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学家 中国的科学家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GDP排名第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无数伟大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
战争年代,革命家们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在和平年代,科学家们为民族崛起而无私奉献,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国士,应该被国人永远铭记于心。
下面,笔者就列举出五位为新中国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排名不分先后。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市人,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14岁独自一人到武昌参考高等小学堂时,在填写报名单时,一时没留意误把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后他机灵一动就把“十”改成“李”字,又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从此就有用“李四光”这个名字。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李四光侧重于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李四光在1949年从英国带回来一台伽马仪,为我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四光后来曾担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四光不但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石油勘探、地震预报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
李四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等职。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先后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归国心切,就以探亲为由提出回国,但在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到无理羁押5年之久。后来在我国的不断交涉下,钱学森才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
1955年在临行前,在码头面对媒体记者和赶来送行的朋友们,钱学森告诉这些人:“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钱学森归国后就积极投身到我国的国防科学事业中,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起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工作上的重任。
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的导弹、核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从无到有,让我跻身航空航天领域大国行列,为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迈进世界领先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过“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过“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是广东省海丰县人,是我国的核动力潜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解放前曾在桂林中学、中央大学航空系、国立交通大学等学校读书,毕业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从事技术指导工作,之后还曾在上海招商局、上海港务局工作。
1953年春,黄旭华被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随后曾赴德国考察学习,曾参加对苏联舰船的转让仿制工作,在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并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1958年,面对美苏的恫吓与利诱,毛泽东高瞻远瞩,字字铿锵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于是,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了。
由于在潜艇专业技术上优秀的能力,黄旭华被秘密地召集到北京,从事秘密制造核潜艇这项绝密工作,成为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黄旭华就此隐姓埋名三十年,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1965年,黄旭华和同事们开始在渤海湾一个荒岛上进行核潜艇的相关研究。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81年4月30日,我国首艘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在隐姓埋名的三十年时间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就连他父亲逝世时他也没能前去送父亲最后一面,母亲从63岁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黄旭华的一生,就像潜行在水底的核潜艇一样,寂静无声,默默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奉献一生,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出生后,跟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居住,由于出生在战乱年代,经常饿肚子的他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
1949年,袁隆平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到重庆的相慧学院农学系读书,之后由于院系调整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再次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人被活活饿死,这深深刺激了袁隆平的神经,他决意要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实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通过研究发现这是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研究。
从1960年开始至1973年的十多年时间里,袁隆平和助手们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是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并于1976年成功将杂交水稻推广。
2000年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到2011年突破900公斤,2014年突破1000公斤,一组组数字在不断刷新袁隆平创下的纪录。
袁隆平院士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哟哟
屠哟哟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屠哟哟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在16岁时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休学回家,在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病情好转后才继续学业。
正是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让她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屠哟哟当时在想“医药的作用很神奇,要是我学会了,不但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从此在她心里种下了学医的种子。
1951年,屠哟哟如愿以偿进入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哟哟担任科技组组长,在她的领导下于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并于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屠哟哟领导的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写在最后:
除了以上这五位中国科学家,还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例如: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人,没有他们默默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永远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去永远铭记。你还知道有哪些优秀的科学家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