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历程 中国发展历程视频

时间:2023-04-24 10:4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9052 评论: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以来,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正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从1949年的10.6%增长到2018年的59.5%。中国也从一个根本就没有社会保障的国家,转变为“全民皆保障”的国家。中国家庭的住房面积,也已扩大到人均40平方米左右,超过了很多欧洲国家。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至77岁。

中国社会的这些重大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领域,就是消费方式的根本变迁。在1949年,中国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2%,农村会更高。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为58.4%,农村高达65.7%。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恩格尔系数仍然很高,城市为57.5%,农村为64.0%。但到了2000年,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2%,农村下降到49.1%。到2010年,城市为37.5%,农村为41.1%。进入新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在所有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开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全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28.4%,这说明中国人已经将主要的消费转移到教育、卫生保健、旅游、住房改善等方面。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也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转变。

中国社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转型,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消除了长期以来的战乱与社会动荡,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活力。1990年,中国实现了温饱型小康目标。2000年,实现了总体性小康目标。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在将“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又继续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使民生建设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在人民最关切的居民收入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提低扩中调高”政策。一方面加强了精准扶贫的力度,使低收入群体中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伴随贫困线与低保线的并轨,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还会有所提高,这将自下而上地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构建社会保护网。另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会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达到50%,这将促进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提供强劲支撑。此外,当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35年左右还会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会超过劳动力人口的30%,2035年将超过45%,2050年将超过60%。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行,会在劳动力市场构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大环境,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防止摩擦性失业问题,在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继续释放人口红利,推动中国社会大踏步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阶段。

中国的社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1949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缓慢将城镇化水平提升到20%左右。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发展步伐。到200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6.2%,到2018年达到了59.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每年年均提高1.2%以上,让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到新水平。城镇化的有力推进,将中国迅速从村落社会转型为都市社会,从定居生活转型为迁居生活,从自给半自给社会转型为市场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对人类最有进步影响意义的大事件。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而且还深刻体现着城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积极影响。中国的城镇化不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使1亿多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使1.8亿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而且还顺利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可携带可转移的社会保险政策,也使农民工获得了与城市劳动力一样的权利,能够在流入地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会在2020年超过60%,在2035年超过75%,在2050年超过80%。在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也为世界人口的城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长。在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十万人口中大学生的数量仅仅为416人,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615人,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422人,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3611人,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8930人。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1990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左右。伴随大学入学适龄人口的缩减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劳动力当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重还会继续增加。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将加快中国的技术进步,提升劳动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做好更多的人才准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原标题:解析七十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翼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