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车是谁发明的 指南车是谁发明黄帝
俄乌冲突,让在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品牌占尽了便宜。
根据俄罗斯当地的汽车数据统计机构AUTOSTAT的统计,截至2023年1月份,中国品牌生产的新车已经占据了俄罗斯市场38%的市场份额。而作为对比,日系品牌以及欧洲品牌目前在当地市场均仅剩下6%的市场份额,韩系品牌占比也仅剩余9%。
而就在2022年的1月,日系与韩系还是当地的市场主流选择,两者占据了俄罗斯新车一半以上的市场,同时欧洲品牌也拥有高达18%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中国品牌的占比却仅为10%而已。
但是随着宝马、奔驰、大众、雷诺、丰田、日产、起亚、现代等曾经的热门品牌,因为响应欧美国家的“制裁”而纷纷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品牌的地位在这短短的12个月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以长城、吉利、奇瑞为首的中国品牌对俄罗斯市场不抛弃不放弃,加之当地经济已经从前期的制裁中缓过神来,当地的新车销量已经开始慢慢复苏。根据统计,在3月20日-26日这一周,俄罗斯新车销量达到了21540辆,连续两个星期呈现上涨态势,已经比得上去年年中一个月的总销量了。
除了新车以外,就连来自中国的经销商网络,在当地的话语权也在逐步提高,截至今年1月份,隶属于中国资本的经销商网络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3.3%,远远抛离包括俄罗斯自己在内的其它对手。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这波“闷声发大财”,属实是让人拍案叫绝。不过,这种依靠外部环境助推达成的成绩,在某些人眼里,还是有些含金量不足。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因为中国势力的下一个目标已经瞄准了发达国家了。
“中国产”超越“韩国产”
在国际舆论场上,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一向都是比较的“暧昧”,而这种暧昧同样也反映到了他们对待“中国产”汽车的态度上面。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中国产”,而非单纯中国品牌,因为一直以来在不少当地人的心目中“中国产”都属于较为低端的存在,加之两国之间并不算友好的关系,当地消费者对于中国生产的汽车都抱有比较高的敌意。
但是,随着当地2月份新车销量的公布,澳大利亚人用切身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香”。
根据数据显示,在2月份澳大利亚售出的所有新车中,有13625辆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也让中国首次超越韩国(12246辆)成为仅次于泰国(18557辆)和日本(24805辆)的澳大利亚第三大汽车进口国。
当然,这一万三千多台的“中国产”里面,包含了2671辆出自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Model 3以及少部分的极星2,但是在我看来,这份成绩单已经足够耀眼了。
而在这些“血统不纯”的中国车之外,上汽名爵生产的MG ZS成为了当地销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以2047辆的销量排在第七位,已经无比接近于丰田的RAV4。
而在榜单以外诸如比亚迪的元PLUS、上汽大通的T60、长城炮、哈弗H6以及奇瑞欧萌达等,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反响。其中元PLUS更是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力以及低廉的价格成为了澳洲最具话题性的纯电动车,48011澳元(约人民币22万)的售价虽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便宜,但是却是当地人在这个价位里能买得到的最具竞争力的纯电动车了。
除了元PLUS以外,诸如名爵ZS EV、欧拉好猫、名爵MG 4等在中国人看来稀松平常的纯电动车,也都给当地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更多的澳洲人开始重新审视对待中国制造的态度。
不过虽然说中国品牌已经开始慢慢打破偏见,但是就目前来看仍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对日系品牌构成威胁。那么,正如六、七年前的中国新车市场一样,中国品牌的崛起第一个威胁到的就是韩系品牌了。
2022年,以现代起亚集团以3944579辆的销量,成为了仅次于丰田、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在2022年的累计出口量也仅为230万辆,也就是说他们在海外市场的销量主要是依靠在不同地区大量建厂,拉低生产成本而实现的。
而中国在2022年的汽车出口量则为340万辆,不仅已经遥遥领先于韩国,甚至已经超越了德国,成为了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汽车出口国。也许在此时此刻,现代起亚集团依旧是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但是大家别忘了,在2015年、2016年前后,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同样也是仅次于日系、德系的存在,谁敢保证在中国市场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在国际市场上不会再次发生呢?
阻力不可避免
然而,全然依靠出口来争夺全球汽车市场并非可行之计,中国品牌要想在国际赛场上更进一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首先我们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政策方面的风险。从当年中国华为手机“出海”,以及近来的美国TikTok风波中我们不难发现,来自中国的产品要想迈向世界,来自于西方的敌视绝对是最大绊脚石。
毕竟汽车作为仅次于房地产的大宗消费,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加之汽车产业还能带动无数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可能轻易将汽车市场拱手相让。
面临来自于中国品牌的威胁,其实也已经有国家在行动了,比如土耳其就在前不久宣布,将会针对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单独征收40%的关税。而如果不是俄罗斯现在“腹背受敌”,我相信以斯拉夫人的性格也绝对不会允许来自中国的品牌统治他们的汽车市场,毕竟在2008年俄罗斯就已经尝试过通过针对性的加税,来遏制中国品牌对当地汽车市场的冲击了。
因此,如果中国品牌想要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在海外建设属于自己的工厂将会是下阶段发展的重点。
而中国品牌们其实也已经开始行动了。比如,长城在俄罗斯独资建设的图拉工厂,已经在2019年就正式运营,上汽集团也在泰国、印度、印尼等地分别设立工厂,比亚迪位于泰国的工厂最快也能于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设计产能高达15万辆/年。
虽然建设工厂免不了前期的巨额成本投入,但是建厂以及后续生产的过程中,给当地贡献的巨额税收就像是一份投名状与“保护费”,能极大地抹平中国品牌潜在的阻力,而汽车工厂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更是能让当地政府在制裁中国品牌时“投鼠忌器”。
毕竟,当竞争的赛道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大家玩的可就不完全是产品力了,人情世故、大国博弈乃至意识形态,都能极大地左右一个品牌的发展轨迹,而假如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够参透这个游戏的规则,那中国汽车在国际舞台上也许将大有所为。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