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寓意
众所周知,刘邦与韩信的相遇,离不开“大媒人”萧何的牵线搭桥。一曲月夜追韩信流传千古,是为佳话。
当年,刘邦还是个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后来又追随他参加了革命。
刘邦这个小小的乡级干部身后,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他很多的县级干部萧何,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从一个小混混到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西征入关,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实力证明,追随他的萧何独具慧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对萧何格外器重。来到汉中后,他便封萧何为丞相,拥有仅次于自己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萧何委派。投桃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当年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如今,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萧何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操心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到汉中不久之后,军中就出现了士兵逃离的情况。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穷乡僻壤的艰辛和身在异乡的孤寂。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很快又能打回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弥漫开来,造成士兵大批逃离。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看着士兵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但是,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那对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是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
一天早上,刘邦刚从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何也逃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他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告诉了刘邦结果——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还是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三天黄昏时,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萧何出现了,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此人正是韩信。
韩信干革命后,选择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当时的革命春风正浓,韩信满怀希望地来到了项氏集团,投靠了项梁。然而,当时的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这个人才,因此,直到项梁战死,韩信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随后,韩信选择了自己的第二个老板——项羽。
项梁死后,项羽接任,韩信的仕途之路终于有了一点起色,被升为了郎中。不过,韩信被提升不是因为项羽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而是因为另一个人——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钟离眛。
钟离眛虽然只是一员武将,但却与韩信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如果项羽听从钟离眛的推荐,重用韩信,那么这一文一武“绝代双骄”定然会助力项羽雄霸天下。然而,面对钟离眛的举荐,项羽只给了韩信区区郎中这个职位,并未重用。
长此以往,韩信不干了。他觉得与其这样沉默下去,不如主动出击,或许会赢来柳暗花明的一天。于是,他试尝给项羽献计。
献计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成功了,可以引起主子的注意。然而,当时的项羽对韩信的金玉良言并不感兴趣,总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
韩信一次献计,项羽不置可否。
韩信两次献计,项羽不屑一顾。
韩信三次献计,项羽不闻不问。
长此以往,韩信的心终于寒了,明白跟着这样的主子,自己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出人头地,是大部分人都梦寐以求的;光宗耀祖,是大家普遍向往的。眼看再待下去也只是浪费青春,韩信没有再等待,他终于决定另谋高就,于是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韩信为自己选择的第三个老板是刘邦。
俗话说事不过三,选择刘邦是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通过对刘邦多方位的考察,判断此人成熟、名声好、爱人才,于是果断决定让他做自己的主子。
然而,韩信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面试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招呼客人的接待员。
韩信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但没想到就讨了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还不如从前呢。对此,韩信当然不满意了。但是,不满归不满,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他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先干着再说。
虽然决定干了,但韩信一点工作的积极性都没有。为了消除心中的苦闷,他开始放荡不羁起来,结果很快就犯下了罪行,还倒霉地被判了死刑。
就在行刑这天,韩信突然清醒过来,意识到过了今天自己就人头落地了,所有的远大梦想便就此烟消云散了。
“不,我不能死。我不能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去。”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涌上了韩信的心头。
眼看着死囚犯一个个被砍掉了脑袋,一眨眼已有若干人头掉落于地,刽子手的刀很快便对准了韩信。那雪亮刺眼的刀闪出一道冰冷的光,深深刺痛着韩信。韩信知道如果再沉默、再犹豫,自己便再无机会了。
于是,在这关键时刻,他昂首挺胸,大声喊道:“你们汉王难道不想夺天下了吗?你们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
可能是他声音太大,那个刽子手被震住了,呆了几秒。等刽子手反应过来,准备再次运气挥刀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且慢,刀下留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监斩官终于发话了。
“你叫什么名字?”监斩官问。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韩信是也!”韩信傲然答。
“哦,你就是那个甘愿钻人家裤裆的韩信啊。”监斩官继续问。
“我不但善于钻人家的裤裆,还善于在百万军中取敌将之首级。”韩信淡定说道。
“哦,你有什么计谋可以帮助汉王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谓计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韩信依然淡淡地说道。
就这样,韩信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保释机会,受到了监斩官夏侯婴的格外接待。
我们都知道,夏侯婴跟刘邦是铁哥们儿。刘邦在当亭长时,他就在县里当公务员。因为两人关系铁,所以经常在一起比试刀剑。
有一次,在论剑中,刘邦无意伤到了夏侯婴,不巧被小人发现,还告了官。秦朝的刑法极为严酷,于是刘邦很快被官府抓起来审问。但是,有情有义的夏侯婴死活不承认自己身上的剑伤是刘邦所为,最后刘邦被无罪释放,而夏侯婴因包庇罪蹲了一年多的大牢。
后来,刘邦斩白蛇革命后,夏侯婴成了他的拥护者。因为战功卓著,夏侯婴被刘邦封为“太仆”,也就是刘邦的专职司机。
按照现在的说法,老板身边最红的人莫过于秘书和司机了。刘邦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把夏侯婴当作了自己的亲信。要知道,陈胜就是因为没有找对司机,才丢了身家性命。
话说过来,夏侯婴把韩信带回去后,与他进行了一番交谈。结果就是这一谈,让他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马上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并给出了评价极高的推荐词: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定国安邦之策。
夏侯婴都出马了,刘邦不得不重视。他大手一挥,说道:“那就提升他为治粟都尉吧。”
治粟都尉相当于管粮食的仓库管理员,属于中高级的官职了。韩信能一下子被提到这个位置,已经算是破格了,但对有足够野心的韩信来说,这个职位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在刘邦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
但是,韩信所作的各种“秀”,都没能让刘邦对自己另眼相看。不过,这倒是引起了萧何的注意。
萧何此时已被刘邦提拔为丞相,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最红人物。他发现韩信的旷世之才后,马上向刘邦进行了推荐。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对萧何言听计从的刘邦,这次一反常态,直接婉拒了:“韩信这个人野心太大,刚刚才提升他为治粟都尉,现在还没干出成绩来呢,再提拔不妥,回头再议吧。”
“拜托,这是哪跟哪啊,专业不对口啊,我的才华可不是用来管仓库的,是用来打仗的。”韩信听了很失望。
萧何为了安慰他,承诺道:“兄弟,你再等等,我一定说服汉王回心转意,尽快提拔你。”
然而,过了好久,韩信苦等的好消息一直没有到来。终于,他原本火热的心再次变凉了。他已经饱受了风霜,受尽了冷落,太需要阳光,太需要温暖了。
“罢了,罢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长叹一声,决定再次炒了老板的鱿鱼另谋高就。
于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月夜,韩信提起自己的行囊,默默地看着身边的营地,良久,收回自己的目光,心里说了句:“别了夏侯婴,别了萧何,别了刘邦,别了汉中,别了……”然后飘然而去。
当萧何听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大惊失色。随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策马去追韩信。
因为事先没有向刘邦打请假报告,所以消息传到刘邦耳朵里时便成了“丞相萧何也逃了”。
当萧何终于回来,把一切解释清楚时,刘邦更是气愤:“就为追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颠簸三天三夜,值得吗?”
“值得。”萧何坚定地说,“我的才华只能帮大王治理天下,想打天下,就必须要重用韩信。”
在刘邦眼里,萧何可是他刘氏集团的顶梁柱、主心骨啊,丢了谁都可以,走了谁都可以,唯独萧何不能走。而在萧何眼里也是这样,丢了谁都可以,走了谁都可以,唯独韩信不能走。
“好吧,看在你这么执着的份上,我就封他为将军吧。”刘邦妥协了。哪知萧何听了,头摇得像拨浪鼓:“只封个将军,他肯定还是不会留下来。”
“不当将军,难道一定要封他个大将军吗?”刘邦说这话时已经带有情绪了。哪知萧何毫不客气地就应道:“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大汉就有希望了。”
就这样,在上演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戏码后,被震撼到的刘邦最终选择了妥协,听从了萧何的金玉良言,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的人生终于就此改变,迎来了灿烂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