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特产 阜阳特产方便携带的
面食里的阜阳
朱子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皖南人,胃早已适应了皖南的食物。可来到阜阳上学,有幸品尝到不少阜阳美食。阜阳的面食做出了许多花样,说它是面食里的阜阳也不为过。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阜阳人引以为豪的格拉条。格拉条是一种形似粉条,而实则内里夯实的面食。煮后在凉水中焯一下,捞进大碗里,辅之以香菜、豆芽、炸花生米、香油、辣椒油,最后洒上一层浓郁的芝麻酱,口感筋道爽滑。格拉条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意思,它的名字来源大约是吃之前要先搁啦搁啦(阜阳方言:搅拌之意)。又因为苏东坡在阜阳任过太守,又有人说是这个大文人发现的美味,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在阜阳的大街小巷,找卖格拉条的铺子是用不着看它的招牌的,它不像卖牛肉汤 、兰州拉面的店铺,要看一眼招牌,才知道它卖什么。
格拉条铺子的锅具实在是标志性的,只要看到哪个铺子当门的大铁锅上套个大铁架,上面还安了只像方向盘的东西(实际是千斤顶)。把和好的面放进圆形筒里,启动电源,千斤顶缓慢向下压,格拉条便徐徐落入铁锅的沸水中。看到这,你可以走过去冲着师傅喊一声“来碗格拉条”。在这里,无论是妇女儿童还是工人农民,亦或是归乡人,都会在正午时要上一碗格拉条,在“搁啦搁啦”声里,辣椒油和芝麻酱的香气便蔓延开来,香味中混合的是阜阳人的智慧和热情。
阜阳的面食虽多,但做法绝不重样,味道也各具特色。太和板面算得上是阜阳面食中的佼佼者。第一次在阜阳品尝羊肉板面,是刚离开家来阜阳上学,朋友拉着我到学校对面一家不大的面馆里吃晚餐。秋风轻起,夹杂着蒙蒙细雨,心情有些惆怅。当一碗热气腾腾的板面呈现在我面前时,浓汤宽面、红椒青菜,湿润的空气弥漫着香料与红油、羊肉的鲜香。我盯着这碗面许久才动筷子,感觉口感筋道、咸淡适宜、羊肉软烂,仿佛每一口都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面吃完了,心头的烦闷似乎也烟消云散。无论面馆规模大小,餐桌上摆放的调料都很讲究。
一瓶陈醋,一小瓶辣椒油,一碗剁得极碎的辣椒酱,还有一碟蒜瓣。别人爱说,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可惜我是最不爱吃蒜的,连味道都受不了。看其他人配着生蒜吃面时觉得的确是香。也许因为生蒜瓣儿是脆的,一口咬下去,蒜水在嘴中散开,随即夹上一大筷子面条,柔软润滑的面与刺激辛辣的蒜冲击,味蕾便像火星般“砰”地点燃。
小时候总吵着要逛夜市,因为觉得一辆辆小吃车里装满了各色珍馐。长大后才发现,各地美食大同小异。但是阜阳小吃摊上的卷馍,可谓一枝独秀了。卷馍起源于明朝,相传是朱元璋和沈万三在落魄时所吃,后来民间也多了起来,早先被称作“粉子馍”,又称“万三卷”。卷馍的“馍”,与真正意义上的“馍”有天壤之别,更像是几张叠在一起的薄薄的春卷皮儿,在里面裹进鲜汤里煮熟的面筋、绿豆芽、鸡蛋,用手卷成圆锥形,吃时从上往下一点点咬食,薄面皮破开,露出满满当当的料,是地地道道的“懒人美食”。我常常是还没吃到一半,就已经感到饱腹了。
要说起阜阳的特产,当地人准给你介绍枕头馍。枕头馍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其形状就如其名字,像个大枕头。做工甚细,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瓣洁白,层层相包。虽干不燥,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枕头馍的制作保留了粮食最本真的味道。但如今可供选择的美食不计其数,已经鲜有人选择用它来填饱肚子了,大多把它当作新奇的玩意儿来尝一尝。
阜阳的这些面食,无论是有汤的还是干拌的,无论是实心的还是松软的,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一份久违的朴实和本真。到阜阳求学已有三年,阜阳的美食已经俘获了我挑剔的胃。西方谚语说:You are what you eat.阜阳面食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份满足和实在,也是独属于我的阜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