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孟浩然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时间:2023-05-14 03:0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04 评论:0

范仲淹

他文武兼备,

他智谋过人,

他总是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他心怀百姓,

他忧国忧民,

他宁愿官吏哭,也不愿百姓哭。

范仲淹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朱熹

朱熹称赞他:“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宋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元好问夸赞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是孔子说的大臣典范,千百年间都不见一位,可以称之为一代宗臣。”

元好问

他备受历代皇帝尊崇。

他备受民间百姓爱戴。

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

一、范仲淹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

两岁时,范仲淹的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给富户朱文翰

朱文翰为范仲淹改名朱说。

范仲淹纪念馆

二、应天书院

范仲淹一直以为自己是朱文翰的儿子。

公元1011年,范仲淹看他的兄弟们生活奢侈,便规劝他们生活节俭。

结果遭到嘲讽道:“我们花我朱家的钱,与你一个外人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

范仲淹方才知道身世。

于是,跪别母亲,孤身一人前往应天书院学习。

三、宋真宗

应天书院,是宋朝四大书院之一,藏书丰富,名师辈出。

应天书院

范仲淹潜心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公元1014年,宋真宗赵恒视察应天府书院。

宋真宗赵恒

学子们都争抢着前去观看,只有范仲淹看书依旧。

同学拉他前去,他说道:“将来我肯定会经常见到他的,何必急于一时,这时抢着去见他呢?”

第二年,范仲淹高中进士,得到了宋真宗的单独召见。

宋真宗赵恒

四、捍海堤坝

公元1021年,范仲淹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做官。

东台县濒临黄海,却没有一条坚固的捍海堤坝。

每年潮起潮落,都会大水漫城,造成百姓重大伤亡。

防洪堤坝

于是,范仲淹向朝廷建议:从江苏省连云港市,到长江口北岸,修筑一条五百多里长的捍海堤坝,以护卫黄海近岸的百姓。

朝廷同意了范仲淹的建议,并命范仲淹直接负责这项超级工程。

五、书生治海

范仲淹率领数万民夫到海边建造堤坝。

北宋黄海

结果,刚刚筑成一段,就遇到大海潮。

不但堤坝被毁,而且民夫死伤了一百多人。

许多官员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不允许造这条堤坝,于是提议取消这项工程。

冲毁堤坝

范仲淹多次上表恳求,历经数年,方才完成了这项造福万民的伟大工程。

这条堤坝,不但对当时的百姓有利,而且对后世抗洪御灾也有重要作用。

人们都称这条堤坝为“范公堤”

范公堤

六、宋仁宗

公元1028年,宰相晏殊向宋仁宗举荐范仲淹。

范仲淹被征召,入京做官。

当时,宋仁宗十八岁,而朝政皆由太后刘娥掌控。

刘娥有成为宋朝武则天的想法。

太后刘娥

公元1029年,宋仁宗突然宣布:冬至朝贺时,自己将率文武百官向太后朝贺。

据史载,这是太后刘娥逼迫宋仁宗做的。

刘娥意图将自己置于宋仁宗之上,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这是太后刘娥对赵宋社稷最严重的一次侵犯。

宋仁宗

七、痛骂皇帝

百官沉默,无人敢直面大权独揽的太后。

危难之中,范仲淹站出来,上书直言,痛骂宋仁宗道:“皇帝向太后表孝心,在家里就可以。哪能率文武百官,在朝堂上去向太后表孝心?”

宋仁宗

宰相晏殊吓坏了,急忙找到范仲淹说道:“你是我举荐给陛下的。不要乱说话行吗?不然,别人都会认为是我让你这样说的。”

范仲淹冷冷地看着晏殊,生气道:“承蒙您的举荐,每天我都担心自己不称职而让您难堪,谁知道今日我竟然因为忠义直言,维护赵宋社稷而让您受到惊吓?”

说罢,拂袖而去。

晏殊

八、心中正义

紧接着,范仲淹再次上书:恳请太后刘娥退位,让已经成年的宋仁宗亲政。

自从宋真宗赵恒病重时起,十余年来,刘娥大权独揽,杀伐果断,从来没有大臣敢让她退位,而范仲淹偏偏敢这样做。

太后刘娥

范仲淹并不是厌恶太后刘娥,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心中的正义。

他在以实际行动,告诉文武百官,告诉全天下的百姓,面对太后侵占皇帝权力这种情况,身为大臣该如何去做。

不久,范仲淹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

九、欢送英雄

在范仲淹离开京城那一天,开封城内官员百姓自发为范仲淹送行,队伍绵延十数里,密密麻麻不见边际。

长亭中,众人举杯向范仲淹致敬——“范君此行,极为荣耀!”

范仲淹

开封的官员百姓,以欢送英雄的方式,送别范仲淹,以此向太后刘娥表达强烈的不满。

消息传至宫中,刘娥面色铁青,宋仁宗则心生欣慰。

宋仁宗

十、禁谈过失

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病逝。

宋仁宗亲政,征召范仲淹入京。

宋仁宗相继罢免太后刘娥宠信的张耆、夏竦等大臣。

张耆

夏竦

百官知道宋仁宗对太后刘娥不满,遂争相指责刘娥的过失。

范仲淹对宋仁宗说道:“陛下,太后虽然贪权,有成为武则天的想法,但她毕竟保护了陛下十余年,最后完完整整地把大宋江山交给了陛下。如今太后不在了,陛下您应该多想她的好,少听别人说她的坏话。”

宋仁宗既感动又羞愧,当即下令:禁止百官谈论刘娥的过失。

宋仁宗

十一、心怀百姓

七月,天下大旱,江淮地区遭遇严重蝗灾。

范仲淹上书宋仁宗,请求立即救灾。

结果就因为宋仁宗批复不及时,范仲淹就在朝堂上大声质问宋仁宗道:“如果皇宫中没有吃的,陛下会如何?”

范仲淹

宋仁宗幡然醒悟,急命范仲淹前往江淮救灾。

范仲淹打开粮仓,救助灾民,并将灾民所吃的树皮草根带回朝堂,以警示百官。

十二、忧国忧民

范仲淹

范仲淹因为直言敢谏,多次被贬官。

梅尧臣创作《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只求自己富贵就可以了。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官一日,就会为民请命一日,绝不会顾惜自己的富贵前程。

梅尧臣

终范仲淹一生,他都不在乎自己的官位前程,始终心怀百姓,忧国忧民。

在后世人的心中,范仲淹是一代传奇,而在当时的人看来,范仲淹却是一个怪人。

放着京中高官不做,注定宰相的前程也不要,一次次为了平民百姓,和太后皇帝闹,惹得太后皇帝不高兴,屡次被贬。

范仲淹

十三、戍边西北

北宋疆域图

公元1038年,李元昊登基称帝,建立西夏,定都银川,举国反宋。

李元昊率军侵犯宋朝西北边境。

三川口一战,宋军全军覆没,整个西北岌岌可危,宋朝朝野震动。

李元昊

宋仁宗无将可派,不得已启用范仲淹这个文官主政西北,抵御西夏的进攻。

范仲淹大胆改革西北军制,启用狄青钟世衡等将领,招募边民,操练新军,通过不断修筑要塞,逐步在西北边境构筑了一道稳固的防线,抵挡住了李元昊的进攻,最终迫使西夏不得不向宋朝求和称臣。

狄青

钟世衡

十四、庆历新政

公元1043年,因功,范仲淹被拜为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9月3日,范仲淹写出《答手诏条陈十事》,和富弼、欧阳修、韩琦一起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大幕。

欧阳修

宋朝施行分化职权的国策。

一个职位,为了分权,硬生生分成三个官员来做,最终导致官员人数众多,且都不做事。

而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主要解决的就是官员人数众多的问题。

范仲淹

十五、官吏哭总好过百姓哭

一日,范仲淹手持毛笔将不称职官员的名字逐一抹去。

枢密副使富弼看不下去了,对范仲淹说道:“您可知道,您大笔一挥,抹去一个名字,就是断了这个官员的生计。我能想到没了生计,他们一家人肯定都在哭泣。”

范仲淹头也没抬道:“官吏哭,总好过百姓哭;一家哭,总好过一县哭。”

富弼

十六、花洲书院

公元1045年11月,庆历新政因为官员们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范仲淹被贬为邓州知州。

范仲淹

当时有位风水师发现邓州有个地方文运昌隆,便对范仲淹说道:“大人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建立私塾,供族中子弟读书学习,则范家后代必能连出饱学之士,世代高官。”

范仲淹听后,大喜道:“既然如此,何不在这个地方建立书院,以造福天下学子?”

于是,范仲淹便在邓州建立了花洲书院,并收徒讲学。

花洲书院

后来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宋代大儒张载,就是花洲书院的学子。

张载

十七、一生忧虑

公元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

宋仁宗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赐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欧阳修评价他:“少有大志,常常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宋仁宗

范仲淹一生多灾多难。

年幼时,失去父亲。

读书时,没有经济来源,每天清晨煮一锅粥,分成四份,配以咸菜醋汁,就是一天的饭菜。

做官后,别人都是安享富贵,而他心怀百姓,一直在做最难的事情,在地方修筑堤坝治水,造福百姓;在朝堂劝谏皇帝警示百官,忧国忧民;在边疆鏖战西夏,稳定边陲。

《岳阳楼记》

正如《岳阳楼记》所写,他是进也忧,退也忧,一生忧虑。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多灾多难、忧心忡忡的人,却将国家安危系于一身,无论名望,还是能力都冠于一时。

范仲淹

正所谓:“朝廷无忧,有范仲淹;京城无事,有范希文。”

范仲淹,字希文。

只要有范仲淹在,无论京城,还是天下都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发生。

范仲淹,他以自己一个人的忧虑,换取了天下人的太平无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