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男子主义是什么意思 大男子主义爱你的表现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作者|杨小米+毛茸茸 编辑|小辰
来源|遇见小mi(ID:yujianxiaomi2015)
你好,我是小米团队的毛茸茸。
我爸妈结婚快三十年了,甜也吃过,苦也共过,总的来说是亲友圈里让人羡慕的一对。
然而这几年,他俩关起门来矛盾不断,几次都闹到我外公、姨妈来劝架的地步。
为啥之前感情不错,这几年反而矛盾不断?
01
早已注定的矛盾
这还得从我爸妈各自的背景说起。
我外公外婆是城里人,生了三个娃。
我妈在读书时代成绩好,人又漂亮,属于班花级别的人物。
高中毕业后出来工作,因为正赶上当地的工厂下岗潮,所以没能吃上铁饭碗,打了几年零工,也谈过一次恋爱。
恋爱不到一年,对方抛下她跟有编制的姑娘相亲去了。
那个年代的女人,很少会觉得“搞男人没前途,还是得搞事业,赚钱是王道”,我妈也是这样,本身没那个觉悟。
所以还是把结婚当唯一的归宿,并且最终钓了个“铁”龟婿——和我爸恋爱结婚,做起了家庭主妇。
我爸的成长经历和我妈完全不一样,他是在本市的A县出生的,家里10个兄弟姐妹,活下来8个,他最小。
父母最疼他,不是那种放在手心里的宠,而是那种放任自流的爱。
所以我爸才能初中没毕业就跑到市里来闯荡,开过烟酒店,也开过饭店。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能靠着混出来的人脉和敢拼敢做的性格,养活一家子。
我爸作为草根混上来的传统大男人,喜欢我妈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性格单纯,又是城里姑娘,很适合当老婆。
但他性格底色就是粗俗和义气,当“道上的朋友”不错,却绝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贤夫良父。
所以我爸妈结合后,就是非常传统的男外女内模式,我爸只管赚钱养家,我妈照顾孩子,做家务,并承担一部分人情往来工作。
逢年过节,我妈必须得跟着我爸回A县,她20多年没有在外公家过年了。
但我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局势变了:
我妈从繁重的家务(因为走了我这么个懒汉)中解放,压力也减轻了(我的高考一直是压在我妈心头的大石头)。
她戒掉了打麻将之后,就开始养鹦鹉、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爬山等,还扩大了社交圈子。
身体解放之后,思想会自由起来。
我妈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在朋友间、网络上吸收了一些零碎的女权思想,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遗憾,对主妇的身份也有了怨言,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依顺了。
于是乎,我妈向我爸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02
打球引发的矛盾
一开始,我妈妈的挑战是被动的,她没想过“忤逆”我爸。
因为加入了本市的业余羽毛球队,她打羽毛球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基本是一周要去四五天,每次上午打三四个小时,还要早点去体育馆,帮着本队的朋友占位子。
我妈没觉得这样不好,她是那种不太乐意出头的人,但十分愿意跟队,能在羽毛球业余队里当积极分子,她很快乐。
慢慢融入本地的运动小圈子后,大家就不止于打球了,会约着一起去聚餐、唱歌、爬山等等,频率不算高,大约一月一两次吧。
但我爸不乐意了。因为我爸大男子主义思想比较重,总说我妈:
“家庭妇女就应该待在家里,为什么天天往外跑?就算是运动也不应该呀!
我不是不让你运动啊,你身体练好了,将来我生病躺在床上,你也能好好照顾我。
但你不该天天打啊!如果觉得闷,在小区里打打麻将不好吗?”
我妈自然不爱听,当着他的面说:
“我是出去打球,但是家务也是每天做的,最多有时候做饭晚了一点。
但你天天在外面吃饭喝酒,我晚点做饭有什么关系?你说我老是往外面跑,那你还不是每天在外面应酬喝酒?”
我爸无言以对,但心里一直怨着,经常借故和我妈吵架。
我妈很苦恼。
这时候,队里有几个快六十岁的阿姨,跟我妈传授秘诀:
“你的要求是出来打球,只要能出来打球,就别跟他吵啊!吵赢吵输你都是要出来打球的嘛。平时他挑刺,你态度软和点,不就吵不起来了?”
我妈觉得有道理,听进去,并且实践了。
比如,我妈手肘、膝盖会有些运动损伤,就买了几瓶药酒在家里涂。
这时候我爸会一边看kang ri神剧,一边讽刺:“让你别去打球,你非去!等被打进了医院,我看你怎么办……”
我妈不理他。
再比如,我爸平时中午不在家里吃饭,有次中午12点回家了,看见家里冷饭冷灶,昨天的衣服还在篓子里没洗,就给我妈打电话,劈头盖脸地骂:
“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衣服没洗,饭也没做!我辛辛苦苦在外面赚钱,到家里连口热饭都吃不到……”
这时候我妈会跟羽毛球队友打声招呼,赶紧往家里赶,半个小时内做好一顿饭,好声好气地解释:
“以为你中午不在家里吃饭呢。菜是早上就买好的,衣服现在还不多,可以明天再一起洗……”
我妈这么娓娓解释一通,我爸也就没有办法再发火了。
几次下来,我爸发现他每次发火都能碰上软钉子,慢慢也就减少发火的次数了。
这次挑战,算我妈赢了。
03
回老家引发的矛盾
不久,我妈再次挑战了我爸的权威。
这次的挑战是,我爸总想回老家A县(A县离本市大约四五个小时车程),而我妈越来越不愿意回去了。
我爸为什么总想回去,而我妈却不乐意?
第一个原因,我爸思想比较传统,把孝顺和义气看得很重。前几年爷爷去世了,我爸很伤心,所以更想多陪陪奶奶。
但对于我妈妈来说,A县去再多次,仍是陌生的地方。
爷爷奶奶绝对不是那种“恶公婆”,对她也还可以,但有多深的感情,真谈不上。
而且A县的方言极其难懂,这么多年我妈也只达到听得懂的水平。
她每次回去都得做做心理建设,毕竟能在自己家里躺平,谁想去陌生环境求生?
第二个原因,我爸有“衣锦还乡”心态。
他作为混得还不错的中年男人,回老家是自带buff的。
牌桌、酒桌上,一圈亲戚小辈、旧友酒友或羡慕或客气的吹捧,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
老家对于有家室、有点小钱的中年男人来说,是一个很舒服的存在,对于中年女人就不那么友好了,更何况那还是她的婆家。
我妈在A县,要面对做不完的家务、妯娌间的闲话、无处打发的时间……
这些都让她压力很大。而且完全指望不上我爸,毕竟我爸天天在外面打牌、喝酒,最近A县新开了几个洗脚城,我爸也很爱去。
甚至,在我爷爷病危的时候,我爸带我妈回老家。
结果回到老家,我爸一天起码有两顿饭在外面吃,孝顺照顾父母的任务全部丢给了我妈。
我妈忙里忙外地照顾爷爷、安慰奶奶,原本是没怨言,但看到丈夫这样有孝心没孝行,也难免生气。
最后还有一点,我爸总把回老家和面子挂钩,让我妈很反感。
在我渐渐长大、我妈向外探索后,我爸原有的观念受到冲击,常常发出感慨:
女孩子怎么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女孩子为什么要去上海工作?家庭妇女不待在家里,老在外面呆着是怎么回事?
为了自洽,他搬出了孝顺、义气、忠诚与不忘本,作为自己言行的注解。
一旦察觉家人“忘本”“不孝顺”,便十分恼怒,认定这是拂了自己的面子。
比如回老家这事,就被我爸看成是孝顺与不忘本的象征,因此每次提出要回老家,都要扯一大通:
“做人不能忘本,我十几岁出来……(此处省略三千字)
当时家里穷,我爸为了挣工分……(此处省略三千字)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怎么了,尤其是年轻人,一点都不懂得体谅父母,我们的传统都到哪儿去了?(此处再省略三千字)”
因此,我妈只要流露出一点不想回A县的念头,我爸就会非常生气:“我才跟你说了那么多道理,你都听了吗?”
这种“打感情牌+立道德标杆”的方式,一次两次还能奏效,多了就很让人反感,我妈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加深了回A县的成见。
记得有一次,我爸说奶奶身体不好,想带着我妈妈回A县住一段时间,照顾奶奶。
但是我妈妈不乐意,因为奶奶只是小感冒,生活什么的都能自理;奶奶的子女和大部分孙辈,基本都留在A县,都可以帮着照顾奶奶。
妈妈觉得,实在没必要开四个多小时车回去一趟。
况且,奶奶家房子小,爸妈住进去都非常不方便。爸爸这辈子没做过家务,妈妈也不会照顾老人(之前照顾病重的爷爷,也是蛮困难的)。
真回A县,不添乱就不错了,怎么照顾奶奶?
于是我爸妈两个人就这么吵起来了,我爸说妈妈没孝心:“你出去打球,我没说什么了。但回老家你都不情不愿的,有你这么当媳妇的吗?”
我妈则说我爸爸瞎折腾:“你每次回去不都是跟亲戚朋友喝酒吃饭?你哪里伺候过你娘?都还要你娘来伺候你!”
他俩不仅在家里吵,还分别打电话跟我抱怨彼此。我能咋办呢?就是两边劝呗,最后我妈委委屈屈跟着我爸回去了。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几次,我妈竟然也不太反感回A县了。
为啥呢?
一是,这几次回去的时间段,都不是年节,所以家务活不多,我妈空闲时间多了。我爸也做出了点妥协,带着我妈去打打麻将、按按脚,让我妈也能享受享受。
二是,我妈在家时打球比较频繁,其实也是比较累的。偶尔回A县一趟,一连几天不要早起,不要运动,也是一种放松。
而休息好了回家,又可以精力满满地去打球,完全是良性循环。
这次挑战,算我爸赢了,但我妈也没输。
写在最后
其实,我爸和我妈的这些矛盾的根源,来自我爸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和我妈日渐松动开放心态的碰撞。
我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日渐老去;我妈是大后方,但越来越“不安于室”。
她的外向、活跃与健康,是一种对家庭顶梁柱的挑衅——至少在他看来是如此。
而且,我发现不只我妈妈,我认识的好几个阿姨(我妈妈的女性朋友们)的家庭也有这样的困扰,有的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相比之下,我爸妈还算温和了,他们之间虽然矛盾不断,但都会为了对方妥协,用我妈的话说就是:
反正也不会离婚,平时就忍着点吧?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