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起名字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三年后,即金明昌三年(1192)建成。据北京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析津志》记载,初建时名广利。它是一座11孔的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是华北最长的石拱桥。
这座桥的工程结构以及装饰等方面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桥基和桥墩相当坚固。它是建在几米厚的鹅卵石和黄砂堆积层的河床上;10个桥墩之间的距离不等,由两头向中间逐渐加大。桥墩的形状犹如一只平面的船,迎水的一面,砌成长度很大的分水尖,在每个分水尖上又安装了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铁柱,锐角向外,似一把利剑,人们称它为“斩龙剑”。这些结构不仅对桥墩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也能抗击水的流力和冰块的冲击。二是桥的11个拱券砌筑方法与一般桥不同,采用纵联式,把整个拱券联结成一体;同时还在桥墩和拱券的各部分,用腰铁和铁件把石块联结起来,增加了砌石之间的拉联力量,使桥分外坚固。三是卢沟桥两侧的石栏杆和石狮子,构成了这座古桥精美的艺术品,特别是石狮子雕刻得极为生动。石栏杆的281根望柱之间,共有栏板279块。栏板内侧刻有花纹。石狮子究竟有多少呢?自古就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不过,考古工作者经过细致的编号勘查,终于查清这座古桥的大小狮子共计485个。这些狮子的石质不同,雕刻的年代也不一样,明清以后补配的居多,金、元时期遗物已不多见。
卢沟桥建成后,这条古老的河流从此名传遐迩,成了京师西南的门户,往来的士官商旅从这里经过。“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当时的卢沟桥畔,旅舍鳞次,驿通四海,尤其到了元代,北京成了世界名都,冠盖云集,市井繁荣,出入京师的必经之路卢沟桥行人车马更加如纷如织。世界知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美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不仅如此,从金代开始形成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也成了多少诗人吟咏的一个主题。
“卢沟晓月”的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古桥融为一体而形成。元代陈孚的《卢沟诗》中说:
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明。
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鬛湿。
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陈孚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卢沟桥的气势,写出了桥上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也写出了河畔的景色。
卢沟桥在古时同西安的灞桥一样,也是送别行人的地方。如果从西南方出京,多在卢沟桥畔,折柳而别,因此,留下了不少以此为内容的卢沟古诗。金人赵秉文《卢沟》诗曰:
河水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明人邹辑在《卢沟桥》诗中说: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
北趋金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
多少行人来此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这些诗将情、景、事融为一体,情愫缠绵细腻,颇为动人。
卢沟桥的建成,无疑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大成就。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由于70年以前,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在此爆发,全世界人民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在这里燃起了熊熊烈火,因此更加为人们所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