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与安全

时间:2023-04-20 10: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32 评论:0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2003年修订以来,实行10余年,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的人才。目前新的高中地理课标标准已经发布,我想通过本文简要地谈以下有关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点拙见。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集合体,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自然,人口、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关系相互相存的。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空间,人口是自然环境发展的产物,环境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人类反过来影响环境,影响,资源就是人口从环境中获得的物质与能量,三者的关系比较密切。

首先,通过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当今社会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如人口老龄化、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比较低等,人口的发展目前遇到瓶颈;教师在教学可以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分析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素质的情况调查,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引导思考本地的人口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究竟怎么样人口观比较科学的人口观,值得思考,我认为,首先是合适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合适与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匹配;其次,人口分布差异相对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布相对合理,当然我们知道,区域不同,地理自然环境差异巨大,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适合人口的生存发展,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密;反之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不适合人的居住生存,人口分布比较少;众所周知,热带、寒带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少,不集中,而温带地区人口比较集中,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比较大。

由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对人口素质影响不同,一般来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素质比较高,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多,所受教育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人口素质,我国东部沿海,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人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思想比较开放,人们的观念比较新,人口素质比较高;我国中西部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影响了人们的视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不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导致人们的人口素质比较。

科学的人口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合理的人口数量,高素质的人口,合适人口比例,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深层地挖掘怎么样让人口发展更合理,更科学。

其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资源的多少、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的发展。资源丰富的地方人口比较集中,社会经济发达,资源短缺的地方,人口相对少,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进入近现代以来,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比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把资源的生产地与资源的消费地有机联合起来,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工程来调节。尽管这样,我们也认识到资源的存在的问题不少,比如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的浪费严重,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差。科学的资源观,如何合理使用和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资源利用最大化等。科学的资源观,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地理教学来看,通过学习认知我们的资源状况,资源的品质,资源的分布,引导学生怎么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合理使用水资源,合理使用其他矿产资源。

再次,怎么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要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让同学从小树立意识,进而自觉庇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从小学教导抓起。地理学科, 作为一门特地讨论的学科,对的引导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为传道授业的的我们应当 越发明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同学与时俱进的科学环境观。

我们可以深挖教材中的环保内涵。如中图版高一地理第一册自然地理部分第三篇“大气、天气与气候”篇,专题12的内容为“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材中主要列举了四个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与城市热岛雨岛。教师在教学前要自己先吃透教材,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然后针对学生情况制订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初步的环境观。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比如,在全球变暖的这一环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专栏,或是利用时事新闻中的报道,去挖掘、解析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以及与全球变暖成因联系较紧密的其他大气和气象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之多、关系之紧密。在了解自然联系整体性的同时,塑造和构建其自身的环境观。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应该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与乡土地理相结合。我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很多,同时更面临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另外,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江浙地区的孩子,对自己所居住的乡土地理较为熟悉,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域差异性较大,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环境问题。所以,在树立学生环境观的时候,在对全国整体性认识的同时,更要贴近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体现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让正确科学的环境观深入学生的身边,进入学生的生活。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要有时代性。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今天环境教育的含义已经从早期强调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发展为培养学生及下一代年轻人正确的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把正确的科学环境观念及环境行为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目的是在教学地理基础常识和地理原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使我们、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后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足够的环境承载力而不断努力。

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学习性。目前国内的地理教学,还是以考试大纲为主,旨在应对激烈的省级选拔考试。注重学生的成绩发展而忽略了他们作为国家公民以及自然人的环境义务。在各级学校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的环境教育的经验。国际上环境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不少国家已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的科目,单独设课。地理教学应从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材料上吸取经验,来丰富地理教学本身。地理教育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应重视环境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民族心理、提升环境义务、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

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持续性。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我们在课堂中侧重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地理教学中许多问题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去挖掘课本材料中所隐含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另外,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不是一节两节地理课能够完成的,地理学科的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其内在联系。新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地规定,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环境观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大气、天气与气候”这一篇章,还应在宇宙与地球、岩石与地貌、水循环、人口与城市、产业区位与分布、地域文化及地理信息技术所有地理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并加以实施教学和落实目标。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要有实践性。科学环境观的树立,不能纸上谈兵,要付诸行动,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课堂中应杜绝“假、大、空”的环境教学,一定要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课堂完不成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放归自然,通过学生自主,教师组织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科学环境观的教育目标。

最后,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占有重要比例,方便了高中地理教师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文字、图表、漫画等资源,详细地讲解可持性发展观念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可持性发展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好好保护它,人类就会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又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图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及水资源被污染的程度,让学生产生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漫画,教给学生保护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学生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或者相关书籍,更加全面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提高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投影技术为学生播放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和迁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目前世界人口的庞大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视频,让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