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后面是什么 子丑寅卯
天干的阴阳属性及运行规则是什么?
(龙源居士)
一、天干的本原含义及阴阳五行的属性划分:
天干的符号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故称为“十天干”,它们的本原含义如下: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指草木初长,枝叶柔软屈曲。
丙:古意通“炳”,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有光。
丁:指的是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古意通“茂”,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古意指“起、纪”的意思,指的是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古意通“更”,指秋收而待来春的意思。
辛:古意通“新”,指的是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的意思。
壬:古意通“妊”,指的是阳气潜伏地中,万物孕育的意思。
癸:古意通“撰”,指的是万物萌芽的意思。
从十天干的顺序来看,它与太阳的出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蕴含着世间万物从萌芽、成长、兴旺、衰退、消失的自然循环过程。后来经过人们融入阴阳五行的理念后,它又变换出了更多的属性含义,简言之,单数(奇数)为阳、双数(偶数)为阴,即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辛,壬癸为水。这样就使得十天干的属性含义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延伸,其具体的引申含义分类如下:
甲:喻为纯阳之木,有森林树木之称,有参天之象,其性坚质硬,栋梁之用,故为阳木。
乙:喻为纯阴之木,有花卉蔓草之称,有娇美之象,其性柔质软,情满人间,故为阴木。
丙:喻为纯阳之火,有太阳光芒之称,有普照广袤大地之象,其性猛情烈,欺霜侮雪,沐浴万物,故为阳火。
丁:喻为纯阴之火,有熔炉灯烛之称,有照明千家万户之象,其性柔情和,熔炉铸钢,灯烛路引,故为阴火。
戊:喻为纯阳之土,有城墙顽石之称,其性高亢质硬而向阳,孕育万物之恩,故为阳土。
己:喻为纯阴之土,有厚泽田园之称,其性低湿质软而向阴,培木止水之能,故为阴土。
庚:喻为纯阳之金,有剑戟刀斧之称,其性坚质硬,肃杀万物,故为阳金。
辛:喻为纯阴之金,有珠玉美钗之称,其性柔质美,装饰人间,故为阴金。
壬:喻为纯阳之水,有江河湖海之称,其性猛情狂,浇灌万物,故为阳水。
癸:喻为纯阴之水,有雨露山溪之称,其性柔情顺,滋养万物,故为阴水。
十天干不仅仅存在着上述这些基本属性的划分,还具备着其他更多的属性含义,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下面我们用表格来予以归纳:
十天干阴阳五行基本属性表
二、天干之间的运行规则:
十天干不仅仅具备上述等多种属性,而且其内部间还存在着生克制化等诸多关联。
1、合与化(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名为中正之合。甲为阳木,其性仁慈,为十干之首,己为阴土,其性宁静,有滋生万物之德,故甲与己合,谓之中正之合。凡人命遇此,必主其人尊崇重大,宽厚平直。若五行之气带杀,多主好怒任性。
乙庚合化金,名为仁义之合。乙为阴木,其性柔德,为花草藤蔓,庚为阳金,其性刚直,两者相合,刚柔相济,故乙与庚合,谓之仁义之合。凡人命遇此,必主其人骨秀形清,果敢有为。若死绝带杀,则义气好勇,体貌不扬,是非之人。
丙辛合化水,名为威制之合。丙为阳火,光辉炽烈,为太阳之光,辛为阴金,性柔质韧,两者相合,柔中带刚,故丙与辛合,谓之威制之合。凡人命遇此,必主其人仪表肃威,人多畏惧。若带杀或五行死绝,则酷毒好淫,寡恩少义,无情之人。
丁壬合化木,名为淫溺之合。壬为阳水,其势奔流,有泛滥之象,丁为阴火,暗中不明,两者相合,暗昧无度,故丁与壬合,谓之淫溺之合。凡人命遇此,必主其人眼媚神娇,不事高洁。妇人遇之,则少配老夫,或老配少夫,良贱难立。
戊癸合化火,名为无情之合。戊为阳土,其性燥质干,高亢欲渴,癸为阴水,性柔低湿,两者相合,各得所求,故戊与癸合,谓之无情之合。凡人命遇此,如戊与癸合,必主其人娇媚神姿,男子娶少妇,妇人嫁美夫,若癸与戊合,则易男子娶长妇,少女嫁长男之嫌,终为老阳少阴之合。
天干的这五种组合我们称之为“天干五合”。 合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间的结合、合作、绊住的意思,化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融为一体而转化出新的属性并同时失去原来的属性,合是化的前提,化是合的结果,从合到化需要严格的条件,在以后的篇章学习中大家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含义。
2、相生相克:
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
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
3、相冲(天干五冲):
甲与庚冲,乙与辛冲,丙与壬冲,丁与癸冲。天干的冲为逢七之冲,即相隔七位而冲,又称为“天干五冲”。
上面是对十天干内部运行规律的一种外象直观描述,而合、化、生、克、冲这五种关系又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彼此转化的,因此,不必拘泥于其外象的表现,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结合十二地支来逐步作出详细解读。
备注:以上内容摘自《龙易子平》
龙源堂
龙源居士
龙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以文会友,以易结缘!
看千山飞度云水作画,品一泓流溢文儒衍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经典!
(本文内容来源于龙源居士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