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两宋风云 袁腾飞两宋风云mp有听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史学家陈寅恪曾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寥寥数句,给予了宋朝文化高度的评价与赞美。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皆诞生于这一时期,文史艺科等领域硕果累累。
文化上的浸明浸昌亦与经济上的登峰造极交相辉映。两宋时期,是我古代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百家讲坛》栏目中,主持人袁腾飞提出:当时整个世界的GDP总量里,宋朝占大头,后期的明朝只有宋的十分之一。
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繁华的都市,就是北宋的都城东京(现开封)。
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黄金时代。而当我们追溯起这种繁荣背后的原因时,总绕不开海外贸易这四个字。
一、穷则思变,变则通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陆路贸易发达。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通道。
安史之乱后,为躲避战乱,陆上为主的丝绸之路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宋朝建立之时,西北陆路上的契丹、女真、吐蕃等少数民族已然相继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完全被阻塞。
宋统治者只得寻找新的贸易通道,故而催生了海上贸易。
“道路梗绝、往来不通”,如果说,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宋王朝将目光转向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赤字,则促使统治者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助国用。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防叛乱,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在军事上采取” 更戍法”。
什么是” 更戍法”?即安排禁军分别驻守京师与外郡,在一定期限内来回轮换,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更戍法”在有效预防将领专权的同时,也造成了“冗兵”跟“冗费”的弊端,加之实施“重文抑武”的政策,北宋官员的数量远甚于前代。使北宋形成了“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费。
两宋之际,朝廷不但常年与北方少数民族展开军事战争,而且还要给西夏、辽、蒙古等政权缴纳岁币。
如众所周知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战争后,决定在澶州议和,宋每年要向辽缴纳二十万匹绢和十万两银子的“岁币”。
到宋仁宗执政时,宋朝又以“赏赐”的名义,每年需给西夏十五万匹绢和七万两银子。巨额的“岁币”支出成了宋朝财政的负担。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沉重的财政压力倒逼政府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在此背景下,宋朝海外贸易可以说是弥补朝廷财政缺口的救命稻草。
那么为了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宋朝做了哪些努力呢?
二、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两宋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大力提倡,为其提供了政策保护。最著名的当属北宋时期宋太宗的“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
宋政府深刻认识到海外贸易可获得 “厚利”,利于为国家财政增加收入,所以倍加重视。
隆庆二年,孝宗亦颁布诏令“使商贾懋迁,以助国用”。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皇帝即为天子,有了天子的金口玉言,投身于海外贸易的商人们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时至南宋,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南宋政府鼓励部分有着雄厚经济实力的世家大姓,造船、购货以及招募船员,为海外贸易做准备。
为调动其积极性,更是对积极招诱舶商之人给予奖励。
宋朝政府不但支持本国商人出海进行贸易,而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商人。
其中,“优恤蕃商法”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政策之一。
当海外商人登上中国的土地,则由地方政府负责接待,先是派官员迎接到达港口的外国船舶,再是为他们安排好住宿,并专人安排好货物的储存。
如有船只在海上遇险,政府则尽最大可能进行营救,对于损失惨重的,更是会发放钱粮资助他们回国。
凡此种种,浅层次上体现的是中国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好客,深层次上,是为提升外国商人前来开展贸易的热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宋时期造船工艺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则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证。
以造船工艺为例,“凡海舟必用大木板护其外,不然则船身必为海蛆所蚀”,为提升船体的坚固程度和抗风浪能力,除了选取耐腐蚀的仿木,更要外围钉上护板。
并且使用“鱼鳞式”的搭接法一层压一层的叠加连接,使船体木板连结严密紧实,更适合远洋航行。
与此同时,隔水舱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船舱被划分为数个密闭空间,万一某个船舱进水,也不会蔓延到其他船舱,即使意外发生,整船仍有大部分浮力,不至于迅速下沉,无形之中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
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进行交易,方位的准确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宋之前,水手依靠地表目标和星宿定方位,这种方法对气候和陆地有较大的依赖性。且水手的经验也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时常会造成误差导致事故发生。
宋初沿用此法,很快指南针发明,并广泛应用起来,使”定方位”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宋朝的海外贸易又上一个台阶。
市舶贸易成为了国家主要收入来源。连皇帝都感叹道:“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宋朝港口不断增多,由唐朝的呈点状分布到宋朝的呈区域分布,甚至形成了对外贸易港口网。
海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与前朝相比,宋朝的商船可到达更远的地区。
如东南亚、孟加拉湾、斯里兰卡、摩洛哥等,都有宋人的足迹。东亚、东南亚、西非三条线路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形成。
贸易中的商品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宝庆四明志》记载: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
除了原有的瓷器和丝绸,陶器、茶、药材等新品类也远销海外。在进口的货物方面,除了海外珍宝,新添了进口香料、日用品和军事用品等。
繁荣兴盛的海外贸易,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黄金时代,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士农工商皆本业
最为明显的,是对商人的态度、对商业的认知发生变化。
自秦汉时期以来,儒家思想中的“士农工商”观念深入人心,认为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不管是汉代的“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还是唐代的“工商杂类,不得须于士伍”。
皆表明了人们对商人、对商业的鄙夷与轻贱。但时至宋朝,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商业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提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士农工商皆本业”的思想开始流传并逐渐占据主流。原本重农抑商,农本工商末的观念日趋淡化。
随着商业的正名,商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居民等级的划分,从前朝的单纯以血统和仕禄来划分,逐渐转变为倾向于从所拥有的财产的多少来衡量。
如此一来,拥有巨大财富的商人,地位有了明显上升。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即宋朝的商人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合法的入仕权,商人可以入朝为官。
除此之外,宋人在生活及择偶方面的态度亦与前朝有所不同。在生活上,宋人“甘其食,美其服”,开始崇尚精致的生活。
一些富裕权势之家,开始追求“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的奢侈豪华的生活。
一般百姓人家也滋生了享乐的风气。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专门供人娱乐的场所——“瓦舍”,杂剧说书、乐曲舞蹈应有尽有,供人消遣。
可以看出,人们的注意力也从一日三餐转移到精神娱乐上来。
在择偶方面,宋代人民的择偶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状况成为影响择偶的重要因素,原来的门第等级、身份地位等观念逐渐淡化。
甚至某些官员,为获得丰厚的嫁妆,选择成为赘婿。
而在千年后的今天,海外贸易带来的变化仍然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常见的核桃、胡萝卜、黄瓜、石榴等,就是宋朝时引进的,三餐制的开始也是从宋代开始。
结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于北宋灭亡之际的陆游,至死也未尝得见失地收复与国家统一。
这也是宋朝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偏安一隅,屈辱求和,既没有开疆拓土,亦未能守住山河。
而史学界对宋朝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之势。
有人认为,它只会挨打,不甚光彩,只配在历史的角落里落满浑身尘埃,亦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科技的巅峰,近代的开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但与其去追究争论,不如思考,宋朝海外贸易的兴衰沉浮,能给当下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与意义?
参考文献: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
《诸蕃志》
《宋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