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时间 如果苏联在2023年回归是怎样的

时间:2023-05-07 04:2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516 评论: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近八成的公民选择留下苏联,可苏联还是迅速瓦解了。

1991年3月27日,苏联已经摇摇欲坠,于是政府举行公投,把决定权交给人民,由大多数人来决定苏联的未来。

从最后的投票结果看来,有1亿1千多万的公民赞同,占比达到了76.4%。这一场全民参与的重大投票,本该有着决定性作用。

可就在1991年底,苏联走向了解体。全民公投成为了一场笑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1亿多人投了一个寂寞。

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超级大国在多数民众都支持的情况下还走向解体?

说起苏联,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强大的国家。但其实是一个强大的联盟组织。

在解体之前,苏联一共有15个国家,除了俄罗斯以外,还有近年与俄罗斯争战不休的乌克兰外,联盟中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等国。

因为联盟主动权的争夺,领导者戈尔巴乔夫决定重建联盟,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这也是后来会有全民公投的前提。

开展公投是在1990年底决定的,并且确定了公投时间,次年的3月中旬。在戈尔巴乔夫的期待中,一切都顺利进行着。

但是在这份投票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个国家都在联盟列出的问题中另外附加了其他问题。

比如,问题问的其实并不只是该不该保留联盟,而是该不该保留一个“更新后”“能够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联盟,这里的重点是“更新后”。

但具体到每个国家的时候,各位领导人却夹带了各种私货。哈萨克斯坦直接改成“是否有必要保留联盟”,完全忽略了“更新后”。

俄罗斯就更直接了,增加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设立俄罗斯总统。

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6个国家连投票委员会都没有设立。这些国家中虽然有公民参与了投票,但只是少部分。

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尽管他们大多数人投了赞同票,但丝毫不影响国家政局。说白了,就是投了也没有价值。

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看似强大且坚固的联盟,其实早就分崩离析。全民公投不过是戈尔巴乔夫最后的倔强。

苏联自1922年组成,宪法对于每个国家的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国家不管国土面积的大小,国力的强盛,都是自由且平等的。

虽然宪法是这样的规定,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联盟的运作模式和大权都以布尔什维克党为主导,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苏联共产党。

早在1912年,布尔什维克党就占有主导地位。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让其顺利成为了唯一的执政党。

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和十月革命的果实,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其他加盟共和国家都难以超越的领导者。

虽然说着各国平等,可是俄罗斯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在苏联中都是难以忽视的存在。

尽管列宁一直打压、抑制俄罗斯,但斯大林却完全反其道而行,所以导致大俄和其他联盟国家的巨大的差距,其实并没有改善多少。

想要平衡各个国家,保障加盟共和国的权益,改革势在必行。苏联曾经是很强大,但随着旧的社会管理模式持续运行,许许多多的问题就被暴露了出来。

作为新一代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了逐步进行改革。但令人头疼的是,他最注重的经济改革没有成效。有一些加盟共和国已经想要独立出去了。

经济改革不行,那就开始政治改革。可这条路依旧走的不容易。

改革,就意味着跟旧制度有碰撞。这样的斗争并没有让布尔什维克党占到好处,反而增加了加盟共和国的权利。

在加盟共和国中,也不是没有支持改革的,比如俄罗斯。俄罗斯不仅希望改革,还希望加大力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迅速完成过渡。

另一方面,保守派则是表示可以改革,但是要稳妥。

就在大家还在为改革争论不休的时候,立陶宛突然跳出来要独立。而且是单方面宣布,联盟并不知道这件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戈尔巴乔夫是坚决不同意的。

直到立陶宛独立的4天后,他才姗姗来迟,提出自己的态度。并且通过决议,宣布立陶宛的的独立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在这件事情中,戈尔巴乔夫的态度必须是坚决的,因为一旦有个开始,必然会有其他国家开始效仿。

为了表明自己和苏联的态度,苏军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了立陶宛,不仅仅是重要机关的行政楼,个人手里的非法武器都要收缴。

两院快速立法,以保障苏联和总统的权益。在戈尔巴乔夫看来,只要手段够强硬,就能遏制住其他加盟共和国脱离的念头。

苏联的制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效果。加上西方国家的周旋,立陶宛转变了原本的态度。原本停止的石油供应也逐步得到了恢复。

立陶宛的消停让戈尔巴乔夫缓了一口气,但不意味着事件有所停息。

接下来陆续有国家发表独立宣言,或者有独立的意向,其中最跃跃欲试的,就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同年,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相继发布了独立主权宣言。

连俄罗斯都在这个时候开始推进自己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加大力度改革。

对于这件事情,保守派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戈尔巴乔夫也提出了“总统方案”,而俄罗斯坚持“500天方案”。

改革是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局,是苏联当时最迫切的期望。但是具体怎么做,各方都有各方的意见。

最后在会议上,俄罗斯的“500天方案”获得大多数人支持,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几个国家独立的问题,有可能苏联要解体。这是戈尔巴乔夫最不愿意看到的。

面对俄罗斯的方案,戈尔巴乔夫最终给的态度是有一点赞赏,又有一些不满。最后制定了一份看似折中的方案,但其实对“500天计划”采纳的并不多。

但戈书记的妥协,俄罗斯并不买账,而是坚持实施原有的经济改革,并宣布独立。这样的态度无疑是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苏联距离解体不远了。

原本就迫切提升的经济、政治等问题,在一系列事件后进入更深的危机,使得联盟和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局势更加复杂。

戈尔巴乔夫和联盟政府看似大权在握,其实权力已经受到了冲击。

在接受采访时,俄罗斯当时最高领导者叶利钦跟记者表示,如果他们继续当前的想法和行为,俄罗斯和其他部分加盟共和国就独立自建。

这个时候,民众的力量就成了戈尔巴乔夫的期望。于是他组织展开了全民公投。公投的结果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非常满意的。

尽管有些国家已经宣告独立,加盟共和国只剩下9个,但丝毫不影响戈尔巴乔夫的心情。整个联盟在看似平和的状态下开始更新。

9个加盟共和国开始起草新的条约。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充满对立的。

从联盟国的命名到自治共和国的地位问题,再到税收、财产等问题步步紧逼戈尔巴乔夫,希望以他的妥协来剥削中央,最后大家干脆直接表达了对他的不信任。

在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十分果决地自请辞去总书记一职,在会议和加盟国之间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大家不得不让他重新回到总书记的位置,局势才暂时地被稳住。

但是在此后的会议中,依旧有部分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应该下台。

1991年7月23日,所有的条约最终还是被确定了下来。但并不表示保守派是妥协的。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占有绝对优势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还有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并不在乎。通过他们的秘密会晤,约定在1991年的8月20日签订新的合约。

除了确定时间,他们还裁撤了一批联盟中的重要官员。他们中大部分人也成为日后“八一九事件”的主导者

事件进行到目前都还算顺利。直到“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推进了苏联的解体,使得全民公投成为了笑话。

对外公布签订时间以后,戈尔巴乔夫才算是彻底放松了下来,甚至外出度假。然而,政变活动悄然开始,为首的是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

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代替了戈尔巴乔夫,在午夜时分签下命令,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立刻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看似是政变的拯救者,其实是政变的主导者。联盟的政权从亚纳耶夫签字的那一刻起,就转移到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手中。

在他们看来,新联盟条约对于联盟是不公平的,过渡地让利给加盟共和国,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所以想要通过紧急措施来改变局势。

虽然已经有专家对局势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不适合启动紧急措施,如果一定要实施,可以在新联盟条约签订以后,也就是8月20日以后。但是克留奇科夫觉得太晚了。

苏联不仅出现了粮食危机等,犯罪率也在不断增加,苏联的总理帕夫洛夫认为应该要采取紧急措施。

除了开会沟通,委员会还派人去劝说戈尔巴乔夫。如果要采取紧急措施,最好还是征求他的同意。

另一方面,他们还准备将叶利钦软禁,以确保紧急措施的顺利进行。

很显然,戈尔巴乔夫并不同意,但同时他也没有选择回国,或者做其他的表态。这样一来,戈尔巴乔夫是否同意似乎也无关紧要,只要他不强烈反对,对于克留奇科夫一方来说就是好的。

作为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不签字,自然还有能够代替他的人,那就是副总统亚纳耶夫。

戈尔巴乔夫不在国内,无法反对,那么就算是默许委员会的成立,委员会最后的敌人就剩下俄罗斯。

19日的凌晨,在亚纳耶夫签完字以后,克留奇科夫就已经派遣了特种部队将叶利钦的住所团团围住,等待逮捕令

军队的各个团,包括坦克、战车等也全部到达计划地点,准备攻占莫斯科。

而叶利钦是在被女儿叫醒以后,看到新闻才知道政变发生了。于是他先后联系了其他国家领导人,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表示“事不关己”,戈尔巴乔夫更是连人都找不到。

因为没有逮捕令,部队不能羁押叶利钦,最后他在自己的别墅里签下了《吿俄罗斯人民书》,并且顺利到达白宫,制定保卫白宫的计划。

通过对“告人民书”,等同于是宣战,俄罗斯已经不能更明显地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

从克留奇科夫等人的部署开始,民众并没有进行反抗,没有罢工,也没有游行。在克留奇科夫看来,是带有希望的。

但是在叶利钦的呼吁和号召下,从19日完成开始,俄罗斯领导人的号召力开始显现。开始不断有人站出来保护白宫。

设路障、带食物,他们在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民众的做法并没有阻止委员会的步伐,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占领白宫计划。同时叶利钦也在安排白宫的保卫工作。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特种部队和陆军都拒绝进攻,但因为之前就出现过军人背黑锅的情况,所以在只是得到了口头命令的情况下,他们谁都不愿意有所行动。

当然,不下达正式的命令,似乎表明亚纳耶夫并没有下定决心要袭击白宫。他们模糊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叶利钦,俄罗斯还在步步紧逼,同时制定转移计划。

就在双方对峙、事态紧张之际,一个意外出现了。

当时有一支部队离开了白宫去执行宵禁任务。结果遭到了守卫者的阻挠,意外与守卫者发生冲突,造成人员死亡。

流血事件的发生让本就准备退却的委员会加紧步伐。同时委员会内部关于是否进攻白宫还在争吵不休,没有协议,也没有命令,大家互不相让。

混乱中,委员会最终放弃武力进攻,并将军队从莫斯科撤出。紧急措施本来计划实施六个月,结果就为期三天便宣告了结束。

明显的策略失误是导致“八一九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八一九事件”也成了苏联解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各方势力的权衡、争斗中,全民公投显然是最没有力量的一方,而公投的结果就这样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反而俄罗斯在中亚五国的支持下掌握了绝对优势。1991年的圣诞节,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宣告了苏联时代的结束。

苏联同历史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抹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