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历史背景 琅琊榜是真的历史吗
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金陵城中风云起,太子和誉王以权谋争皇位,以算计笼人心时,独独位高权重的言侯被各方势力所遗忘。原来,这位皇后的亲哥哥,皇上的好兄弟正沉迷修玄不能自拔,可偏偏还是他,身影每次出现都很惊艳,比如第一次出场就想炸了皇宫。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上一辈的故事里,他也曾是满怀赤心的明亮少年。
相比梅长苏高高在上的人设,言侯爷更接近于当年将领的真实写照。事实上,他的故事与南梁将领韦睿有不少相似之处。
择明主,豪气仍在
《琅琊榜》中言侯爷出身世家,放在南北朝世卿世禄的背景中,世家子弟承袭爵位本没什么好说。可剧中梅长苏跟言豫津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以为言侯爷的侯爷之位,是因为他是言太师的儿子,和当今国舅爷的身份得来的吗?
言侯爷对人心的洞察并不输于梅长苏。言侯这一生有过两次择主。
第一次他选择了辅佐梁帝发起进攻,林燮,梁帝,言侯三人共同开创了初期的光辉岁月,战事平而歌舞升。
怎奈,梁帝多疑,诛皇子功臣,当年的情谊已被君臣的等级湮没,再之后,太子与誉王相争,即便誉王的养母正是言侯的亲妹,即便这位皇后早已在后宫上蹿下跳,言府上下淡然处之;太子倒台,誉王得势,言侯爷却选择了不声不响的靖王。
回看韦睿,韦睿的家族承自西汉丞相韦贤之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父亲韦祖归,任宁远将军长史。
韦睿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时值乱世,齐帝无道,滥杀臣子,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率先揭竿而起,锋芒直指建邺,宫墙之内人心惶惶,大家都认为天下要归陈氏,不少人也开始与韦睿商议投奔陈显达的有关事宜,韦睿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表示陈显达虽为老将,却难成气候,崔慧景又懦弱,表示真正成就事业的人,还要出在我们这里。
韦睿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当时看起来尚“安分守己”的萧衍联系,积极开展关于萧衍起兵造反的有关活动。
等萧衍起兵,韦睿立刻响应,命手下人伐竹造筏兼城赶来与萧衍会和,不仅自己来了,还带了两千士兵和两百匹骏马作为给萧衍的见面礼,惹得萧衍不住地笑称:“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成功了。”此中心情正如梅长苏带着靖王的期待来到言府得到支持一般。
倾余生,壮志满怀
“当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意图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其时兵力悬殊,敌五我一,绵绵军营,直压入我国境之内。”
“这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只带了一百随从,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他在宫阶之上辩战大渝群臣,舌利如刀。我王师将士趁机反攻,方才解决危局。”
这是梅长苏对言豫津在描述其父当年的风采,谁能想到如今一心修玄的人当年是那样杰出的一位外交家。
而在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挟凌厉之势平荡梁地东南,梁刺史被困钟离城(今安徽凤阳)中。据记载,中山王元英拥兵百万,而钟离城中仅有三千人。
韦睿奉命于危难之间,从合肥出发,远途驰援,十日便赶到了距离钟离城不远的邵阳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水中),他到邵阳洲的当夜便开始铸造军事防御,离北魏驻军的地方仅有百余步。
第二天,元英起床一看,急得直跳脚:“这速度也太快了吧。”元英连忙派杨大勇率一万多骑兵前来交战,韦睿排开阵势,两千强弩齐发,杨大勇猝不及防,仓皇出逃。之后,元英亲自来战,失败,再来,继续失败。
击退骑兵后,韦睿将目光转移到了水战。之前,北魏在邵阳洲两岸修造桥梁围栅,截断了淮河通道。
如今,眼瞅淮河水就要暴涨,韦睿派出战船逼近敌方军营,又附带小船,小船上载草,灌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风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栅,砍断桥梁,水流又急,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将领们又身先士卒,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
北魏大败,元英虽脱身逃走,但北魏损失十几万士兵性命,另有五万人向梁朝投降。
被围困在钟离城许久的刺史昌义之得知解围后,悲喜交加,只会一个劲儿地喊:“又活了!又活了!”
人世间,风骨同守
《琅琊榜》中,言候初遇梅长苏并不喜欢他,告别时依旧持平礼;身居高位的言侯出入自称的是言某,相比比时时将“军功”挂在嘴边的谢玉,他矜贵优雅了许多。
无独有偶,韦睿在家乡起兵,有个叫阴双光的客人哭着劝阻他。等到韦睿衣锦还乡作雍州刺史时,阴双光在路边迎接。韦睿笑着对他说:“要是听了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饭了。”仍赏给他十头耕牛。
更相似的是,言侯一言一行不因朝政所动摇,行事全凭本心。而萧衍当时醉心于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这种风习。只有韦睿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愿与世人随波逐流,行事全与平时相同。
公元520年,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遗言薄葬,以时服装殓。萧衍当天亲临吊唁,哭得很悲痛,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
史料来源:《梁书》
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相传是诸葛转世,洗雪大唐国耻的英雄,却也是受尽歧视的上门女婿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