深玩家和大众消费者所青睐的专业器材商品。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乐器行业从日本累计进口额1.14亿美元,占中国乐器行业进口额的30.38%;从美国累计进口额1725万美元, 占中国乐器行业进口额的4.61%,除了美国日本以外,中国还从印度尼西亚、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乐器。

随着CD机随身听、MP3播放器、手机的相继出现和面向大众的普及,磁带随身听日渐演变为收藏品。

最先闯入中国家庭的菲亚特126P型进口轿车

“这次在逛首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体验了很多之前闻所未闻或是没机会能亲眼所见的新科技,比如在进口汽车展区观摩到的自动驾驶技术令我大饱眼福,还了解到了物联网、氢能源、互通互联、数字化等行业高尖端的前沿技术。”刚刚结束了在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参观后回到北京的汽车爱好者辛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讲述,有近70家汽车相关企业在此次进博会参展,其中有20余家进口整车企业,有40余家进口汽车零部件企业。

短短4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7年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达0.15辆/人,不仅如此,伴随着中国不断地扩大开放迎来汽车技术的不断飞跃与变革。

“我有逛车展的爱好,除了北京,这几年我还去过上海、广州、成都举办的车展,每次在车展上都能看到直接付款购车的人。不仅如此,近年来一些车展展出的进口出租车、概念型出租车的种类车型也丰富了起来,不像从前,满大街跑的出租车全是红夏利和黄大发。”一位自称是北京资深的老的哥魏庆民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说,他在90年代跑出租时分别驾驶过当时红极一时的两厢夏利、天津大发以及老三厢夏利。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夏利,用今天的词描述,可谓汽车中的“网红”款。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人已回忆不起来80年代甚至更以前的中国家庭汽车情况了,记者根据查证相关资料了解到,1985年中国以易货贸易方式从波兰进口的菲亚特126P型汽车,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百姓家庭和出租车市场的进口轿车,直到80年代末停止进口。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有了“万元户”的概念,但在80年代,“万元户”还是中国极少数人群,当时拥有一辆售价5000到9000多元的菲亚特126P型轿车堪称是生活富足的标志。

进口自波兰的菲亚特126P型轿车

魏庆民向记者回忆说,80年代末开始,在夏利、天津大发等车还未“出道”时,只有进口和合资生产的“桑塔纳”和“北京吉普”称得上是当时的明星车,但大多数都是特供车和高价车。

后来,有了桑塔纳成为模板,大众捷达在中国应运而生,成为后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家庭和出租车市场的一款热门车型。40年来,奥迪车系、广州本田车系等众多汽车品牌车型在中国投产或直接整车进口至中国。

伴随着中国进口汽车的量增,中国在汽车关税方面也多次做出调整,1994年,中国进行历史上第一轮汽车关税下调,排量3.0L以上燃油轿车的税率降至150%,排量3.0L以下车型的税率降至110%,统一下调70%。1997年,汽车关税再次下调,排量3.0L以上燃油轿车和排量3.0L以下车型分别下降至100%和80%。之后,中国汽车关税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的220%降低到2006年后的25%。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今年7月1日起,中国在时隔12年后再度主动降低汽车剪口关税,将税率分别为20%和25%的汽车整车关税降至15%,不同排量汽车降税幅度分别为40%、25%;将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6%,平均降幅46%。降税后,中国汽车整车最惠国算术平均税率为13.8%,零部件平均税率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汽车呈现翻天覆地式的发展。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6月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到6月中国累计进口汽车量为45.2万辆。另据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00万辆汽车进口到中国市场,销售额超过450亿美元。

进口电影逐渐呈现出题材类型多元化

“我小时候和父母坐在电视机前看过《佐罗》,那个蒙着眼罩拿着剑的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透明的米妮”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说。

记者了解到,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佐罗》最初是197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现在电视荧幕的进口电影之一。

“记得大概是在1995年的时候,我在电影院观看了当时刚上映不久的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当时这部进口电影情节的细腻真实性、大制作的画质感以及背景音乐的震撼感到目前仍记忆犹新。”孟凡的女儿向记者回忆说。

记者了解到,1995年前后,包括《狮子王》在内的一批进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热映,《真实地谎言》《勇敢者的游戏》《绝地战警》以及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等都是那个时期好评如潮的影片。

后来,进口大片越来越受国内影迷消费者的追捧,进口电影逐渐呈现出题材类型的多元化,在中国市场的收货也颇为丰硕。

2012年“沉船百年”纪念版的《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收货票房9.34亿元;《碟中谍4》《复仇者联盟》分别在中国收获票房6.79亿元和5.65亿元。2015年在中国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收获票房24.25亿元;IMAX 3D格式的《火星救援》收获票房5.87亿元等。

电影《佐罗》《真实地谎言》《勇敢者的游戏》《狮子王》海报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具有代表性的,受国内消费者青睐的进口商品还有很多,比如进口红酒、巧克力、水果、服装、电器、玩具等。随着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出现在中国人的家庭里。

“作为平时业余的摄影爱好者,现在我家有三台进口相机,其中一台入门级单反已经买了10多年了,当时的价格是三四千元,其余两台都是近几年添置的。”“透明的米妮”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信今后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多,一种商品拥有多个型号或款式的情况也会更多。

“在如今各式商品眼花缭乱的时代,曾经一款商品贯穿一整个时代的那种经典已成为记忆,同样也期待今后能购买到一些具有时代特色意义的,可值得回忆的经典商品。”孟凡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