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意思 纸上谈兵的深层含义
提起纸上谈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赵括了,那么这个赵括又是何许人也?且听我慢慢道来:他都不一定见过纸。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话说赵括是名门将后,又怎么可能只会纸上谈兵呢?这纸上谈兵又是啥意思呢?纸上谈兵说的是一个人对某种工作只会理论而没有实际的经验,或者说只会泛泛而谈,却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
大家对于这个纸上谈兵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这个一定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词语,因为赵括就是战国人嘛,所以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战国时期的赵括是怎么纸上谈兵的。
就是在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的时候,有一个长平之战,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所以赵国就中秦国的反间计,这个反间计又是怎么实施的呢?
就是秦国派人到赵国去,然后就买通了赵国赵王的左右权臣,让他们在赵王耳旁吹风,说廉颇已经快要投降了,而秦国最怕的就是赵括,于是赵王就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在代替廉颇以后,赵括就一反廉颇的策略,因为廉颇是比较保守的,而赵括一上来就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另一边,秦国派出的将领是白起,因为知道是赵括带兵,所以他们就分兵两路:一路佯败,就是假装投降,然后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因为我们都知道要乘胜追击的嘛,所以赵军就一路跟到了秦军的城下,而这样一来,秦军就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到了最后,赵军被困四十六日不得食,他们也曾想过突围,但是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后来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就是被活埋了。
因为赵括是战国人,所以大部分人认为纸上谈兵是出于战国,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明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以纸的出现大约也是在东汉时期左右,我们应该会有所了解对于战国时期的书写工具。其实,战国时期用的书写工具是竹简,就是那种把竹子进行修整,然后制作成书写工具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而汉朝之后也就有了造纸术了,所以,赵括就没有见过纸,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是纸上谈兵呢?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若有所思,那么为什么一说纸上谈兵就会提到赵括呢?我们慢慢解答。
其实这也有可能是后人在点评赵括带兵打仗的时候概括出来的成语。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历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国家,我们会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找到相同之处加以防范,避免再一次发生相同的错误,而对于纸上谈兵应该也是如此。而且应该还是明清时期的人进行总结的。
另外我们对赵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赵括真的就是一个书呆子吗?其实并不是?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知道赵括他是一个将门出身。
他爸是赵国的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他肯定是熟读兵书的,而且对于行军打仗应该是不陌生的。赵括熟读兵书,而且对行军打仗是不陌生,毕竟是当儿子的,每次他老爸回家怎么着也得说一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啊,这么一来,他也算是耳融目染了。所以他还是有点兵学常识的,而且还是有那么一点实战经历的。
那为什么又说赵括只是个书呆子呢,其实我们看到的赵括也只是在史书记载中看到的,那么这些书写历史的人就是他的见证者,然而,我们知道,只要是人创作出来的那肯定就是带有他自己的思想意识的,是具有主观臆断的思想在上面的。
而且,这些史书记载基本上都是文人所写的。在古代,文人是看不起武官的,现在我们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在那个时候,他们认为数理化的武官们不过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在描写赵括的时候,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书呆子了。
另外,我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就算是身经百战的将帅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赵括是怎么“纸上谈兵”的,首先,我们前面说到,赵括是被迫营业的,并不是主动请缨,刚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了,因为一开始就是秦国的阴谋,是秦国说赵括能够打败他们,当然,秦国也并不是傻子,真的找一个旗鼓相当或者比他们更有能力的敌人来找刺激。
再后来,赵王进入了他们的诡计之中,所以,赵括就帅兵打仗,而赵括对面的敌人就是白起,白起大家肯定也听说过,那也是秦国著名的将帅。
所以,赵括的失败也就成了定局。其实,并不是赵括真的没有实力,在后面也写到赵括也是率领了自己的部队进行突围,虽然结局并不是那么的如意,但是,赵括也是拼尽了自己的全力了,所以可能赵括真的不如白起,但是并不能说明赵括是一个只会读书的,没有实战的书呆子。
也许如果从一开始就是赵括进行带领,而对面是一个不如他的将帅的时候,赵括也就一举成名了,而不是像今天一样,沦为一个笑柄了。
我们无论在哪里看到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的,就比如那个又矮又胖的武大郎,其实他的原型是一个美男子,而且和他的妻子潘金莲十分的恩爱,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所以,在我们解读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用自己带有辩证思维的眼光进行解读,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