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二泉映月 阿炳的二泉映月独奏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芥川龙之介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杨荫浏于20世纪50年代收录命名,曲子意境深邃,扣人心弦。
展示了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一度成为各界人士为之称道的经典,而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便是阿炳。
正如同曲子里所流露出的伤感怆然和昂扬愤慨一般,阿炳的一生也同样跌宕起伏。
天真的彦钧本无错
1893年,在仍处于旧社会的无锡,一位寡妇和一名道士生下了一个孩子,寡妇和道士给他取名叫华彦钧——这便是阿炳的真名。
小阿炳不会明白自己的诞生在当时是多么地不合理,自然也不会懂得母亲为什么会离开年仅四岁的自己。
之后阿炳交由婶母抚养了四年,然后便在八岁这年被雷尊殿的道士接到了山上生活。可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婶母,转而和一个素未谋面的道士走呢?
或许小孩子不应该想得那么多吧,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师父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跟着师父来到山上的阿炳成为了一名小道士,在这里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学会了鼓、笛、二胡、琵琶等民乐,还靠着自己的好嗓子成为了当地人口中的“小天师”。
这样的生活如果能长久下去,那么《二泉映月》一定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怜阿炳的天真,终将转变为社会施加于他身上的痛苦。
时间来到1918年,阿炳的师父去世了,临终前的一番话却让阿炳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试问能有谁在知道和自己朝夕相处数年的师父就是自己的父亲时,还能够做到淡然处之呢?
可现实对阿炳来说终究是残酷的,戏剧故事般地展开并不能掩盖沉痛的事实。
师父终究是要随着父亲的去世而逝去了,可无论是师父的远去还是自己不光彩的身世,对于眼下的阿炳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如果当时的人们觉得这个世界仍然光彩耀人,那么一定是阿炳把世界末日先一步封在了自己的心中。
颓废的阿炳终成过客
阿炳继承了师傅的衣钵,却没能迎来新的转机,造化弄人,我们不知道那个曾经天真活泼的“小天师”把自己定义成了什么样的人物。
只看得到他过上了吸食鸦片,嫖娼妓女的生活,与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形成对比的是他那不知何时腐朽的赤子之心。
名不见经传的小道士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道士,天真活泼的小天师却就此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漂泊客。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或许连阿炳也觉得,这样的生活比地狱本身更像地狱。
任凭再多的钱财也终究敌不过奢靡无度的生活,再没有任何支撑的阿炳很快就被道观驱逐了。
这个时候的阿炳,祸不单行,麻烦事儿接踵而至,颓废在酒色里的日子夺走了阿炳身边的一切。
阿炳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看不到眼前的光明,诊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染上了梅毒。
年少时人人夸耀的“小天师”长大后却成了人人唾弃的“黑瞎子”,其落差之大,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唏嘘不已。
恐惧是心里的影子。当你不再对这个世界抱有期许时,就等同于拒绝了阳光温暖内心的理由,很多事情做起来不需要理由,很多事没有理由却无法开头。
阿炳的颓废很难不让人感到愤怒,也许他自己也为此感到愤怒,又或许他只是对自己感到真正的绝望。
阿炳的脚下似乎只剩下了一个无底的深渊,他甚至找不到一根能让自己不至于跌得太深的救命稻草,他甚至也找不到使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陨落般走向巅峰
“追求一种东西的极致,所要承受的便是其他东西的不断失去。”可能正是印证了这句话。
不断失去一切的阿炳换来了他对人生的顿悟,失去了观察万物的眼睛使得他的内心澄澈如明镜。
渐渐地,阿炳恢复了往日的积极,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断充实着他对真我的追求,和人们的交流不再是件艰难。
费解的事情,就连曾经对二胡的真挚情感也重新燃烧了起来,这使他成为一名演奏二胡的民间艺人,成了他新的人生追求。
或许阿炳从来都没有强求过这些,但他在二胡的道路上已经隐成一派宗师。
《二泉映月》由阿炳自己作曲,演奏时的美感不仅展现出他那无人能出其右的技艺,还将他那对现实感到无奈与悲鸣,对光明充满憧憬与希望的深情展露无遗。
人们不能理解,这样一个落魄的盲人如何能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或许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磨难,才能使得阿炳在二胡上取得了无人能及的光辉荣耀。
“我们是不可能不负创伤地走出人生的竞技场的。”阿炳虽然一生坎坷不断,但最终还是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真我,我们不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但在他人生伊始的时候,我们为他祈祷,在他人生困顿的时候,我们为他难过,在他人生巅峰的时候。
我们为他高兴,如果他终将离去,我们的心中不会只有遗憾,还会有他那人生中从不曾熄灭的火焰。
“不要忘记人生是要战斗到死。”阿炳借着自己的火焰得到了新生,愿我们也能借着这火焰的光明和温度,不留遗憾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