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官网
一名热衷收藏解放军军校校徽的收藏者,希望遇到更多相同爱好的同路者,所有发布校徽均为本人收藏,文字资料为网上搜集个人整理,如有不足和瑕疵,恳请指正。如需转载请私聊,微博同名为本人,不存在抄袭。
学校历史部分转自美篇博主:申易平
1949——2004
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经历了1949年至1952年初创时期、1952年至1966年逐步形成规模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年至1994年全面恢复、改革和发展时期、1994年至2001年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时期和2001年9月至今的编外阶段性机构时期,先后10次更名、7次迁址,道路曲折,经历艰难。
一、初创时期(1949年9月至1952年9月)
1949年9月,我军接收了兰州中央医院及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和正在学校学习的约50名学生,随后进行了整编。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成立于1943年。为缓解医院伤员多,医务人员少的状况,各大单位加紧了医务人员的培养。10月,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奉命组建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2月,西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组建西北军区公共卫生学校。1950年7月,由于第二野战医院与兰州中央医院合并为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两所医院的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合并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由西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统一管理。
这一时期,学校人员少,规模小,设备设施简陋,办学资源缺少。尽管合并后办学力量有所加强,但由于管理体制还不能及时理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难以有效进行。加之共和国刚刚成立,各行业百废待兴,学校建设还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一样,学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艰苦的生长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竭尽所能,不辱使命,不断开创国防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二、逐步形成规模时期
从1952年至1966年,学校4次更名,6次变更体制编制,2次迁校,编制员额由不足百人发展到439人,教职工由25人增加到89人,学员由2个教学班增加到4个学员队,学员数量由70人增加到350人,房屋由800多平方米增加到11700多平方米,先后培养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060名(其中护士860名,医疗、药剂、检验、放射等200名)。虽然办学规模有起有伏,但总体情况是人员数量在逐步增加,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人员素质和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
1952年9月,由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等五个单位合编为西北军区第一军医中学,学校数量大大减少,这为以后扩大办学规模奠定了基础。学校拥有房屋40余间,主要设备有显微镜2台、寄生虫标本1套等。开设了助产士、药剂士、口腔技术员、放射技术员、化验员等专科班,为部队培养急需的专科人才。1954年8月,学校更名为西北军区第一军医学校,编制员额增加到699人,组织架构基本齐全,成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14个系。1955年5月,在全军整编中,西北军区第一军医学校编制被撤销。因此,这两个阶段实际运行时间很短,有些编制还没有得到执行。
1955年10月,原西北军区第一军医学校的护士学校改编为兰州军区护士学校,编制员额95人,人数大为减少。1957年6月1日,总干部部、总后勤部发出《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及若干问题解决的指示》,明确了护理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强调一定要继续办好护校,并对生源、学制、教材、师资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护士学校贯彻《指示》精神,调配补充师资力量,增添急需设备,重视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比较规范。
1960年12月,学校扩编为兰州军区卫生学校,校址从小西湖迁到十里店(今兰空医院)。1961年又从十里店搬迁到甘肃省林业学校(今学校住址)。林业学校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是1956年修建的,隶属于地方政府。由于该校被撤销,原校舍于1962年被军区征用,供学校使用。学校占地面积121亩,总建筑面积11,775平方米。
这一时期,两件有重大影响的事值得一提。一是黎秀芳同志提出了“三级护理”理论和“三查七对”、“对抄勾对”操作规程,在护理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50年代中期,黎秀芳校长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章法残缺,医疗事故居高不下,病人得不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等问题,提出了“三级护理”理论和“三查七对”、“对抄勾对”操作规程,受到了国内外护理界的高度重视,至今仍在全国各医院使用。二是护理学科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基本确立了优势学科的地位。继“三级护理理论”提出后,60年代初,护理教学组率先实施“真人真练”教学法,贴近临床,情境逼真,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
1964年,在全军大比武的热潮中,学校以护理教学组为示范单位,选择六一级护士七班吴止汝等12名建制班学员为郭兴福式教学班,进行“四会”教员培养和护理10项技术训练,并在兰州军区所属医院巡回表演,成为大比武的先进典型。
三、“动乱时期”时期
1966年上半年,军区卫生部在陕西、甘肃为学校选招了新生,并发出了录取通知,后因“动乱”开始,只有部分甘肃省学员到校报到。
“动乱”开始后,学校中断了毕业生分配工作,63、64、65级和部分66级学员1,000余人滞留学校,停课闹革命,批斗“走资派”、批斗“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支左和大串联等。为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进展情况,军区派出观察员刘恺到学校开展工作。1968年夏季,在校的4届学员分配离校。
1969年8月至1970年9月,学校停办。随后军区文工团和警卫连从军区大院搬进学校,占用了部分校舍,直到1973年学校从酒泉搬回兰州后才搬出。1970年全国开始试点招生,1971年学校招收部队学员。
1969年2月26日,三总部颁发《军队院校调整方案》,撤消兰州军区卫生学校编制,组建兰州军区医务干部训练大队,以解决“文革”后期部队医务干部老化、缺乏、亟待更新和补充的问题。
医务干部训练大队组建后,经过简短的学习整顿,于11月初迁至甘肃省酒泉县北大桥南,住在一所废弃了的旧家属院内,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大队党委号召大家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校人员和衷共济,顶着塞外凛凛寒风修复校舍,硬是把一个空置多年的旧家属院改造成办公场所和6个教室,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和桌椅,自养实验动物,采集骨骼制作标本,想方设法到各医院收集病理标本、切片和资料,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医训大队初期,教员缺少,学校报请上级批准,调入原卫生学校部分教员作为业务骨干开始筹划教学工作。随后又从部队各医院抽调部分原教学人员和从在部队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人才充实教员队伍,并从学校第一、三批学员中选拔18名优秀学员留校工作,教学一线得到加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队还从第二军医大学(今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兰州医学院、军区第二十五医院等单位聘请10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授课,并把军区第二十五医院、酒泉钢铁公司医院、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学校的临床实习见习基地。
学校学制为2年制,颁发中专文凭。开设课程有: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源检验、病理学、药理学、“大内科”和“大外科”等。从1970年12月至1974年8月,医训大队共培训军医319人、中医33人、卫生员100人,同时还为部队代培学员50多人,帮助部队训练学员45人。
医训大队在酒泉开办了2年多,于1973年2月经军区批准搬回到兰州市段家滩原军区卫生学校院内。
对学校来说,文化大革命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前期,招生工作中断,学生停课闹革命,校园秩序比较混乱,正常工作难以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建设和发展损失严重。“文化大革命”后期,即医训大队组建后,招生、教学工作基本恢复,但由于许多教学设施遭到破坏,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组织教学,所以教学设计问题不少,教学方法有些过激,教学质量总体不高,这主要是当时的大环境造成的。
四、全面恢复、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从1975年8月至1992年9月的17年中,学校执行师级权限,经历了4次体制编制调整,总人数维持在1200人至978人之间,体制编制变动幅度不大,是学校50多年历史中相对稳定时间最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建设和发展速度加快、办学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的好时期。
一是确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1977年11月,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提出了办好军队院校的指导思想、“六项原则”、基本任务和“十项措施”等,要求各级党委把院校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1983年,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工作暂行条例》,规定了我军院校的办校方针和原则。1989年,总部提出了“一个服务,两个适应”的办学思想,旨在落实军委的办校方针、原则。为了贯彻落实军委的办校方针、原则和总部的办学思想,经过深思熟虑,学校于1989年制定了“团结、求实、勤奋、献身”的校训、“一个目标,四个坚持”的教学指导思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则”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系统性文件和配套性措施,标志着学校教育理念日趋成熟,有力地促进了军委办校方针、原则和总部办学思想的贯彻落实。
二是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政治合格是军事教育的灵魂,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办学方向上,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教育人之本,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注重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导向上,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灌输,突出革命军人人生价值观教育;在人才标准上,确立了“政治素质第一”的原则;在育人实践中,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做到了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全校教职员工在各种政治风浪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了改革开放、精简整编,特别是经受了三次自由化思潮冲击的考验,受到了军区和军委纪委的表扬。
三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合格学员。1975年1月15日,军区政治部为学校选调首批学员100名,培养医助,学制2年。1978年6月24日,根据总政治部[1978]20号关于转发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兰州军区政治部[1978]81号公函,学校将在今后3年内从甘肃省地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护士专业学员400名。
1983年,受总后卫生部委托,在我校率先开办了全军护理师资进修班,来自全军陆、海、空军医学院校护理教研室的主任、护理部主任和业务骨干60余人参加了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黎秀芳校长亲自担任教学主任。参加进修的学员不仅获得了大专文凭,而且还学习掌握了现代护理技术和方法,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军队护理事业的带头人。1979年,中专医疗、护理专业的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招收对象仍为初中毕业生。1981年,学校军医专业的培训层次由中专上升为大专。
1984年,学校开始为地方代培学员,首次招收护理专业学员79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从1979年至1983年,学校12次为军区部队轮训医务人员,参加轮训人数421人;4次承担干部文化轮训任务,211名干部达到了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这一时期,学校毕业学员9084人,其中军队学员7554人,地方代培学员1530人;大专毕业学员2270人,中专毕业学员6814人。1986年,学校毕业和见习的200多名学员先后赴云南前线参战,他们以优良的技术和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作风受到了前线官兵的热情赞扬,其中110名受到师以上单位通报表彰,57名被评为战地模范医护人员,19名荣立二等以上战功;特别是学校派出的两批应届毕业学员代职见习小组都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被前线将士誉为“白衣天使”、“战地女神”,教育质量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经受了检验。
四是以专业为龙头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中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调动教员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交流教改经验,推广教改成果,教坛面貌焕然一新。1990年3月,学校召开了首届教学研讨会。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后勤司令部和卫生部、西安院校协作中心、甘肃省教委和卫生厅的领导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审定了学校《教学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这次会议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功绩是: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全校人员的思想认识;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找到了深化改革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单科单项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规格作用的有限性的理论,比较早地认识到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显示了我校教育研究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对以后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届教学研讨会后,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优化教学设计上,先后对检验、药剂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了系统修订和充实,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是教员队伍建设向高层次发展,教学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教员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一时期,学校通过选调、在职培训、岗位锻炼、进修深造、参观学习和教学科研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使教员队伍的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据1991年统计,除新疆乌鲁木齐护训队外,学校共有教学人员11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4名,讲师44名,初级技术职务35名;大学本科学历42名,大专40名,中专29名。有2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8人被评为军区优秀教员;45人在全国、全军、军区和省市学术团体中任职,10人出任学术刊物编委;先后有12人考上了博士、硕士研究生。
1979年时,学校科研学术工作还是空白,到1993年,全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97项,其中军队及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8项,四等奖54项,五等奖1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军队院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开发军内自制制剂1个,药物和诊断试剂新产品5个;发表交流学术论文1978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13篇,国家级刊物发表和会议交流550篇,省区级刊物发表和会议交流780篇;出版专著20余部;88%的教学人员有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
六是教材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教材建设被誉为院校建设的重工业。从1971年至1984年,我校主要使用总后卫生部、广东军区卫生部、第二军医大学、全国统编和本校自己编写的试用教材,绝大部分教材都经历了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过程。由于教材种类多,配套性差,印刷质量低劣,教材质量总体不高。从1985年开始,随着卫生部第二版教材的出版,我校开始改用全国统编教材,实现了教材统一、配套齐全、基本能满足需要的目标,真正告别了东拼西凑、刻板油印、残缺不全、应付教学的年代。
七是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基本配套。军医学校组建后,校舍缺少,结构不够合理,远远不能满足扩建后教学、生活的需要。校党委带领大家认真贯彻“边建边训、以训促建”的方针,全校共投入13,213人次的劳动日,协助施工队打地基、盖校舍、整修校园,加快了学校建设的速度。1976年9月,在新学年开学时,教学大楼、阶梯教室和部分宿舍楼陆续落成,新增建筑面积31,149平方米。教学楼面积6,078平方米,2个阶梯教室使用面积901平方米。
1983年,在教学医院建成1座1,562平方米、可供200名实习学员居住的实习楼和448平方米的阶梯教室。1984年,学校在学科调整中,又对原有教学场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使教学场所设计更加合理,设备设施逐步配套,基本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经过改建,护理教研室面积增至1,010平方米,设置急救室、消毒室、供应室、准备室、护士办公室和模拟病床50张,配有心电监护和电教插播系统,可同时容纳100名学员操作练习,总体水平处于全军前列,曾经接待了军内外许多兄弟院校的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1981年,电化教研室正式列编和图书室改为图书馆后,学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电化教研室拥有场地1,100平方米、闭路电视一套、监视器5部、摄像机4部、录像机7部,编辑机1部,放像机2部,总价值达50多万元,装备和技术水平当时处于兰州地区的前列。学校于1983年10月建成一座124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图书馆藏书40,000余册,中外文报刊杂志400余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基本的信息和资料。学校拥有各类标本2000余个,模型400余件,幻灯片10万余张,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400余万元,5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近800台。1989年,学校新建了3栋2433平方米的高职干部住宅楼;
1991年建成2,214平方米的综合楼;1993年新建1座715平方米的幼儿园,总建筑面积由11,000平方米增加到50,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学员楼、综合楼和10栋家属宿舍楼基本配套,幼儿园、服务社、生活服务中心等生活设施逐步完善,种植场和养殖场源源不断的为食堂提供新鲜、放心的蔬菜和猪肉,住房、生活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多次被军区和兰州市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安全小区、营园绿化先进单位等。
五、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时期
1993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随后,总参谋部(1993)参训字第279号“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深化教学改革”的通知下发。《通知》提出了坚持教学改革的五项原则,把培养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明确在教学改革中要紧紧把握住教学内容这一核心和重点,并对教员队伍建设、学术研究、加强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由于学校在1992年9月体制编制被撤消,未来的工作还不明确,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总部深化教学改革的通知推迟实施。
1994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随后进行体制编制调整。6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更名授旗大会和阅兵活动,军区副司令员陈超中将亲临学校宣布命令,检阅部队,并为学校授旗。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后,学校坚持正规化建校、规范化教学、科学化管理和开放式办学的要求,加快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校党委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作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第一年理顺关系打基础,第二年全面建设上台阶,第三年突出特色创一流”的三年奋斗目标,并制订了教学改革、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这一时期,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政治工作突出“四个教育”、邓小平理论学习和两级党委“三讲”教育等,在保证“不变质”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后期学校面临撤消,干部转业量大、人员调动频繁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学校的高度统一和稳定。
教学工作以培养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总目标,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科技练兵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方法和途径,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打得赢、不变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科研工作是在广泛开展科技练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和军队“九五”课题的招标,全校获国家、军队、军区和甘肃省科研课题12项,科研经费30多万元;获教学成果奖73项,其中军队(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院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1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8项;获科技进步奖55项,其中军队(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3项;发表交流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有5人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或全军优秀教员;8人荣获军区科技新星荣誉称号。
学校基本建设稳步发展,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0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38名),中级职务人员64名,初级职务人员39名;先后投入近200多万元引进和购置了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为教研室和机关配发了计算机,工作环境初步与现代化要求接轨。
根据培训任务的变化,学校调整了专业设置,开设医疗、护理、药学、检验、放射五个专业,分大、中专两个层次,大专班和护士中专班学制为三年,药剂、检验、放射中专班学制为两年。生源主要来自基层部队的战士、干部子女和少量面向艰苦地区的定向生。经总部和甘肃省教委批准,学校开办的成人教育于1991年正式纳入甘肃省成人教育管理体系,1995年开办函授教育,1997年,成立了函授部,并在西安、西宁、兰州、格尔木、武威等地区开设了五个函授站,同时还举办了5期旅团卫生队队长和军区卫生专业技术干部外语短期培训班,承担了四个军医大学在兰州地区开设函授站的教学组织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学员5852名,其中大专毕业学员1172人,函授大专毕业学员1121人,其余为中专毕业学员。
1994年4月,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了《教学改革五年规划》、《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和《优秀课程评比标准与实施办法》,教育理念产生了飞跃,教学改革步入了收获期。10月,全军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为了贯彻“上海会议”精神,学校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拟定以药剂、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为重点,先行一步,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为了加强对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教学改革协调中心,调集精兵强将,组成攻关小组,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解决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教学改革起点高、思路新、步子大、行动快,引起了总后卫生部科训局的关注,决定1995年上半年在学校召开全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现场会。
12月份,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与实践》一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教学改革经验材料与研究论文汇编,全书共80万字,汇集了学校80余位作者近1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撰写到200多篇研究论文,是对学校十年来教学改革的总结和成果展示。
1995年3月,生物化学、药剂学和生理学3个教研室分别被确定为兰州军区生物化学教研中心、药学教研中心、生理学教研中心。这些学科特色明显,示范作用强,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是学校的优势学科。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总后卫生部科训局王谦局长主持会议,军区王立忠副司令员、司令部杜泽源副参谋长、后勤部张广哲副部长和军区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亲临会议指导。
来自全军10所医高专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长和药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的主任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落实“上海会议”精神、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向全军推广了我校药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校修订的药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作为指导性计划下发全军医高专参照执行。学校向会议提供了“六个一”,即一套典型经验材料,一部教改论文集,一套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一组好的参观现场,一部汇报录像片和一台文艺晚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誉,标志着学校教学改革走在了全军同类院校的前列。
乘全军医高专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强劲东风,学校随后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药剂、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案,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医院感染和流行病学》等5门新开设课程的授课质量,举办“高新武器致伤原理和防护”等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
二是推广药剂、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着手制订护理、军医和放射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基本完成了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三是学校优秀课程评比正式启动,首批评选出内科等4门课程为校级优秀课程,并发给奖牌和奖金。随后,学校又对申报的110多门课进行了等级评估。1998年12月和1999年12月,学校相继进行了第二、三次优秀课程评选。到目前为止,共评出校级优秀课程15门,这些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路作用。
四是修订、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章制度》,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各级人员职责和工作制度与规定,内容丰富,覆盖面大,是学校几十年来办学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学校依法治校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五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参考国家卫生部1994年颁布的《中等卫生学校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对临床医学、护理、药剂、医学检验和x线技术五个常规专业121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修订,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
1998年6月,第十四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院校精简整编、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等重大问题。7月,总参军训部(1998)参训字第285号《关于在全军院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事》下发,随后军区司令部军训部也下发了《关于积极参加全军院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通知》,对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学年伊始,学校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讨论。这是学校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内容最为广泛的一次教育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通过集中学习和讨论,大家基本了解了当代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内容、意义和作用,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明确了要求,找到了差距,初步形成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观和人才质量观。
1999年4月26日,中央军委颁发(1999)军字第31号命令,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1999年起停止招生,待在校学生培训任务完成后撤消。当年没有承担军队招生任务,但由于承担甘肃省成人教育任务,经上级批准,继续招收医疗、护理、药剂、检验专业的地方学员。1999年下半年学校未毕业学员高达3590人,其中在校学员2098人,实习学员501人,校外班学员321人,函授班学员670人。这一年,全军部队掀起了科技练兵的热潮,全校人员面对学校撤消和个人的进退去留,表现出良好的军人素养和工作秩序,自觉投身于科技练兵的活动之中。学校和甘肃省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5期干部计算机培训班,许多同志学会了计算机应用、上网、多媒体制作等技能。
虽然学校即将撤消,但更加注意校容校貌和校园正规化管理,及时修补破损的地方,翻修了老干部活动中心,派专人维护花草树木,校园干净整洁,看不出这是一所即将撤消的单位。军区李乾元司令员等领导,先后来学校视察,对学校临近撤消仍然保持秩序不乱、干劲不减、标准不降、人员思想稳定、物资财产保存良好的状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前来参观访问的哈萨克斯坦军事代表团和许多兄弟院校的同行对学校的工作以及人员的精神风貌发出由衷的赞扬,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0年,学校没有招生。但是,学校还有98级、99级两届学员1266人,其中军队学员254人,地方学员1012人,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然而,留下的同志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批准转业的同志继续承担原来安排的教学任务,教学秩序井井有条。
从1986年至2000年,为了加快学校自我发展的步伐,学校组织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成立了生产经营办公室,负责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经营蘑菇房、咸阳房地产、戎昌公司、药厂、酶制剂厂、煤矿、特诊门诊部等,多数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个别技术项目投资论证不够充分、缺少经营活动经验,也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而且也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是学校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
199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军队、武警、公安等团体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所属生产经营单位撤销或移交地方。学校坚决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把药厂等生产经营单位移交地方,注销了戎昌公司,撤销了生产经营办公室,终止了所有生产经营活动。
六、编外阶段性机构时期
2001年7月,98级医疗、护理专业的军队学员毕业,标志着学校军内培训任务已经完成,体制编制被撤销。但经上级批准,在原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编外阶段性机构——兰州军区医学技术训练基地,并和兰州医学院达成联合办学协议,继续招生。2004年年初,根据军区和联勤部首长的指示,兰州军区医学技术训练基地终止办学,学校停止招生,各项工作开始朝着收尾的方向进行,并成立了资产清理办公室等。这一时期,学校人员大量减少,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学校及时调整人员组成,并聘请了一些教员和管理人员,保证教学质量不降,不误人子弟。
2001年春节过后,学校向联勤部提出了在原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兰州军区医学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议性方案。根据军区首长的批示精神,经联勤部2001年5月18日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学校在完成军内训练任务的基础上,以“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名称面向社会办学,开设大、中专学历教育层次的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放射等专业,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招生计划和教学工作接受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6月7日,联勤部下发[2001]联卫字第29号文件:“关于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批复”。7月,军区首长对学校改制问题作了重要指示。8月14日,联勤部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原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编外阶段性机构兰州军区医学技术训练基地。9月25日,学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联勤部骆永立政委到会讲话,郭洪超副部长宣读了基地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同日,联勤部工作组展开具体工作。9月28日,学校召开全校人员大会,通报基地编制,领导分工,提出工作要求。
2001年,学校招收地方护士成人中专学员189人,自考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学员130人。同时,还承担了军区70余名专业技术干部外语培训等任务。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在军区、联勤部和甘肃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关怀下,学校和兰州医学院就联合办学事进行了多次协商达成协议,并得到联勤部和甘肃省教育厅的批准。
为了适应和兰州医学院联合办学的需要,学校于2002年5月投资80多万元扩建计算机教研室,建立了局域网,购买了40台最新式终端计算机,使计算机数量达到90余台。10月至12月,学校投资近50万元,先后建成3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室,为联合办学提供硬件支持。
2002年8月,学校招收普通医疗、护理、检验专业学员237人,成人医疗、护理专业学生257人。经军区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学校首批招收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医疗专业学员80余人,影像专业学员38人,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并发给结业证书。
2003年8月学校招收普通医疗、护理大专学员398人。10月,第二批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学员开学,学校招收医疗专业学员60人,检验专业学员30人。
根据军区和联勤部首长的指示,兰州军区医学技术训练基地终止办学。2004年停止招生。
2004年7月,部分教研室已经完成教学任务,2001级地方护士成人中专和自考应用型临床医学大专300多名学员毕业。2002级494名学员下点实习,校内只留2003级396名学员。鉴于学校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对现有机构作了必要的调整。撤销学员大队,成立临床实习指导办公室,成立资产清理办公室和史料编纂办公室,加强对实习学员的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学员队,提前做好撤消前的准备工作。
从2001年到2005年,学校是在比较特殊的体制编制下运行,人员缺少,任务艰巨。“基地”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抓教学、促稳定、保安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多次受到联勤部首长、机关和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医学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表扬。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围绕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抓好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使大家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认真执行兰州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了医疗、护理、检验专业10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教学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并在兰州医学院的多次抽考中,大多数科目获得了优异成绩,没有误人子弟;在基本建设方面,突出重点,向教学倾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先后投资130多万元,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校园局域网,装修了一些重点实验室等;在管理工作中,既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在办学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又与时俱进,针对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创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1.不锈钢滴塑-红底白字-教员佩戴校徽
2.不锈钢滴塑-金底红字-学员佩戴校徽
佩戴学员校徽的兰州医高专学员
佩戴学员校徽的兰州医高专学员
?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1943年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创建
1949年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创建
1950年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合并组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1954年第一陆军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更名为兰州军区护士专修科
1960年兰州军区护士专修科、西北军区高级护士学校合并组建兰州军区卫生学校
1950年西北军区高级护士学校创建
1969年兰州军区卫生学校撤销
1970年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复校并更名为更名为兰州军区医务干部训练大队
1974年兰州军区医务干部训练大队更名为兰州军区军医学校
1986年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更名为兰州军区卫生学校
1992年兰州军区卫生学校撤销
1993年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复校并升格为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撤销
1999年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疆大队)改建为乌鲁木齐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