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寓意

时间:2023-05-03 01:3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2688 评论:0

毛主席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众所周知,他比较喜欢唐代“三李”的诗作。因为这三位诗人的作品,兼具浪漫的想象力、少年意气和神秘的气息。

除了“三李”之外,其实还有一位唐代诗人的诗,也经常被毛主席反复提及,那就是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毛主席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将这首诗抄写下来,赠送给身边人。勉励他们,要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

1958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患急性盲肠炎,动手术后高烧不退。毛主席写信给李讷,重新提起这首诗中的名句,以此来鼓励女儿。

那么,王昌龄这首诗中的名句,到底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不可磨灭的强大意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翻译:

青海高原上汹涌翻腾的黑云,绵延千里,正在迫近祁连山。山脚下一座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守城将士在黄沙之中,身经百战,身上的金甲早已经磨穿。他们立志,如不能大破楼兰,誓不回还。

很多人在王昌龄这首诗前两句的解读上,非常纠结。因为根据地理的情况来看,诗人叙事“镜头”的推进方式,实在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诗的第一、二句中,一共提到了四个地理位置。一个是青海,一个就是雪山,还有一个是玉门关和“孤城”。那么,“孤城”是指哪里呢?不知道。青海是指青海湖吗?

如果是的话,那它距离祁连雪山也太远了。所以,王昌龄当时到底是站在哪里看玉门关呢?他想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诗中的“青海”,是指青海高原广大的地区。当时西藏、青海一带,还属于吐蕃控制范围,而吐蕃正是唐王朝的一个劲敌。

诗中的“雪山”,是指如今甘肃和青海交界的祁连山脉。王昌龄借“青海长云”来形容吐蕃大军压境的紧急情况,“孤城”代表的是一个已经被敌人围困的城池

城中守将“遥看”的玉门关,正是大唐边关的前沿重镇。诗的头两句,为后文虚构的战役做铺垫,渲染出一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氛围。

青海高原上黑云翻滚,渐渐逼近大唐的边界线,敌人像乌云一样汹涌席卷而来。他们已经围住了我们的一个城池,情况万分危急。

在诗的第三句中,王昌龄用简单的黄沙、百战、金甲等名词,概括浓缩战场上出现的情况。

大漠黄沙,代表战场环境的恶劣;百战,代表作战时间的漫长;“穿金甲”,是指盔甲全部都磨穿了,代表装备的磨损。

作战时间既长,装备补给还跟不上,再加上环境气候的恶劣,敌人又像乌云一样迫近了“孤城”。可想而知,守城将士们命悬一线。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想过要退缩。为什么呢?最后一句诗对此作出了回答——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里的“楼兰”,其实是虚指。我们都知道楼兰是一个古国,这个国家在唐朝是不存在的。那么,王昌龄为什么要说“不破楼兰终不还”呢?

唐朝有一个关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说,在如今的网络上很红。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个叫傅介子的人,干了同样的事情。

王玄策打印度,事实上后来是向吐蕃和尼泊尔借了兵马的,可是傅介子却只用了三个人——他自己,外加两个随从。

那个时候,汉朝非常强大。在西域有很多国家,比如说像龟兹国、楼兰国、车师国这种小国家,都只有在汉、匈的夹缝之间生存。

傅介子某一次出使西域,发现龟兹国王对汉朝阳奉阴违。于是他就给上级汇报说,想杀掉龟兹国王,吓唬一下这些西域小国,让它们听话。

可是阴差阳错,傅介子最后没有去龟兹,却选择了倒霉的楼兰。并且他只带两名随从,就干掉了楼兰国王。事后,傅介子召集楼兰国的子弟发表讲话,没有人敢反对。

再后来,楼兰乖乖听了汉朝的话,搞了一次迁徙,从此就慢慢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中。傅介子扬汉朝之国威,此后声名大作,成了唐代文人们的精神偶像

这些诗人不断在诗中提到“破楼兰”,借以表达为国家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志向。那么,这首诗具体是如何现唐代将士们的精神意志的呢?

诗中说:青海的“长云”(敌军)已经迫近了祁连山,到达了山下的“孤城”。而祁连山距离大唐边关的主力部队所在地“玉门关”,还有一段距离。

作战的时间太久,困在城中的将士们,装备已经磨坏了。天气恶劣,玉门关的唐军,是否已经意识到他们正身处危险之中呢?

这一点,没有人能知道。但是,守城的将士们仍然在坚持。因为,他们心中怀有“破楼兰”的志向。

1958年,李讷动了手术后,毛主席就写信用这首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她,像一位战士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从心理上克服病魔带来的萎靡不振。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定,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锤炼意志。你以为如何?……

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你知道吗?

1959年,在专列上,毛主席又把这首诗抄给了服务员李凤云。因为毛主席听说她由于工作原因,曾与丈夫异地相处,后来终于团圆。

据说,毛主席经常给身边的人抄写古诗,但是大多都不会抄全,只有抄给李凤云的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完整的。

结语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写得非常大气,假如不了解唐代的地理环境与军事格局的话,甚至会觉得叙事上有点“魔幻”。

普通人看到雪山,首先想到的不是西藏,就是新疆的雪山,其实祁连山也有一段是雪山。

把敌人的大军压境联想成滚滚黑云,长驱直入,含而不露出地写出了李贺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从气势上来讲,显得更大。

这一句诗天然带有一种浪漫、夸张的想象力,正是毛主席最喜爱的风格。末句“破楼兰”的出现,说明了这是一场通过想象力虚构出来的战争。

重点不在战役的真实性,而在于歌颂边关军人为国家荣誉而战,“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强大意志与牺牲精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