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国清寺 天台山国清寺现在开放了吗
天台山国清寺的选址和布局之美 让人赏心悦目
曾祥裕
我与佛教的缘分追溯至2008年5月。我受邀到浙 江宁海佛学院讲课。我上了约十天的易经风水理论 课后,进入实践。
听浙江的一位法师介绍,离宁海不远有天台山国清寺, 山青水秀,素以风水宝地著称。我与教务长商定后 ,在阳光明媚,天朗气清的一天,组织来自全国各 地的法师到天台山国清寺考察环境风水
从天台城至国清寺一路行来,塔影忽隐忽现, 直至步近国清寺前第一道大门木鱼山,塔的雄姿才 全部扑入游人的眼帘。
寺塔矗立于祥云峰西麓,寺 前干道右侧的山坡上,塔身高59.6米。而一式七座 相轮宝塔排列在寺塔的下方,好像在迎候远道而来 的贵宾。寺塔和七佛塔一高一矮,塔和山二竖一横 ,竖的简洁挺拔,直耸云霄,红砖与蓝天相映;横 的连绵起伏,绰约多姿。绿树与白石互衬,在体量 、造型,线条、色彩上都形成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 节奏。穿过七塔,至国清寺的第二道大门--“五峰 胜景”亭。
国清寺土黄色围墙在树荫里隐约可见。穿过一 段依山傍水的卵石路,走过一座块石砌筑的单拱 桥--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豁然横陈于前。人行至此处,尚不知寺门何处,但短短的250米小径,却 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转过照壁,东折才见庄严的寺门,斗拱承托歇 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的“国清讲寺”。二旁 楹联大书“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 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道尽古寺的源 远流长。
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 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 渡时曾朝拜国清寺。
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 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 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该寺曾驻锡不 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 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 祖师最澄大师等。
国清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高僧大德,喜寻清静之地修学。智越 大师于陈太建七年(575)秋入天台,是经过深思熟 虑的。此前他所居住的繁华喧闹的京城,不利于坐 禅修持。他早就“闻《天台山记》称有仙宫,白道 猷所见者信矣 ;《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 矣”,一心“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 初入天台,历游山水,参访古迹。“数度石梁 ,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末议卜居”。
这足以说明 ,佛教界大师思想深处有风水情结。
智越高僧以传统风水学观点 审视前贤遗迹,寻找栖身立命、传法开宗之所。当 他“旋途出谷,见佛陇南 峰左右映带,即徘徊留意 ”,就在如释尊跏趺而生的佛陇山上先后创建了修 禅寺、太平寺 、 真觉寺,“树植松巢,引流绕砌 ”,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
国清寺是风水师研究古建的经典案例
这所寺院符合“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原则,建在东北、 北 、西北 、西面有山挡住大风的开阔地中间,北、西两涧在 寺前汇合后南流,成为聚气的好场所 。山门东开, 朝向两峰相连的低凹处,形成“气口”,保证了““气”的畅通。
这种双涧萦流 、五峰抱寺的选址,完全符合“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宅幽而势阴,地廓而形藏”的“四灵兽”式模式,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再说国清寺的布局与众不同之处,它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建有四殿,五楼,四堂,二亭一室,共600多间屋宇,是我国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
国清寺的中轴线,正对八桂峰顶,与山脊一脉相承,这是一条“风水脉”。中轴线的大殿,一般寺庙从前往后,依次排列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等主要殿堂,天王殿内弥勒居中,四大金刚分立左右。而国清寺的大殿,先是弥勒佛殿,仅供弥勒佛像;而让四大金刚独供在雨花殿内,再是大雄宝殿与观音殿,如此独建雨花殿的,惟国清独有。
综观国清寺的各个空间,都可“借”环抱国清寺的五蜂胜景。在灵芝蜂顶灵芝亭可鸟瞰国清寺全景,而在国清寺的各个院落里也可抬头见这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灵芝亭。迎塔楼位于东一轴线的最后部,地勢最高,站在迎塔楼走廊上,挺拔的隋塔上半身姿影历历在望。隋梅园中,隋梅的上半身俯卧于围墙上,探身于月桂寮空间内。使月桂寮借到隋梅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