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的习俗
□刘孟其(北京大学)
云南泼水节刚刚过去,一条“女生参加泼水节遭周围男性过度泼水、撕扯雨衣”的新闻就上了热搜。视频中,女生被十几个手拿水枪的陌生男性滋水,甚至有人上手撕扯她的雨衣。放在平时,这种行为必然是对女生的骚扰和侵犯,可放在泼水节的氛围中,却成了争议话题——部分网友认为,在狂欢的气氛和泼水这一传统节庆方式的加持下,该男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冲动为之”。但泼水节不是“流氓节”,庆祝传统节日也不代表允许围攻女生、撕扯衣物。下流的行为在哪里都是下流,节日不能成为低俗行为的挡箭牌,更不应该是将下流行为正当化的理由。
放在日常生活中,恐怕没有几个男性敢公然用水枪围攻女生,视频中男子的行为显然是将节日习俗当作耍流氓的借口。传统的泼水节习俗是使用水瓢、水桶洒水,或以树枝蘸水洒向他人作为祝福。以水枪对准他人不仅不是节日习俗,更与节日蕴含的“祝福”之意毫不沾边。此外,如今参加泼水节活动的不仅是本地居民,更多的是外来游客。泼水节由于“好玩”而被纳入“旅游体验项目”之中,可外地游客真的懂得泼水节的真正内涵吗?浴佛、歌舞、放高升等其他节日习俗被弃之不顾,只留下泼水活动当作吸引游客的噱头,泼水节掉了节操,变成了单纯的“泼水”。当节日的内涵被抛弃、祝福被消解、习俗被滥用,这还是我们认知中的“泼水节”吗?
现代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节日的创新与演变,然而这些创新不仅是使节日更适应现代生活的帮手,也让商业利益、下流心理等有了可乘之机。例如泼水节成了游客狂欢的滋水节、妇女节成了冲动消费的购物节、七夕节成了婚恋网站的推销节……现代化对节日的冲击不仅带来习俗的改变,也使种种糟粕带着“创新”的挡箭牌一并消解了节日的本来意义。但由于节日本身的神圣仍存,此类“创新”得以假借节日之名大行其道,不易受到道德指责。节日演变为道德的“盲区”,有关部门难以对习俗创新进行管理和规范,公众也无法仅靠抨击杜绝各种不良行径。那些不懂节日只为满足私欲的人,却心安理得地站在“盲区”当中,享受着本不该有的节日“红利”。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此类行为的传播,越来越多人反而将这些改造后的“习俗”合理化,不仅不深究节日的本来意义、美好初衷,更将不良行为当作节日真正的“传统”。长此以往,我们的节日是否能保住其本来面貌而不被公众遗忘,成了未知数。
泼水节出现骚扰、猥亵妇女的案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因水枪攻击而受伤的事件也不在少数。谴责过后,如何打破“盲区”,将节日的真正意涵还给节日,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游客想要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本是好事,但参与之前,必须了解这一节日的原本面貌、习俗背后的美好祝愿,而非奔着新奇、好玩而去。旅游管理部门也须将节日氛围与低俗行为作出严格区分,加强对景区、节日的管理与监督。混乱与无序必然是缺乏规章、惩罚的结果,若节日得到规范、习俗得以重申,相信此类事件明年不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