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 东汉三国皇帝列表

时间:2023-05-02 17: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9242 评论:0

汉光武帝刘秀出身普通,却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东汉王朝,使汉朝的历史又延续了将近两百年。王夫之评价他:“自夏商周以来,只有他允冠百王。”那么他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开创一个盛世的呢?

运筹帷幄,一统天下

刘秀虽是汉高祖的后代,但因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官位逐级递降,到他父亲这一代,也只是做了县令这样的小官员。父亲去世后,刘秀被叔父抚养,混成了普通的平民。

西汉时期,虽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样的盛世局面,依旧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汉武帝统治时期,前期打匈奴,开丝绸之路,国家一度十分繁盛,但后期却奢靡过度,到汉元帝时期,朝政日益衰败,汉成帝时更甚,皇帝昏庸,外戚掌权,国家一度被外戚掌控。

后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也标志了西汉的灭亡。王莽统治期间,地方官吏压榨剥削,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缺乏粮食,政府还一直压榨,艾青曾说:“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不少由饥饿的流民组成的起义军,天下大乱。

刘秀见此情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起兵,当时南阳地区诸多刘氏子弟起兵,刘秀便和几位兄弟一起在舂陵起兵。起初兵少将寡,装备极差,刘秀甚至骑牛上阵,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实力,舂陵军与绿林军联兵,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击败新莽军队,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昆阳之战。

一年后汉宗室刘玄在宛城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公元23年3月王莽开始反击,他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百万大军前来攻打刘秀军队,5月时大军压境,刘秀军队被迫撤退至昆阳,当时敌众我寡,很多将领想要退守荆州。经历了战争的磨练,刘秀已经开始具备了独到的战术眼光。

他指出“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昆阳位置重要,若被攻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所以他决定固守并亲自率领兵队前往定陵县,面对王邑军的攻打死死坚守,刘秀发起进攻,亲自率领士兵杀敌千余人,士气大振。随后又挑选三千勇士迂回敌后向其营帐发起突击一举杀死王寻,昆阳守军乘势出击,王邑军队大乱,纷纷溃逃。汉军一鼓作气,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结束了新朝的统治。

刘秀一举击溃新朝政权的主力部队,战功卓著。但就在这时他得知自己的长兄因受更始帝猜忌被杀,刘秀深知此时不能翻脸,只能忍下怒火,他向更始帝忏悔,说自己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见刘秀如此谦顺,又立下大功,不好降罪,只能以高官爵禄拉拢因此封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当时北方邯郸又有人趁乱自立刘秀奉命北伐,他深知自己功高震主,早晚会被杀害。于是他在完成任务后手握重兵在洛阳登基,国号“汉”。

当时绿林军正与另一股势力赤眉军互相攻伐,与刘秀决裂后,失去了核心战斗力的更始政权被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投降后被缢死。刘秀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迅速进军,一举降服赤眉军,解决了在统一路上的一强劲对手,由此可见刘秀的足智多谋。此后的十年间他逐渐消灭了各地的小政权,至公元36年他的对手只剩下称帝于蜀的公孙述。

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统领南北两路大军进攻益州,大败公孙述。至此刘秀终于结束了新朝末期以来的乱局,完成统一。

从刘秀称帝的这一路可以看出,后人眼中神文圣武的汉光武帝刘秀不是一朝练成的,而是凭借个人奋斗在乱世中不断把握机遇最终获得成功的。

与民休息,深得民心

在完成统一的这段时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其害,连绵战争使得人们死伤惨重,人口大大锐减。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局面,刘秀决定与民休息,他下诏说:

“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他大赦天下,轻徭薄赋。其实早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休养生息,开创了知名的“文景之治”,刘秀可能也是受前人的启发。

除此之外,刘秀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亲力亲为,从不敢怠慢朝政大事,这一点上可能强于不少皇帝。

他为民着想,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书,禁止残害奴婢,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奴婢的权利,又为当时荒芜的土地寻求了劳动力。战争造成人数大量减少,出现了不少荒芜无人耕种的土地,对奴婢的释放,使这些荒芜的土地有人耕耘,既有利于增长经济,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刘秀实行了度田制度,下令核实每家每户的人口,对在度田过程中谎报不实的官员严厉打击。他精简地方机构,改变了官员冗杂,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

东汉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豪强势力的支持,但建国后,豪强势力却成为了一个阻碍,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在威胁皇权的同时也影响了百姓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秀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采取镇压与安抚的手段,一边派兵镇压,一边切断他们与原有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打击。这一举措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受到的人民的好感与爱戴。

求贤若渴,加强对外交流

自古帝王上位后,杀害功臣的人数不胜数,一是怕威胁自己的地位,二是想把权力收归中央。朱元璋杀害30多名功臣,赵匡胤上位后就“杯酒释兵权”,就连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也曾对功臣下杀手。但刘秀却与众不同,他非但没有杀害开国功臣,反而善待他们。

刘秀能够顺利建立东汉,他手下的二十八位大将可谓是功不可没,在东汉建立后,这些跟着刘秀出生入死的将士也得到了优待,他把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刻在云台阁,因此后世把他们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刘秀对待这些功臣,可谓是尽心尽力,除了几位战死沙场的和因病去世的将领外,其他的大多都能善始善终,安享晚年。

刘秀曾对他们说:“如果我没有举兵起义,那么我很可能就在读书中安度余生了。”将领之一马武回答说:“我要是没有遇到您,那么我肯定是县衙里抓小偷的衙役了。”刘秀听了哈哈大笑,打趣道:“你马武不去做盗贼就不错了,难道还指望你去做抓盗贼的人吗?”众人听后皆放声大笑,而后相饮甚欢,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的和睦关系,也能看出他们彼此之间都心存感激。

刘秀求贤若渴,这一点从起兵时期就可以看出,他广结人才,不在乎家世和身份。他待人宽容,老子曾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刘秀可以说是学到了老子的精髓。他对待下属不摆架子,下属有难时,他及时予以帮助,下属受伤时,对下属表示关心。因此很受拥护。

善待开国功臣是不假,但对付起奸臣,刘秀却是丝毫不手软。西汉后期,官吏腐败,刘秀加强整治,奖励廉洁,严惩腐败,赏罚分明。对待“仇人”,也丝毫不缺气量,更始帝杀害其兄时,朱鲔是主谋,在此情况下,当刘秀攻打洛阳,朱鲔带兵前来表示投降的决心,刘秀欣然接受,并没有置他于死地,还说:“欲成大事者,岂记小人之怨,”如此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刘秀对手下的人十分信任,不会多生疑心,也正是因此他的手下对其更加忠心。历史上许多帝王都会在上位后发展军事,毕竟军事是一个国家的保障。而光武帝刘秀并没有这样做,他吸取历朝灭亡教训,深刻意识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源自内部,只有社会稳定,民风淳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战争伤害的往往是农民,因此农民往往也是最反感战争的,长期的战乱必然会导致农民起义,只有国家稳定,人民才会安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秀决定发展文化事业,教化人的思想,让他们在文化教育中学习忠诚。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秀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在建国后办太学,学习儒家文化。为了表示尊孔崇儒,还把孔子后裔孔志封为褒成侯,对新朝时期隐居不做官的人进行封赏,表扬他们的高洁品格。

王莽统治末期,大多古书典籍被焚,不少流落四方,刘秀登位后不久即昭告天下,寻找遗失的典籍,不少学士挟书至京师,数十年间,藏书的规模与数量大大递增。

在对外关系上,刘秀因地制宜,因当时需要休养生息,断不可再与人交战,于是与周边少数民族大多采取友好政策,这一政策有助于缓解民族矛盾,使东汉能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繁荣。当年张骞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打通了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后于西汉末年,渐渐荒废,在西域经营方面,刘秀时期采取了务实的收缩态势。

刘秀上位后,与以往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同的是,他不抑制商业的发展,还鼓励发展商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东汉时期商业繁荣,商人甚至远至西域。除此之外,刘秀是最早接见日本使者的帝王,使者表示愿意做汉朝的藩属国,还让刘秀给他们赐名,日本以获得了汉朝的支持为荣,举国欢庆。刘秀还赐给他们“汉委奴国王”金印,由此可见刘秀对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视。

范晞评价刘秀:“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朱元璋也曾夸赞他:“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

作为一代帝王,刘秀或许在历史上不如秦皇汉武出名,但却是历史上受人称赞的皇帝,无论是他的求贤若渴、不杀功臣、还是他的足智多谋、气度非凡,在历史上都受到了如潮好评。也正是他的这些特质而不是运气,东汉才会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光武中兴”,开创又一个盛世之治。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范晞:《后汉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