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最古老的六大文字

时间:2023-04-25 00:0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062 评论: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在用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汉字是十分神秘又困难的。但是曾经,汉字差一点从汉语的语言体系中消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动荡中的改革

1840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英帝国用一颗炮弹,轰开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的大门。一场血的洗礼,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拉开序幕。英国的船坚炮利不仅仅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更是打开了固步自封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

西方文化逐渐深入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化,西学东渐日渐加深。

西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所局限于的八股文、儒家经典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一批全新的中国知识分子涌现出来。

“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看,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一场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大战一触即发。

1915年,陈独秀、瞿秋白、鲁迅等人为中心领导了一些新知识青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当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冲破迂腐的封建礼教。于是他们提出拥护民主和科学,他们从多个方面打击迂腐的封建势力。其中,最为重点的打击对象就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基本思想的“儒学”。

而汉字作为这些思想的载体,首先就成为了众人们的改革对象。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楷书到草书再到行书,汉字随着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不断演化。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演化史,它经历了历史无数次的洗礼,最终才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否认汉字根本上就等同于否认我们自己,否认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而否认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够更好的前进?

然而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当时看来却是封建思想的余毒。人们开始急迫的希望创造出一种更加简单便捷的文字。

于是“汉字拉丁化”改革也正式拉开序幕。

何谓拉丁化,为何拉丁化?

汉字拉丁化运动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新知识分子试图废除汉字,设想着以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如果说,把“汉字拉丁化”视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目光短浅,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说法。

虽然“汉字拉丁化”的道路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是“汉字拉丁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顺应潮流的。

首先从大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来说,“汉字拉丁化”与国内外动荡的局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汉字拉丁化”总的来说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清王朝安稳的数百年,然而也让曾经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渐渐与世界脱节,文明的发展只有紧紧依靠着与外界的不断沟通和交融,才能保持其先进的活力。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必然是要尝到苦头的。

在清政府还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各种的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转变。世界的局势开始发生转变,中国从领先世界的强大国家,变成了不堪一击的半殖民领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而相比之下,中国此时还处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险境,小农经济的瓦解,民族生存危亡之际。这个时期的中华民族已经是国家破碎,只剩山河在,城内荒草丛生,百姓家破人亡。国家危亡,支离破碎,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众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体,汉字更是首当其冲。

其次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了解放民众思想,抨击旧社会。然而,这场以人民群众觉醒为目的的革新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近代以前,封建君主的专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致使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极低。文化水平极低,百姓们自然也就看不懂也不明白那些报刊、文章。

虽然已经有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将文言文抛弃,开始使用白话文。比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也是汉字进化成白话文的里程碑。尽管白话文相较于文言文已经非常简单了,但是对于一个文盲率极高的国家来说,白话文也算不上简单。

这样一来想要通过文学手段来达到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

中华民族要想觉醒,那么民众就得先认字。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文字之一,所以民众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汉字。

于是,以瞿秋白、鲁迅等人的新知识分子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汉字拉丁化”。

如果以拉丁字母取代汉字,进而创造出一套新的、简单易学的文字,那么问题不久迎刃而解了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拉丁化”与当时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有所关联。当时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同志曾在苏联积极参与了中国工人推行拼音汉字的活动。而且瞿秋白同志苏联的汉学家们共同发起过汉字文化改革运动。瞿秋白同志推行活动在苏联的中国工人中反响和效果都非常不错。所以瞿秋白同志才决定正式推广。

为何走不通

然而“汉字拉丁化”的施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国内的情况远远要比苏联的复杂,在汉字发展的几千年里,由于地理等种种原因,汉字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声调。比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地区的地方话大多是四声的,而南方地区的地方然而“汉字拉丁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标声调。

这一点让这种新的文字很难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性的推广。这也是“汉字拉丁化”难以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

“汉字拉丁化”的措施过于极端化,它主张完全“废除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拥有了6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作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存在了,在那条无法跨越的时间长河里,它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汉字与中华文明和历史已经紧密相融不可分割了,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而文化又怎么能离开“根本”呢?

“汉字拉丁化”的出现对于中国的文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打击,所以又怎么能真的行的通呢?

天资不凡的语言鬼才

“汉字拉丁化”进行的如火如荼,汉字已经面临着被“废除”的危机。就当学术界为汉字是否拉丁化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首《施氏食狮史》横空问世。

《施氏食狮史》通篇96字,字字不相同,字字音相同。可就是这短短96字,却完整的表达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由此可见,汉字的包含性之广阔,内涵性之丰富。假如汉字真的被拉丁化,那么《施氏食狮史》就会变成一篇字母完全相同而意思乱套的文章。

所以可以说,这短短96字的文言文拯救了即将被“废除”的汉字,保留了属于中华文明最独特的标志,也为今天我们国家自己文化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载体。而写下这篇奇文竟然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留洋学子,名字叫做赵元任。

赵元任是何人?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家乡远近闻名的读书人,曾经高中举人。母亲擅长诗词、昆曲,是当地出了名的才女。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下,赵元任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成绩也非常优异。1910年,腐朽破败的清政府终于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因而做出了改变。

这一改变深深的影响了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学生的赵元任,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的改革,“洋务运动”需要大量的先进器材和先进人才。于是清政府着手准备了第一批派遣前往国外的中国学子。赵元任的人生转折点开始了,他在北京参加了清廷游美学务处举办的招考,并且成功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也是在这一年,赵元任开启了远赴美帝的留学之旅。他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过数学、哲学、物理以及音乐的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获得学位证书后,赵元任先后就职于康奈尔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职位。

他在音乐、物理、哲学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物理学家。

但是关于赵元任,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异于常人的语言天赋。

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程度。他出生于天津,稍大点的时候,一家人随着祖父家迁往北京、保定等地方居住。而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在此时初显,彼时还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听着家里请的保姆说话,竟然将北京话和保定话学的分毫不差。

他惊人的天赋使他可以轻易的学会各种地方的方言,据说赵元任常常因为口音太过标准会,被当地人认错成老乡,而他本人对此也是喜闻乐见。

赵元任先生虽然一生奔波于国外忙于学业,但是赵元任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语言事业做奋斗。他这一生出版了多部语言学著作,比如《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等。他为中国语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现今仍然深深影响这我国的语言学。

小结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留不开汉字的功劳。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虽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过起伏,但是汉字也在不断沉淀,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作为后人的我们,无法去评判在那样一段的历史里,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唐太宗有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