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技术视频 养蜜蜂技术

时间:2023-04-17 15:4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3584 评论:0

先讲讲我和我老爸的故事。

老爸与我不同,他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很容易融入一个圈子。我呢?沉默寡言,喜欢一个人听歌、看书。就算来一群蜂友,我也只是静静倾听他们的谈话。其实养蜂人中,大多都是和我爸一个辈分的,我在别人眼里就是小辈,也极少见过有我这么年轻的“老蜂农”。

玩蜂一辈子的老爸,在别人眼中的他总是夸夸其谈、技术高超且乐于助人。我在别人眼中是个老实不说话、勤快爱帮忙的乖孩子。老爸是小转地饲养,跑外省,但是不去南方繁蜂。其实他养的蜂也不算太好,但是每次出去外省都能带着好蜂炫耀,也乐于给蜂友们讲出他养蜂技术的“大道理”。学会玩微信以后,他更是一度成了几个微信群里的活跃达人,且是一个人人敬仰的有技术的大师傅!

你们不知道的是,他每次与我谈论养蜂技术,总是点一支烟默不作声,偶尔问几个问题。我想,是他正在把我讲的话,变成他给蜂友的谈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虽然我不和他在一起养蜂,但我总是能把他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前因后果都说个准确无误。事实胜于雄辩嘛。听了我的话后,自然哑口无言。我甚至只瞄一眼蜜蜂的外在情况,掀起箱盖瞅个大概就能知道他蜜蜂的大概情况。这让他不得不服。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我对他个人做事的了解和对蜜蜂生物学的了解!

言归正传,那么养蜜蜂到底有什么秘诀?有什么窍门呢?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面已经提及:我对我爸做事的了解可以算是蜂农口中所说的“养蜂经验”,也就是本文所要说的技术秘诀。而蜜蜂生物学正是养蜂人心中的绝妙窍门,本文也将揭示其掌握方法

这里首先感恩养蜂界两大“巨人”:一是著作《蜂群生物学》的苏联“巨人”——格·菲·塔兰诺夫;二是著作《数控养蜂法》的中国“巨人”——杨多福。这两位养蜂界的泰斗,一个把蜜蜂生物习性研究的通透;一个站在《蜂群生物学》的肩膀上,把养蜂法系统化、理论化、数字化。

被我翻破的1991版数控养蜂法

  • 先阐述养蜂技术秘诀:养蜂经验。

不知亲爱的读者们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人们口中的经验,其实是把对某件事物所谓的认知重复了很多年而已”。经验,只是一个对往常事物的总结,用于预测未来事物的惯性思维。但事物总是不停的在变化,人的思维却很可能固化不前。所以常听见许多老蜂农总是说“耍了一辈子蜜蜂,到老了却不会养了”。这就是养蜂经验作怪的典型。

杨多福前辈曾在书中写道:“如果没有研读过《蜂群生物学》这本书,尽管是经验丰富的养蜂者,也不能说是精通了养蜂”。

比我爸年龄都大的,苏联1961版的蜂群生物学

没错,养蜂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注重“养蜂”。你没有看错!很多蜂农在养蜂中第一注重的是:养蜂去赚钱。当了解了养蜂怎么赚钱后,第二注重的便是:怎么繁殖更多的蜜蜂赚钱。当觉得自己有技术后,反而选择购买更多的蜜蜂,建立大蜂场。第三注重的便是:走什么样的路线才能取到更多的蜜,赚更多的钱。我没说错吧?他们处处注重的都是赚钱,当然赚钱是绝对没错的。但很多新手往往因为只注重赚钱的这个结果,而忽略怎么把蜜蜂养好的这个根本,致使赔的血本无归。这样的例子我见的太多了。

我近300个高箱的蜂场

  • 下面揭秘养蜂技术秘诀:养蜂经验的积累

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谦虚自知而充满智慧的话:“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积累养蜂经验也一样,你首选要深入了解巨人的著作,知道蜜蜂的生物习性,了解蜜蜂中存在的“四律”、“四原则”(注:“四律”、“四原则”,出自1991版的数控养蜂法),才能更好管理蜜蜂。养出强壮、有优势的蜜蜂去应对时刻变迁的蜜源环境,才能保证养蜂可以赚到钱。这里对于两本书中的内容,我就不再多加论述,读者可自行阅读研究。

不得不提的一点,杨多福前辈在书中专有一章论述:养蜂要靠辩证法。多么经典智慧的一句话啊!所以在日后的养蜂中,养蜂人看问题的角度必须要是两面性。实贱与结合理论,才能跟紧环境的变迁。就像中国著名养蜂专家、育种专家沈育初前辈,曾就杨多福前辈的伤热律提出更完美的“广义伤热律”。可见前辈们对辩证法之重视!

  • 再阐述养蜂窍门:蜜蜂生物习性

亲爱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伟大领袖邓小平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很好的揭示了养蜂就要紧紧围绕蜜蜂生物习性进行。意思就是:不管你使用的什么养蜂法,这都是一种手段,把蜜蜂养起来才是最终目的。所以,任何养蜂法只能是一种参考,一种对蜜蜂生物习性的顺应。只有深深的把蜜蜂生物习性记到心底,你也是可以养好蜜蜂的,至于是什么养蜂法?那一切你说了算。

  • 下面揭秘养蜂窍门:蜜蜂生物习性的掌握

养蜂人都应该讲过一句话:“王不离脾”。意思就是产卵期的蜂王是不会离开巢脾的,这也是养蜂人寻找蜂王的依据。其实这句话印证的就是蜜蜂生物学里蜂王的习性。所以要掌握蜜蜂生物习性一点也不难。下面我指示大家4步方法,去掌握这个窍门。

在读了两部著作后。接下来就是多观察,多总结,多验证,然后求同存异。(这里只以蜂巢的构造简单举例,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学会去掌握方法)

最接近自然的木桶养殖

1、多观察。观察蜜蜂自然的行为习性。你会发现自然界蜜蜂的巢脾和实际中养蜜蜂的巢脾是不一样的:自然界中的巢脾大都是扇形,而且蜂巢是没有上蜂路且不能活动的。巢脾与巢脾间的蜂路也不同,而且大都相互粘结。它们抱团后就是个半球体。不像饲养中用的巢脾与蜂箱:巢脾是矩形的,不管是放纱盖还是隔王板,都会有上蜂路。巢脾与巢脾之间的蜂路也大致一样,还是活动的。抱团后蜜蜂大多不能完全遮盖巢脾。

人工饲养下的蜜蜂蜂巢

2、多总结。用辩证法去总结观察到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扇形的巢脾就好吗?好在哪里?更利于结团吗?矩形的就不行吗?没有上蜂路就更利于保温吗?有上蜂路不是更利于通风散热吗?巢脾之间的蜂路可以活动调节不好吗?不能调节就利于蜜蜂活动吗?

3、多验证。孙子兵法有云:“先胜而后求战”。可以引申为先去思考能否胜利,再去动手验证。你会发觉:矩形巢脾更利于统一管理,活动巢脾可以科学取蜜;但扇形巢脾更利于蜜蜂抱团取暖;没有上蜂路利于蜜蜂保温,但有上蜂路可以进一步扩大箱体容纳更多蜜蜂,且利于通风、散热。

4、求同存异。一切从蜜蜂生物习性出发。有了上面的验证,会发现矩形可活动的巢脾,在实际运用中的多个好处,而有上蜂路这个问题也是利大于弊。唯独扇形巢脾更加容易抱团保温不可忽视。那怎么让矩形巢脾也可以做到好的保温效果?这就充分发挥了活动巢脾的好处:调节巢脾蜂路,在需要结团保温的时节放宽蜂路,做到蜂多余脾,一下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蜂箱。

看了上面4步,可能有读者怀疑我的方法:活框标准箱肯定就是科学的,不然怎么会得到推广?那么,我只用说一招验证我在养蜂中根据这4步方法掌握的一个小窍门。我想除了认识我的蜂友,估计极少人敢,也极少人会,更不曾推广的方法:

快速换蜂王的方法:1.把好的产卵王连蜂带脾提到需要被换的蜂群旁。2.同样找到需要被换的蜂王,连脾带蜂小心翼翼提出,不要惊动蜜蜂,快速准确的把蜂王抓走,尽量不要惊到工蜂,把脾立到一旁备用。3.把准备在跟前的脾提起来,小心翼翼的把蜂王赶到刚刚抓走蜂王的那张脾上,或者直接用手抓上去(此步很关键,务必对蜂王和工蜂的惊扰度做到最小)。4.仔细观察工蜂对蜂王的态度1到3分钟,如果工蜂给新王让路,蜂群秩序依然,那么直接放回蜂群即可,也要小心翼翼,做到不惊扰蜜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始学习此方法,必须以老蜂王换老、残蜂王且在大流蜜期开始;两群蜜蜂必须都有子脾,且两只蜂王都在产卵期。以后熟练了,可以在任何时候、用来介绍任何产卵蜂王(甚至处女王)。效率极快,成功率和安全程度也极高,有条件的尽管试试。

那么再说说我是从哪个蜜蜂习性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在大流蜜期集中交尾换王时,迷巢的新交尾蜂王存活下来后,得到的启示。(我之前的文章中专门写过蜂王,可以看看,有提及当时情况的描述)

  • 最后需要再提及杨多福前辈的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经营。经营是解决方向、目标、原则等根本问题的决策。”俗语也有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经营一世穷”。

当地电视台宣传蜂业前来取景

技术固然重要,但要提高养蜂效益,必须依靠经营。有的养蜂人可以养好蜜蜂,也有的痴于养好蜜蜂,甚至为了一两群不好的蜜蜂耿耿于怀,而弃全场效益不顾。只为拥有好蜜蜂而作蜂友间攀比炫耀的资本。殊不知,全场蜜蜂一起共同带来的效益才是养蜂发展的最终目标。

我是90后,三代养蜂人。非常感谢您的认真阅读,喜欢的请点赞、关注鼓励一下!我会带来更精彩的科学图文。欢迎评论留言以及私信,我都会一一回复。关于蜜蜂和蜂蜜的事情,我更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