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遍是桃花水 自是桃花情最深题目
作者:张萌 人民音乐
原载《人民音乐》2018 6月号 总第662期
2018年6月13—15日,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弹拨乐、打击乐)评选活动在北京-廊坊两地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刘锡津接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以来主持的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项工程,华乐论坛甫一亮相就以其权威的评选、深度的理论反思乃至分量十足的奖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七届论坛,刘锡津希望以此为契机,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演奏、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成败得失进行盘点与总结,为中国民乐发展营造良性健康的整体生态环境,进而建设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优秀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愿景,也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五届华乐论坛颁奖音乐会会长讲话
刚一见面,刘锡津就递给我一张纸,上边短短几句:“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是王维《桃花行》中的诗句。寓意着改革开放从春天开始,历经40年,已是遍地桃花水的盛事仙源。”这还是第一次,文章还没动笔,被采访者就已经替我想好了题目。就这样,原本对他个人艺术经历的访谈,也将话题转到了对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华乐论坛”的回顾与梳理。
2011年8月,刚刚卸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刘锡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以下简称“民管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高票当选为新一届会长,从老会长朴东升先生手里接过了执掌中国民乐发展的帅印。上任之初,他面对的是一个有着25年历史,不仅在中国音乐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内部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严谨规范,运行良好的社团组织。用朴先生的话说,25年来,学会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只认民乐,只干民乐,已成为海内外民乐人、民乐团体交流的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乐之家”。如何让这个“民乐之家”进一步发展壮大,是摆在刘锡津面前的首要问题。
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筚路蓝缕,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经历了几度起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终于迎来了它最为快速的发展时期。纵观三十多年的成就,面临新的历史形势,是时候对当代民乐的人才、作品以及发展理念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了。刘锡津敏锐地捕捉到这项工作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工作,举办华乐论坛的设想也由此发端。-
正所谓顺势而为,得道多助。刘锡津的设想一经提出,立刻收到了各方面积极的回应。首先是得到了“民管会”上级主管单位文化部领导的的大力肯定和支持。每届颁奖音乐会后,为期两天的专题研讨论坛便是由“民管会”与文化部艺术司共同主办,这无疑为论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是来自社会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在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作曲家王立平的引荐下,刘锡津结识了热心公益事业更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企业家、新奥集团的创始人王玉锁。在听取了他的设想之后,这位被刘锡津称为“儒商”的企业家当即拍板,每年无偿赞助“华乐论坛”100万元,专门用于奖掖评选出的在各个领域为中国民乐做出出色贡献的艺术家及优秀作品。而且这一项赞助长达十年之久。如此的奖掖力度,即使在今天的专业音乐界都不多见,更不用说多年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民乐了。
会长、副会长与原政协副主席王家瑞合影
会长与原文联党组书记赵实、文化计财司长赵雯合影
刘锡津会长与新奥集团总裁王玉锁、新奥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红杰会晤讨论华乐论坛事宜
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加上民管会在业界无可替代的号召力。第一届“华乐论坛”就取得了轰动效应。共有包括地方民族管弦乐学会、专业院团、音乐院系、大中小学民乐团等四十多家单位推荐的百余首作品参与了两个轮次的遴选,最终由专家评审委员会选出建国以来创作的12部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其中特别奖两首)。每部作品都是业界认可、观众喜爱,在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对于首次颁奖音乐会的盛况,很多人至今都记忆犹新。12首获奖作品,由国内两大顶尖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带有打擂性质的轮番登场演奏,让这场将近三个小时的音乐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魅力尽展无疑。“每一届的颁奖音乐会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盛事”,刘锡津自豪地说。事实确实如此,由于汇聚当了今中国民乐界最优秀的作品、最顶尖的表演人才,每年的颁奖音乐会都会成为全国民乐人的大聚会和民乐爱好者的视听盛宴。
第一届华乐论坛获奖者颁奖音乐会
第二届华乐论坛颁奖音乐会合影照片
前四届的华乐论坛都将评选主题聚焦在了不同体裁的民乐创作上,因为刘锡津本人作为一位造诣深厚的作曲家,深知创作作为民乐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特别需要得到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如果说,前两届的华乐论坛对于民族管弦乐作品及协奏曲的评比,还带有鲜明的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盘点与梳理性质,那么接下来的两届论坛则凸显出了学会在民乐发展上的前瞻思维和引领当担。在第三届论坛上,主办方将目光投向未来、投向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以新锐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作为研讨主题,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民族器乐的创作。音乐会上,十位获奖的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由中国本土音乐教育培养出的青年作曲家,首次以一个群体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透过带有鲜明个性风格和强烈时代气息的获奖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开放地姿态接受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滋养,从中人们也似乎看到了中国民乐发展的未来。
第四届华乐论坛暨“民族室内乐作品评选”,主题是如何创作出在吸收西方先进作曲技法的同时还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优秀室内乐作品。器乐创作的小型化,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创作中都是日益受到关注的热点领域。而民族室内乐这种形式,一方面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的深厚历史传统,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室内乐高度发展的创作理念,不仅能以其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展现作曲家的灵感,也能充分发挥出传统民乐器所蕴含的个性色彩,展现中国器乐的独特声韵之美。在此届室内乐创作比赛的获奖名单中,既有大师级人物,也有中年扛鼎的作曲家,还有学院派的青年精英,这一领域创作之活跃可见一斑。对于获奖作品,刘锡津评价到:“作品在作曲技术上与原来完全不同,但是有很好的结合。旋律好听,作品言之有物、有意境,有艺术追求。”不难发现,短短几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外作曲家开始采用不同形式的民乐组合,甚至是中西乐器合璧的室内乐组合形式进行创作,这无疑为中国民乐走向是世界,与世界多元文化展开对话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第五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指挥颁奖音乐会合影
第六届华乐论坛颁奖
从2016年起,华乐论坛开始关注和梳理民乐界的表演群体,先是十位优秀民乐指挥家的评选,2017、2018年又专门表彰了二十位近三十年来涌现出的杰出民乐演奏家。接下几届论坛的主题也早在规划酝酿当中。刘锡津透露,我们也不能忘记老艺术家的贡献与成就,在随后的华乐论坛中,将就将要对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辛勤耕耘、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进行表彰和研讨。不容回避的是,任何比赛都不能令到所有的人满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更不用说是在渊源深厚、品类众多的中国民乐界首次开展如此高规格、大手笔的评奖。刘锡津坦言,压力和非议从第一届开始就一直存在。像是今年的杰出民乐演奏家(弹拨乐、打击乐)评选,由于所涉及乐种众多,加之名额受限,有的乐种只能有一个代表人物,所以面临的压力就相当大。但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都是尊重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确保程序公平公开,做到问心无愧。
《乐谭》
刘锡津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于全国民乐人的坚强后盾。“华乐论坛”既是对个人成就的奖掖,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不同门类和行当的整体性回顾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能否获奖已经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每届不同主题的评选和颁奖似乎也只是论坛的序幕,真正的重头落在了关于之后的为期两天的研讨环节。为此,华乐论坛开创了一种“1+1”的研讨模式:每一位获奖者自述性质的发言,或梳理回顾各自的艺术发展历程,或就获奖作品讲述创作心得;再由一位理论家以他者的角度,从历史的脉络中对于获奖的人或作品进行深入的评价。在论坛上,那些原本那些只靠作品或演奏来表达的艺术家们,面对业内的同仁,毫无保留地用文字袒露自己的对于艺术的个人见解,使得以了解到艺术作品呈现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为民乐理论的研究以及后学的创作、表演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和范本。每年的论坛成果,学会都会汇集成书,冠以《乐谭》之名出版发行。目前已出版的六册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不少院校甚至将其作为“辅助教材”。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生动、全面的民乐理论著作,为当代甚至是后世留下得以流传的内容。
对于优秀民族音乐理论评论家的也将列入华乐论坛的规划中。刘锡津认为,理论评论历来是我们国家音乐生活的短板,对于作品的批评要么就吹捧上天,要么就打死入地,我们缺少让被评论者心服口服的内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理论评论是音乐家、创作者的一面镜子,好的评论能让艺术家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借此提升自己。我们过去没有自己完整的结构理论,希望通过这样的建设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评论建设。这是举办华乐论坛的大致思路,把成果总结,捆绑成集,推动民乐发展。
其实,为了从纵深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特别是民族音乐理论评论的建设,民管会还做了大量意义深远的工作。《华乐大典》的编纂就是一例。2016年8月,这套由数千位当代民乐人、音乐工作者多年潜心修撰的六卷本系列图书出版面世。《华乐大典》分《二胡卷》《笛子卷》《古筝卷》《琵琶卷》《扬琴卷》《打击乐卷》共六卷,每卷均由“文论篇”和“乐曲篇”组成,全套图书共有18本分册,以史、曲、传、记、目等形式详尽记述了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华乐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图书典籍,填补了中国器乐发展历程上的学术空白。用国家出版总署的邬树林主任的话说,这套书的刊印是中国音乐在国际乐坛取得话语权的重大举动。以前说民乐如何如何,空口无凭,现在有排列起来一米多长的六卷巨著,其学术成果就是我们的话语权。
2016年8月18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在学会的历史上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有了前述几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论工程,但随着民乐创作、表演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受众的不断扩大,将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纳入到学会工作的常态体系当中来还是必要跟紧迫的。于是,理论评论委员会作为“民管会”下属第20个分支机构应运而生。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机构已经吸纳了众多有志于此的理论评论工作者加入,并在全国举办了两届专门针对中国现当代民乐作品的乐评比赛,不仅发掘培养了一批青年民乐理论评论人才,更成功引发了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
尽管到2021年届满任期只剩下三年的时间,刘锡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继续办好华乐论坛,为这个为期十年的民族音乐盘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鉴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学会决定继续延伸做好《华乐大典》这项工作,在已正式出版的六卷基础上将针对笙、唢呐、中阮、三弦、高胡、板胡等乐器再增加新的六卷,并争取在2019年完成这部浩大的工程,为传承华夏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族器乐艺术经典奏响了历史新篇章。
2017年1月,中央刚刚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意见》提出的几大核心内容,面对国家重大文化决策之时,作为成熟的群众组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重要发展与传承机构该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也是刘锡津近年来所思考的问题。为此,除了高端、专业的艺术建设,常规艺术普及和艺术考级活动、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巡演、两年一届的青少年题材新作品遴选展演、网上总谱分享等都在润物无声地作做文化普及的工作。“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刘锡津说,希望通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够对社会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