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3-04-18 17:2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226 评论:0

周口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这里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水河、沙颍河、汾河、涡河、贾鲁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其他小河流纵横交错,是原始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理想之地。这里发现有距今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的恐龙蛋化石、古象牙化石、古树化石及其他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30处,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本文就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并参考已发表的部分遗址调查或发掘简报对周口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作一简要介绍。

大汶口文化

近年来河南省境内发现不少显示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墓葬和遗物。在周口地区截至目前这种遗存共发现25处。我们暂将其分为早晚两期。早期7处:有西华商高宗陵、小白庄、瓦屋赵、南柳城,郸城展庄户,扶沟王岗,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等遗址;晚期18处,有西华陆城,郸城段寨、丁寨、汲冢,淮阳范丹寺、三里堂、磨旗店、平粮台,扶沟梅桥,太康槐寺,沈丘黄花城,鹿邑栾台,商水章华台、大邵、宋王,川汇区水灌台,项城高寺等遗址。这些遗存的特点是:第一,分布广。全市七县一市二区都有发现。第二,无单独的大汶口文化层,遗物皆存在于仰韶或龙山遗址之中,晚期常常见于龙山早期遗址的文化层中。一般是大汶口文化早期常见于仰韶晚期遗址中,晚期常见于龙山早期遗址(早期大汶口文化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以西华为多,逐渐向东发展)中。第三,典型的大汶口遗物多发现于墓葬中。第四,同山东大汶口文化有一定差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以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的墓葬为代表,

1984年在这里清理墓葬4座,1997年清理1座,方向皆略偏西,其中仰身直葬4座,二次葬1座。5座墓深浅不一,前4座互相打破。经鉴定,死者有的切齿被拔,有的枕骨人工变形。随葬品多寡不同,多者6件,少者2件,二次葬者无随葬品。墓葬中死者切齿被拔,枕骨人工变形,与山东大汶口的葬俗及随葬品相同或近似。石铲与大汶口 Ⅱ 式石铲近似且放置腰间, ll 式背壶与大汶口 Ⅲ 式无鼻壶近似, ll 式杯与大河村第三期 Ⅱ 式杯相同,鼎与大河村三期罐形鼎接近。因此,这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或仰韶文化大河村第三期。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层中出土的陶片,以夹蚌屑棕陶、泥质红陶为大多数,无黑灰陶。纹饰有指甲纹、附加堆纹。彩绘为白衣褐彩,烧制前所绘。器形有鼎、钵、盆、罐等。鼎足一种为圆锥状,一面有沟槽;另一种为扁凿形,上有指窝,与大河村一、二期同类器相同,应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而折腹圈足豆、三矮圈足杯和高领圈足壶则是大汶口文化所有,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早期的陶器,以褐、灰陶为多,红陶次之,黑陶较少。褐陶夹蚌屑,用于炊具;灰陶以泥质居多,个别夹细砂;红陶胎质较硬,表面磨光,黑陶泥质居多,制作精细,有的陶胎极薄;彩陶少,白衣棕彩,易脱落。纹饰为圆点弧线三角纹,仅见于壶肩。器类有鼎、壶、背壶、豆、钵、罐、杯等。鼎,圆唇,平底白衣棕彩,饰同心圆纹和弧线三角纹。 ll 式直口,圆腹,平底,颈部饰红彩。Ⅲ式为磨光黑陶,高领圆底,制作精致。背壶为直口,双耳,平底,腹一面平直,一面有乳突。杯分二式, I 式敞口,鼓腹,三足,为已磨平的矮足; ll 式敞口,折腹,圈足。豆卷沿,折腹,高圈足。钵为直口,斜壁平底足。罐很小为明器。

晚期,以郸城段寨和商水章华台为代表。章华台是一处龙山遗址,1975年在此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器皆陶器。段寨遗址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仰韶文化晚期。1976年,在此发现墓葬及随葬陶器。1979年河南省博物馆进行了试掘,共发掘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两座,灰坑11个,并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大汶口晚期的灰坑以圆形居多,椭圆形次之,皆口大底小。墓葬分长方形土坑和圆形土坑两种,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二次葬,有的随葬猪牙,有的死者切齿被拔。陶器以灰陶为多,其次是棕陶、黑陶,也有白陶。灰陶有浅、深之分,浅灰陶细泥坚硬,外表磨光;深灰陶质地稍软,器壁较厚,部分磨光;棕陶分泥质和夹蚌,多为炊器,内呈黑色而外呈棕色;白陶含少量细砂,质地坚硬,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宽篮纹、指窝压印纹,彩陶多见于罐肩,有朱色、褐色和白色纹饰,以网纹为多,还有平行线纹和盘纹。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盆形鼎、罐形鼎、高领罐、镂孔豆、背壶、宽肩壶、高柄杯、圆足杯、器盖等。陶器以高领罐为最多,分三式:1式直长颈、圆肩、平底; Ⅱ 式口微侈、圆肩、斜腹; Ⅲ 式侈口、束颈、鼓腹圆底内凹。釜形鼎高领、圆肩、折腹圆底、鸭嘴形鼎足;盆形鼎侈口、直腹圆底、瓦形鼎足;罐形鼎敞口、深腹、凿形鼎足。鬶形鼎短流单耳,凿形鼎足。镂孔豆有盘形、罐形之分。盘为浅盘,镂孔为三角形或圆形,有的豆沿下有一对鸟嘴形泥突,深腹、宽平沿、广腹。背壶高领、双耳、斜腹平底,腹部一面平直;宽肩壶平沿、长颈、广肩瘦腹、小平底。高柄杯分两式, I 式侈口,高圈足,圈足上部有对称圆孔和长形镂孔;ll 式平沿,长柄圈足。筒形杯大口、深腹平底、长颈、广肩瘦腰,肩部有一长流。簋形器宽沿广腹,圆足锥形镂孔。白陶鬶袋形足,腹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器盖,形似小盘,正中有纽。

曹桂岑在《郸城段寨遗址试掘》一文中指出:“段寨早期(即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的背水壶,镂孔黑陶杯,M1的女性拔掉外侧门齿,M2随葬猪牙等,均系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及葬俗。陶鼎与禹州市谷水河三期 I 式高颈罐相似。出土的彩陶花纹如网纹、平行线纹,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中均有发现。因此,段寨遗址早期文化的时代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相近,也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相当。”上述论证是正确的,但周口市的大汶口晚期文化一般是在龙山早期遗址中发现的,时间上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向龙山转变这一时期。商水章华台的大汶口文化器物,同偃师古滑城出土的大汶口墓葬器物更为接近,而偃师大汶口墓葬中同时又出土有龙山早期器物,故它们的时代应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早期。

龙山文化

周口地区目前共发现龙山文化遗址79处,大致可分早、中、晚三期。

一、龙山文化早期

早期遗址主要有项城高寺寨,沈丘东冢,郸城的段寨、汲冢,淮阳蒋台,扶沟支亭等16处。

该期陶器质料有夹蚌屑褐陶、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磨光红陶等。夹蚌屑褐陶的外壁为棕褐色,内壁为深灰色。泥质褐陶的颜色,一种是与夹蚌屑褐陶相同,内外颜色不一样;一种是内外颜色相同,均为棕褐色,前者用于炊器类,后者用于饮食器类。泥质灰陶的陶质的种类较多,有的是深灰色,有的浅些,一般器壁较薄,陶质坚硬,用于器体较小的器物。夹砂灰陶含砂量少,仅用于炊器类。磨光黑陶用于盘、豆器类,数量较多;磨光红陶数量较少,用于壶类。陶器的纹饰是篮纹为主,大多用于炊器类。正规的方格纹较少见,拍打较深,纹理清晰,多作菱形。阴线纹和附加堆纹的数量更少。制法是普遍采用轮制,器壁较薄。主要器形有鼎、深腹罐、圈足罐、小口罐、大口罐、盆、豆、筒形杯、圈足盘、高柄杯、直壁碗、壶、缸和器盖。

鼎,窄领外折、束颈、圆腹、镂空,鼎足有鸭嘴形、扁柱形、宽带形、扁叶形。深腹罐分两式, I 式为夹蚌屑褐陶,沿平,长颈,垂肩,壁饰横篮纹; ll 式为泥质褐陶,宽沿较厚,微外散,口微敛,腹壁平直,壁饰垂直的粗篮纹。豆为磨光黑陶,口沿平,腹部呈浅锅底形,器柄较粗,有的豆座有各式圆形镂孔。高柄杯分两式, I 式为泥质黄陶,薄唇外卷,圆腹,壁厚;ll 式为夹砂褐陶,腹壁平直似筒形,下部向外凸出一周,粗柄。

该期的鼎,鼎足与谷水河三期接近。深腹罐与庙底沟 I 期和郑州大河村五期 ll 式罐相似,其他如圈足盘、浅腹豆、直壁碗、筒形杯和器盖均为河南龙山文化常见器物。这里出土的横篮纹圈足罐,过去河南龙山文化不多见,近年来在登封、禹州市早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屡见不鲜,成为本期典型陶器。另外,这里出土的镂孔粗柄豆,带有明显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二、龙山文化中期

中期遗址主要有商水章华台、良台寺、栾台,淮阳双冢、平粮台、试剑冢、朱丘寺、青堌堆,扶沟雁周等29处。

该期陶器,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和磨光黑陶5种。其中,泥质灰陶为最多,磨光黑陶次之。纹饰以篮纹为主,方格纹、绳纹和弦纹均不多见。鼎,口沿较窄,沿边为方形,沿面上有凹槽,内侧有折角,小口肩,腹壁饰方格纹或篮纹。鼎足有两种,一种为宽带状,顶部有两个圆窝,表面有两条垂直线纹;一种为扁锥状,顶部有两个凹入折边。深腹罐,宽平沿外敞,内侧有折角,束颈,圆肩。其他器物有甑、圆腹罐、敛口罐、大口罐、高颈罐、盆形钵、圈足盘、圈足皿、豆、直壁碗、瓮、器盖、器座等。

本期陶器与一般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相同,其主要特点是磨光黑陶和磨光灰陶较多,篮纹和方格纹为主要纹饰,一般器壁较薄,器形工整,制作相当精细,其中大部分器类与洛阳、郑州一带的相同或相似。

三、龙山文化晚期

晚期遗址主要有商水范台庙,项城毛冢、骨头冢、刘冢、高寺,沈丘乳香台、青堌堆,太康槐寺、陶母岗,鹿邑太清宫,郸城丁寨、段寨,淮阳双冢、平粮台、蒋台、范丹寺、五谷台,西华段庄、陆城、斧柯,扶沟支亭、林寨等34处,遍及全市,数量居于首位。

本期陶质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夹蚌灰陶、泥质灰陶、磨光黑陶5种。泥质灰陶为主,磨光黑陶次之。纹饰以篮纹为主。

鼎分3式: I 式口沿外折,圆腹,器壁较薄,饰粗大方格纹; ll 式窄沿外折,腹壁较厚,中部有弦纹数周;Ⅲ式口沿微敞,大口,器壁较厚。鼎足多样,有宽带状鼎足,有的表面饰附加堆纹,或刻划竖线,顶端有3个圆点纹。鼎足有圆柱状鼎足、扁三角状鼎足、圆鼎足、乳头形鼎足。深腹罐分3式:l 式大口外敞,深腹,小平底内凹,器壁较薄,外饰垂直篮纹;ll 式口沿外卷,短硕,素面;Ⅲ式大口,沿外敞,腹平直,素面。刻槽盆,窄沿内卷,大口,瘦腹,器外饰篮纹,内壁有刻槽。其他主要器物甑、圆腹罐、大口罐、敛口罐、高颈罐、壶、小高颈罐、折腹盆、刻槽器、钵形圆足器、豆、直壁碗、杵形杯、瓮、缸、器座等。本期另一个特点是北部遗址和南部遗址存在一些差别,主要表现为南部夹砂陶类较多,泥质陶类较少,陶器质地较为粗糙,表面多不磨光。有些器物形制较为特殊,与北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很不相同。

结语

综上所述,周口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既与其他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包含有其他文化遗址。地方特色尤为浓厚,同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有一定差别,显示出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特征。龙山文化早期同大汶口文化共存,中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两地陶器相似,都没有发现陶斝,与豫西地区龙山文化不同。周口地区龙山晚期出土的下部为筒形的刻槽器,在王油坊龙山文化中没有发现,而在煤山和豫南地区是屡见不鲜的;晚期鼎种类繁多,与煤山和王油坊都不相同,而与豫南的鼎足十分相似,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含有较多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周口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鹿邑栾台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鹿邑栾台遗址共有六期文化层:一期为大汶口文化;二期为龙山文化;三期为岳石文化;四期为商文化;五期为西周文化;六期为春秋末战国初遗存堆积。这些文化层叠压是连续堆积而成的,没有间隔,这说明该地区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继续。

周口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目前仅限于遗址的调查和少量的试掘,材料极其有限,其丰富内涵尚待于大规模地科学发掘来揭示,希望有志者早做这方面的工作,使周口市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发展概况和脉络更为清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