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纪念歌词 《纪念》歌词

时间:2023-04-20 00:0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3818 评论:0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慷慨激昂的旋律响起时,延安大剧院全场观众热血沸腾,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烽火硝烟、全民抗战的年代!这是10日晚,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暨《黄河大合唱》合唱音乐会现场中的一幕。

4月10日至11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主办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在延安举行。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供图

85年前,在抗战救亡的时代大背景下,诞生了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名字——鲁迅艺术学院,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众多经典文艺作品,汇聚起四万万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85年来,鲁艺精神始终砥砺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行、为人民服务,书写着人民文艺的伟大荣光。

生来丹心铁骨 文艺为抗战呐喊

在10日晚上的音乐会现场,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禁掏出手帕,擦去热泪。他们的父亲就是在这奔腾的音符里,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奉献了青春热血......

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此时,抗战形势紧迫。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革命艺术学院,鲁艺在抗日烽火中成立。仅在延安办学7年就培养学生近700人。课堂设在狭小的窑洞,教员仅有50余人。

作家茅盾、周立波来了,诗人艾青、何其芳来了,文化人士艾思奇、周扬来了,音乐家冼星海、吕骥来了,美术家沃渣、江丰来了……他们以文艺为武器,为民众觉醒和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

在这里,20岁的贺敬之写出了《南泥湾》《翻身道情》;30出头的冼星海谱写了《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一群平均年龄约25岁的年轻人,写下了歌剧《白毛女》……还有一张张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年画、连环画、木刻,至今光芒熠熠。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

他们是艺术家,也是生产者:参加大生产运动、开荒上千亩,种粮食、纺羊毛、烧木炭……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铸就了崇高信仰和浪漫情怀;他们还是革命战士,以文艺为武器,奔赴前线,慰问演出、战地宣传,其中,吴铭、严熹等鲁艺英烈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献身。

延安文艺纪念馆。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供图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战略部署,鲁艺师生组成文艺工作团陆续奔赴东北、华北、华南等主要根据地和解放区。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来自延安以鲁艺为主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与国统区文艺工作者胜利会师。参加会议的9个代表团、824名代表中,来自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有180余人。

从鲁艺出发,从延安出发,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走向新中国,延安革命文艺进入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广场上,20余条射线围绕着鲁艺这颗文艺“红五星”延伸。在新中国文艺发展的道路上,从鲁艺走出的艺术大师、文化巨匠、文化单位组织领导者等分布在九州大地,陆续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文学艺术院校、剧院等传承机构,构建起新中国文艺建设发展的脊梁,谱写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辉煌篇章。

赓续红色基因 唱响人民心声

鼓角争鸣声已稀,峥嵘岁月犹可忆!

85年过去,站在东山顶上鸟瞰延安鲁艺文化园区,鲁艺教堂高耸入云,延安文艺纪念馆宏伟典雅,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错落宁静……

10日至11日,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等七项活动,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举行。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延安鲁艺传承院校等相关负责人荟聚于此,共庆华诞,共论发展。

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纪念大会致辞中表示,基金会将继续秉承延安精神,以此次系列纪念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做好工作,更多地服务人民、报效社会。

“今天我们大家再次回到这里开展纪念活动,希望通过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方式,坚定地想明白、弄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表示,要赓续鲁艺红色精神血脉,厚植延安精神。新时代的“鲁艺人”一定也是要接受过生活的磨炼和锻造,能够用手中的笔、眼中的光和胸中的爱去融入人民的时代,成为舞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叙事的先锋力量。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代表赵战生说,延安鲁艺作为延安文艺的一支劲旅,创作了大批经典的诗、歌、书、画、照片等作品,获得了军民同心、革命战士决心、革命队伍凝心、人民群众欢心的彪炳史册的辉煌战果。作为鲁艺的继承人、传承人,不仅光荣,还要通过这次回访学习,更好地担负起延安精神和鲁艺精神的传承使命。

“文艺为了谁?又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老鲁艺人的傅庚辰说:“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也是所有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

历史照回现实,为民初心永记;星火燎放艺原,到群众中去!

新时代,在鲁艺诞生的延安,人才辈出。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10·15”讲话精神,积极弘扬鲁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创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力作,充分讴歌时代、讴歌生活、讴歌人民。

《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供图

11个市属文艺家协会有国家级会员187人、省级会员1085人、市级会员3521人。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进农村、社区、军营、学校、厂矿、机关等送艺术送欢乐送慰问,打通文艺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仅2022年,直接服务基层群众2万多人次,深受老百姓喜爱;文学创作《路遥传》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人文社科双十佳”好书名单;《春季里那个百花香》荣获第四届柳青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陕北民歌系列微电影《东方红》《兰花花》等荣获36项国际国内电影奖。陕北道情《一条棉被》问鼎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群星奖,陕北说书《看大桥》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推出了《百年畅想》《守望》《情系陕北》等大批原创优秀音乐作品……

更新叙事逻辑 人民文艺永放光芒

穿越时空,历史并不斑驳。坚守初心,往事岂会如烟?

4月10日下午,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暨纪录电影《穿越烽火》延安首映式成功举办。影片中,那些党的文艺战士,面对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舍生忘死、敢为人先,感动了所有观影的人。

“近年来,我们深挖内涵,拓展文化传播,推出《新中国文艺从这里走来》等一批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推向全国各地;立足央视主媒,三年来推出十几档专题系列节目,央视《开讲啦!》《人民的文艺》《延安记忆》《延安印迹》等专题片和系列短视频,用艺术视角阐释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让鲁艺声音走向全国。”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刘妮说。

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文物捐赠仪式。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供图

在随后的文物捐赠暨艺术家个体馆开馆仪式上,钟敬之、张庚等革命艺术家的后人共将495件珍贵文物捐回鲁艺。同时,钟敬之、张庚、艾青、刘岘、马达、王朝闻、古元等7位革命艺术家个体馆开馆。

刘妮介绍说,2009年至今,冼星海音乐指挥棒、《黄河大合唱》经典作品重回诞生地,赠送埃德加.斯诺夫妇的6幅版画作品漂泊80多年后从美国归来,一批一批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和经典作品陆续回到延安,不断丰富着鲁艺宝库的记忆,强化鲁艺精神高地的辨识度。

“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延安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鲁艺传承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弘扬延安精神,传承鲁艺薪火,为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说。

时代翻滚,文艺驶入新海域。势之所至,叙事呼唤新逻辑。

据刘妮介绍,近年来,鲁艺立足资源禀赋,共建精神家园。深耕打造文艺经典党课、系列专题课,开展革命文物资政育人教育培训工作;与众多传承单位共建延安教育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培训基地,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合作研发主题文创,拓展国际展览;与中央文干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合作,打磨出一批全国文旅、全国文联两大文化系统干部培训、领军艺术人才菜单式定制课程课程,培训工作走向专业化与精细化。

延安木刻版画艺术中心也即将在鲁艺西山原鲁艺木刻工场旧址建成并投入运营,该项目开实现吃住行均在鲁艺的一体化的综合板块,并以此来复制文学、戏剧、音乐等全域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专属“延安鲁艺自制”的核心精神IP,提升鲁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实现革命文化在新时代资政育人与创造性转换赋能魅力中国,乡村建设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

时为沧海,文艺作帆!作为革命文艺的摇篮,鲁艺从战火中走来。今天,我们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不忘初心,致力在更宏大的时代叙事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让人民文艺愈放光芒,唱响昂扬的主旋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