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医学院 青海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5-13 21:5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358 评论:0

青海省,简称青,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省会是西宁市。青海省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青海省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截至202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95万人。

那么青海省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外,他的高校建设情况如何呢?


青海省有12所大学,其中本科大学有4所,专科大学有8所。其中只有一所,也是报考唯一高性价比的211学校——青海大学。

青海省高校概览

本科院校(3所)

青海大学: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馆藏书160余万册;设有18个教学院系,开设本科专业67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共计96个专业领域;有教职工5420人(含附属医院3090人),其中专任教师1511人;全日制在校生27958人,其中研究生4493人、本专科生23465人。

青海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条件。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药、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工、管、经济、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46.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馆藏书160余万册;设有18个教学院系,开设本科专业61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有教职工1261人(含附属中小学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992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本专科生12000余人。

青海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条件。在高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马来西亚伊德里斯教育大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简称青海民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的省属应用型综合型大学,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截至2022年1月,学校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凤凰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1312.4亩,建筑面积45.39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含青海干部网络学院),1个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民族学),1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9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

青海民族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条件。在高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


专科院校(8所):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Qinghai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医药类专业为主。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Qinghai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以政法类专业为主。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Qinghai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以农业类专业为主。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Qinghai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工科类专业为主。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Qinghai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工科类专业为主。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Xining C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城市管理类专业为主。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Qinghai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综合类专业为主。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Qinghai Qaida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以能源开发类专业为主。

院校名单

青海公办本科大学名单(3所)

序号

学校名称

省份

城市

层次

备注

1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本科

公办

2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本科

公办

3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本科

公办

青海公办专科学校名单(8所)

序号

学校名称

省份

城市

层次

备注

1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2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3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4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5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6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专科

公办

7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海东

专科

公办

8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海西

专科

公办

青海民办本科大学名单(1所)

序号

学校名称

省份

城市

层次

备注

1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

西宁

本科

民办

总结和展望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青海省高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此,我总结了以下5各方面。

青海省高校建设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海省高校建设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高校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青海省高校数量从2001年的6所增加到2023年的1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7.8%提高到2023年的38.5%,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加强了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互鉴。
  • 二是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青海省高校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了一批符合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和学位授权点,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和一流学科。同时,提升了高校课程质量,利用慕课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打造了一批“金课”。此外,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引进人才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
  •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青海省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对口支援高校联合搭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
  • 四是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广泛深入。青海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我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同时,加强了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为地方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有待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仍然有待增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仍然有待拓展等。针对这些不足和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

  •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希望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青海省高校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高校投入,完善高校激励机制,优化高校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质量。青海省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青海省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突出学科特色优势,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 四是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青海省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师生视野,提升师生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服务地方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
  • 展望未来,青海省高校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希望青海省高校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特色鲜明发展、协调共赢发展、服务引领发展的目标,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