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佛寺是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洛阳白马寺为官办的第一座佛寺,但在中国历史上开建的第一座佛塔寺当为今河北南宫市普彤塔、普彤寺。
南宫,西汉初置县,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宫适(kuò)”曾隐居此地,取名南宫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为南宫市。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位于现南宫市区西北1.5公里处的北旧城村,是河北乃至全国最早的寺庙,它比号称“中国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的建寺时间还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1966年3月8日至3月22日,河北邢台地区先后发生两次地震,普彤塔上的三尊明代铜佛像被震落,其中一最大的一尊(高41厘米,重6.25千克)佛像背部有铭文,上面记载着普彤塔肇建者为摄摩腾等人: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公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修。又结合《南宫县志》等方志记载,可知历史全貌。
明嘉靖《南宫县志》载:“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
嘉靖《南宫县志·仙释》篇还提到“大耳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唐贞元年间居普彤寺,建浮图,高十余丈。”
万历《南宫县志》载“普彤塔,在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府志一作彤塔书院。”(康熙志、道光志同)
又根据《重修普彤塔寺碑记》、《普彤塔建修记》等历史遗存,可知普彤塔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始建,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竣工,三藏法师摄摩腾、天竺学者竺法兰造。至魏三国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公和尚重修,以铁钜连合上层裂檐。至贞观四年,大耳禅师重修,通身修葺。
可见其修建时间比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的洛阳白马寺还要略早一些,但毕竟是一县之物力,历经数年才得以大功告成,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佛教东传中国最早的历史事件为“伊存授经”。西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据《魏书·志·卷二十·释老十》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佛教得到官方引入则要到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关于这一事件,史书中有汉明帝“夜梦金人”的记载。
《魏书·志·卷二十·释老十》: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yīn)、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后汉书王英传、后汉纪卷十、佛祖统纪…等,均载有汉明帝夜梦金人之事。太史傅毅对以或为西方之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使西域。
永平八年(公元65年),秦景、蔡愔(yīn)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67年),摄摩腾、竺法兰二人,随东汉使团以白马驮经入洛阳。汉明帝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据后世研究,摄摩腾于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抵洛阳,而竺法兰稍后才至。这不禁让人猜想,是否因修建普彤寺之故。
普彤寺之所以修筑在南宫,不得不提到汉光武帝刘秀和“大风亭”(又称“驻跸亭”)。大风亭位于邢台南宫市西郊,为四角形方亭,翘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块匾额,正面为“大风”,其它三面分别为“龙翔凤翥”、“岐并微峰”、“汉京圣迹”。现两亭已毁,但亭基尚存,并存石狮一对,碑三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北为“关王庙”,庙亭相连,松柏掩映,蔚为壮观。
汉光武帝刘秀经略河北之时,当地西汉宗室刘林、豪族李育等人冒称王昌(王郎),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立之为帝,史称“赵汉”。刘秀因其势大,被迫急渡滹沱[hū tuó]河奔至南宫县,遇大风,引车于此亭避风,冯畀抱薪,邓禹热火,帝对灶燎衣,冯异进麦饭,故后人以“大风亭”或“麦饭亭”名之,为南宫十景之冠。千年之后,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却在建文二年的东昌之战中惨败,返回北平之时,取道南宫县,驻跸大风亭。
南宫县地处河北,刘秀先有河北,后取天下,此地可称之为是东汉王朝的龙兴福地,颇有纪念意义,汉明帝在此修筑佛塔应有祈福纪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