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意义 杂交水稻为什么不推广

时间:2023-04-24 00:2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1644 评论:0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对于饥饿没什么概念,其实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挨饿的经历也不算多,大部分能吃饱了,主要是吃不好,蛋白质摄入不足,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体重还在63公斤,我儿子现在马上小学毕业,疫情这两年憋在家体重快追上他爹高中毕业的时候了。

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人口数量达到封建社会有史以来的顶峰,有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菲律宾偷运回国内的红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众多的普通中国人解决了淀粉(能量)摄入不足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探究历史问题的专家,其他原因就不分析了。

中国人历史上多数时间都在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吃饱的问题,对饥饿的恐惧好像写入了很多中国人的基因里,以至于我现在都习惯于家里储藏超量的食物,冰箱里一空了就想着把它填满,去买馒头烙饼很多时候也都把下顿要吃的一起买上……捂脸,我们吃饱饭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长。

我们家孩子喜欢吃妈妈做的烤红薯和煮玉米,小时候吃的时候经常会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吃?”妈妈说你爸小时候吃伤了不喜欢吃,吃伤了的概念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会懂,差不多类似于他们说吃学校的订餐快吃吐了的感觉,但是现在学校的订餐还讲荤素搭配,还讲每周食谱,实在不喜欢吃,晚上回家还可以让妈妈做自己喜欢吃的,而我们小时候,面粉都是奢侈的,不可能顿顿见到,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要和玉米面掺着吃,哪有什么食谱,早饭多数时候是稠一点的棒子面粥配点咸菜,馒头能配上炒菜算奢侈的了,印象里很多时候是大锅里熬白菜周围贴了一圈玉米面做的饼子,为了节约柴火,做的饼子比较多往往一顿两顿吃不完,剩饼子真的不好吃,又硬又剌嗓子,有时候是锅里熬粥放个篦子热一下,有时候直接泡在粥里或者热菜汤里吃,冬天的时候可以放在铁炉子上teng一下,能teng出来咯吱是一大乐事。

我们老家是沙地,小麦的产量在小时候亩产量也就是五六百斤六七百斤,按我小学老师的说法他们那一代人小时候,由于沙化严重每年小麦收获的时候沙土把麦子埋的漏出地面就剩个麦穗了,所以面粉就比较稀缺了,而玉米在小时候的印象里就已经能到一千斤了,而且生长期短,并且不像小麦要跨年,然后还要多次浇水施肥打药,玉米纯靠天收就可以,生长期还正好处在雨季,浇水的电钱也省了,下雨天跟着爸妈跑去地里施化肥的经历我们这代很多人都有,然后就可以说到红薯了,和玉米差不多,生长期短秋天收获的红薯基本上也不用打药施肥就可以收获了,红薯和白菜是我们那儿唯二可以达到亩产过万的食物了,很长时间里大部分家庭的冬天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加上贴饼子,还有馒头,米饭感觉对于那时候的北方人是奢侈的,小时候家里买的米一般都是用来熬稀粥,蒸米饭是奢侈的印象中没吃过几次,大米粥熬好了之后表面上那层黏的米油是我的心爱之物,地位能和它相提并论的还有:铁锅里熬棒子面粥时国边上结的锅巴;熬红薯水干了贴着锅边被熬出来带糖的部分;当然这些都比不上熬白菜里偶尔吃到的一块肥肉片儿……

一个熬字好像成了那个年代做饭的概括,日子也是这样慢慢熬出来的,粥,饼子,馒头,面条,烙饼,白菜,这几样好像好像是很多年份里的主要食物组合,像数学里的排列组合一样陪着我们熬过了大部分的日子,现在人说来个大饼米饭配面条吃是开玩笑,在小时候的食物组合里面,喝粥配馒头加个菜是很常见的,还有吃稀面条配馒头不带菜,葱花炝锅面条儿就是我钟爱的美味,有时候觉得面条不抗饿所以才额外啃个馒头,上高中的时候记得自己的记录是吃五个馒头。

前面说了红薯和白菜是唯二亩产过万的食物和蔬菜,产量决定了它们的重要性,但是它俩的贮存一直是大问题,含水量都高不好保存,小时候家里都挖红薯窖,由于是沙地我们那儿的红薯窖基本都是挖个坑然后和地面平齐上面棚起来,上面放上玉米秸秆封上点土,地窖里铺满了红薯上面撒点沙土,这样做能扛的了冻,但是红薯含水量高还是容易发霉,而且不像玉米小麦晒干了之后休眠期长,它很容易发芽,白菜也有类似的问题,小时候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搞冬储大白菜,经常是剥了一层扔一层,吃到过年不算完得一直熬到春天新的绿叶菜出来了才差不多结束,熬红薯蒸红薯吃多了是容易噎的,和熬白菜汤搭配着好一点。对于收获的过量的红薯,除了窖藏之外,还有擦了红薯干晾干的,这个储存时间长,不过一般人吃就只能熬粥的时候放,再有就是当饲料了;还有就是磨了之后漏淀粉,或者做成粉条,又是一个熬白菜的好搭配捂脸

吃东西的感受和经历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有太多话可以说的,看张贤亮的《绿化树》,虽然没有那样的经历,但是看主人公琢磨怎么用罐头桶多打饭那点事儿是完全能理解的;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孩子用嘴炒菜……对于饥饿大家都有记忆都有恐惧,前首富健林也说过自己当兵时班长给的吃饭秘诀嘛,感觉全国一个样。

说了这么多,好像扯远了,但其实也没远,过去这么多年,国家一直提粮食安全,一直提18亿亩红线,你要注意,红薯是算不得大宗粮食的,一方面含水量高不易储存,另一方面淀粉含量百分比低说白了不抗饿,粮食作物最主要的还是看小麦水稻和玉米,近些年温饱的问题基本没了,玉米主要用来做加工饲料了,但小麦和水稻还是中国人饭桌上最大的能量源和碳水来源,你觉得你离着饥饿远了,但是很多人的身体没有,对它还有记忆,还是会忍不住在有机会的时候大量摄入,并且在体内迅速转变成脂肪把它储存在皮下,中国人的食物组成碳水占比太高一直被有些专家诟病,但是没办法它有历史原因,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你的日常饮食结构可以调整可以改,这个可以解决没有问题。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永远是一个基本底线,多少年我们用出口大米换的外汇来进口小麦,多少年我们国家用储备粮来阻击国外势力企图的粮价上涨,关于粮食安全国外有太多血的例子和教训。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要感谢袁隆平袁老,感谢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给我们的粮食产量加厚了安全垫,消灭了国外势力企图拿我国粮食安全做文章的企图;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喜欢吃面食的北方朋友来说,要感谢以李振声院士为首的小麦专家,感谢他们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小麦的总产量,早在1991年就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振声,也在袁老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之后的2006年,也获得了这一殊荣。

要永远记住,没有吃得饱,哪有吃得好。

粮食安全永远不是别人给的,要靠自己。

而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除了感谢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为首的粮食作物等科研工作者之外,更要感谢的是国家从九十年代开始主导的菜篮子工程,正是这一系列的指导和变革,使我们的饮食结构和水平在很多领域追上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这张图是2012年的数据

中国人在蛋白质摄入上接近了发达国家,肉类消耗量接近,如果加上鱼肉(淡水鱼养殖量我们也是世界第一)和鸡蛋在内的话基本就持平,牛奶消耗量上有一些差距,和中国人很多有乳糖不耐受有些关系,近些年牛奶消耗量还在攀升,而对于蔬菜和水果来说,中国的消费量遥遥领先,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在嫉妒甚至提醒中国在这方面的奢侈和浪费了。

这是东北亚怪物房的数据,想想刚过去的冬奥会韩国邻居批评我们饭菜不可口的新闻,你是不是会会心一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