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abha 南无阿弥陀佛梵音读法

时间:2023-05-13 10:3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480 评论:0


这的确是圆满的真正含义。佛陀就是“觉者”。太多的人都听说过,现世佛释迦牟尼在瓦腊纳西【印度教圣地。原名“贝拿勒斯(Benares)”,1957 年改名为“瓦腊纳西”,旧称“伽尸(Kashi)”】的鹿野苑(亦称“仙人论处”、“仙人住处”或“仙人鹿园”,佛教圣地,在今瓦腊纳西城西北约十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最初传法时,就开始与其追随者分享个人获致圆满的体验。他们听到过苦难和苦难之因。但如果他们认为:“这很好!无须再听这些东西了!我已经明白了。”就不会察悟到佛教传递的那个自然的、令人惊叹的实相。虽然这种观点过于乐观,容易让人心存希望,但它也告诉我们,无论现状有多么糟,你都能够生存下来,因为你了解我们所说的大部分实相的虚幻本质。这个简单的客观实情在于我们内心都有佛种(成佛的种子,即成佛的根本条件,佛性的种子)。我们可以选择在今世精心培育佛种或让它暂处休眠状态。不过,它始终存在,等待着我们选择让光照入的那个时刻。

有时,当人群发出提醒的声音时,人们都会倾听。在这些绘画作品中,身着橙色僧袍的佛陀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提醒者。他提醒我们记住,个人是能够循着心灵之路获致彻底圆满的。佛陀在世时并不希望自己的形象成为朝拜的对象,因此,就有了代表其教法(佛法)的其他象征物,如:代表八正道(亦称“八圣道支”,欲想达到理想境地的修行者所要具足的实践德目,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幅金轮、盛开的莲花、菩提树(释迦牟尼在无花果树下得道,当时,无花果树被称作“道树”或“菩提树”),乃至佛陀的足迹。据说,佛陀圆寂后五百年才出现佛像。从此处的两幅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其氏族之名,“牟尼”有“圣贤”或“圣人”之意)的绘画作品上,你可以看到他一生中的某些细节:他剪去了一头象征王子的长发;在严苛的苦修期,他几乎被饿死;他坚定地坐在菩提树下;甚至在圆寂时,他也呈右侧卧姿狮子状,并将右手枕在头下。佛陀安详平和地端坐在画面中央,四周环绕着涡状祥云和活灵活现的动物。他呼唤大地见证他的圆满。在金色画像中,佛陀手托一只僧钵,而在另一幅绘画作品中,他仅呈一种简单的禅定姿势。

“佛陀”一词也指佛部一类的圆觉能量。佛部共有五部佛【亦称“五方佛”、“五种性佛”或“五方禅定佛”,即:大日如来(梵文:Vairocana)、不动如来(梵文:Aksobya)、宝生如来(梵文:Ratnasambhava)、无量光如来(梵文:Amitabha)和不空成就如来(梵文:Amoghasiddhi)。在真言密教的坛城中,大日如来居中央,其四方有四佛,即成五佛】,可以通过白、蓝、黄、红、绿各色及相关象征物、要素和感官功能等加以辨识。度母和观音菩萨均属阿弥陀佛部。与其相关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物为莲花,与之相关的坐骑是孔雀(或许是因他的手掌掌心上有目之故)。他们位于西方,其乐土是西方净土(西方有无数净土,此处特别指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据说,在所有净土中,西方净土最易往生。

佛陀传递的信息是以爱、慈悲和欢愉为基础的平和与宁静,而爱、慈悲和欢愉是众多女神所共有的特质。



图文摘自《世界最美的唐卡·第二卷:吉祥度母大全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