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包青天”。
图:千古敬仰的包青天
但是,这位备受世人敬仰的一代清官,死后的遗骨却经历数度蹉跎,至今,合肥包公墓中,仅剩34块遗骨。
一、
包拯是宋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的,终年六十四岁。当时,举朝震动,仁宗皇帝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第二年,从开封归葬于包拯的家乡合肥市大兴集。
图:包拯像
南宋年间,包公墓遭受到一次严重的破坏,1129年金兵占领合肥,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掠夺财物,包公墓中也被洗劫。为此,包公后裔偷偷将其遗骨从原墓室迁出,安葬在距离包公墓群几十米处的一个僻静地点。
此后900多年来,包公的遗骨没有再受到打扰,直到1973年。
二、
1973年春,全国大炼钢铁,合肥二钢准备扩建第二钢厂,便在《安徽日报》上登出了一个通知,限时迁走位于厂区内的包公墓,逾期将按无主坟墓处理。
在合肥市文化局的一名宣传干事吴兴汉呼吁下,安徽省市文博部门临时组织了一个清理发掘小组,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图:包公墓发掘现场照片
发掘小组先从外围油菜地里的一个小墓挖起,没想到挖出了一口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和两块破碎的墓志铭,一块墓志铭赫然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字样,另一块墓志铭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字样,难道这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墓?
图:包公墓出土的墓志铭和木佣
为了彻底弄清墓主身份,工作人员提取了34片棺材里的遗骨,邮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结果表明:男性,年龄40岁以上。
大家这才确定:遗骨确实是包公的,这就是包公的迁葬墓。
图:包公的34块遗骨
当时,发掘小组共清理出包公和家人一共十一副遗骨,做了十一口木匣安置,并将这些遗骨交给了包氏后裔。而北京的34片遗骨,因为文物部门有“遗骨不算文物”之说,所以由义薄云天的宣传干事吴兴汉自己保存。
三、
1973年8月,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运回了包公的故里大包村,希望能将祖先遗骨回家安葬,但是,世事难料。当地的公社书记坚决不允许下葬,声称这是“搞封建宗教活动,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如果敢下葬,就销毁。
图:《包青天》剧照
可怜包公清白一世,千年的忠魂,却得不到一抔黄土。
为保住祖宗遗骨,包氏后裔无奈将11口木匣送到包公第34代孙包遵元家里,由其安置在家中。但遗骨无法入土为安始终困扰着包公后裔,包公第35代孙包先正找了一个机会,将遗骨匣偷藏在饲料袋里运回大包村,买了11个陶罐坛子安放遗骨,夜深人静时偷埋到了家乡的龙山上。
图:包氏后裔根据包公真身画像绘制的包拯像
包公遗骨,终于能在家乡长眠了十年。
到了八十年代,安徽省政府决定重建包公祠和包公墓,决定把包公遗骨重新迁回合肥市。清明节前一天,有关领导、专家和包氏后裔全部到场,在合肥龙山举行了隆重的迁安仪式,但从龙山挖出这11个坛子时,大家惊呆了:坛子里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些腐烂的泥质物。
是10年来密封不好导致遗骨腐烂,还是包先正用其他更隐秘的方式掩埋了祖先遗骨?由于包先正已经去世,留下了永远的谜团。
图:今天的合肥包公墓
图:今天的合肥包公墓
今天的合肥包公墓,是1987年重建的,墓道、金丝楠木棺材都是复制品,只有当初吴兴汉保存下来的34块遗骨,是包公最后的残存遗骨。
图:今天的合肥包公墓,玻璃门后就是包公的棺材和遗骨
图:34块遗骨的照片悬挂在墓室
一代清官遗骨不全,无论对于包公后裔,还是亿万中国人,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愿青山无处埋忠骨的一幕,永远不再上演。
参考资料:《包公遗骨漂流记》、《包拯墓发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