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起敬的意思 不卑不亢是什么意思
咱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里百姓们有了冤屈马上就跑到衙门的大鼓前用力的敲击,让大鼓发出“咚咚”的响声,一面嘴里喊着:“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这个鼓叫衙鼓(也叫鸣冤鼓,朝廷制度百姓如果有冤屈则可敲击大鼓请官员主持正义),而官员听见了鼓声不管在做啥都必须赶快穿衣整冠,准备升堂处理冤情。在咱们小时候看的《济公游记》和电影《让子弹飞》中都有鸣冤鼓的出现。
不过今天向大家介绍是登闻鼓,它与鸣冤鼓的功能类似,不过针对对象不同,鸣冤鼓主要是向县官老爷陈述冤情,而这登闻鼓可不得了,这鼓敲起来可是给皇帝听!
咱们首先来扯扯登闻鼓的由来,首先击鼓鸣冤是咱们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的重要的上诉方式,相传在尧舜之时就已经有了所谓的“敢谏之鼓”,意思就是如果你对首领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者是自身有什么冤情都可以敲鼓上言。
登闻鼓在周朝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把鼓置于路门之外,所以又被称之为“路鼓”,而且周天子还特意安排专门的人员看管:太仆主管,御仆守护,只要是有百姓击鼓鸣冤,御仆马上告知太仆,而太仆则迅速上报给周天子,不得延迟隐瞒。一直到魏晋时期历朝历代均设有登闻鼓,比如说《晋书·卫瓘传》就曾经记载“于是繇等执黄幡,挝登闻鼓。”而在 北魏延和元年则“于阙门悬登闻鼓。”
由此可见这登闻鼓不是什么花架子,它的作用主要是上情下达,百姓申诉、告御状并向朝廷提出相关建议的特殊上诉渠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只要敲响了登闻鼓,等于就惊动了皇上,朝廷的官吏必须受理并将审判结果上报给皇帝。说到这我突然想起《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齐威王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百姓们当然不可能闯进王宫,齐威王也不是康熙想着微服私访,那么和齐威王交流最好的渠道恐怕就是登闻鼓了,再看之后朝廷门庭若市的盛况,我怀疑齐国的登闻鼓会不会被敲烂......
登闻鼓在不同时期重要性也大不相同,唐朝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登闻鼓这类反而用处不大;而武则天时期倒是也设置匦使院来接收百姓给朝廷的建议:用铜制的四个箱子(也就是匦)放在庙堂上分别接受四方上疏,比如说东面的铜箱子涂成绿色,主要是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上疏;南面的铜箱涂成红色,主要是投递关于朝政的得失和建议,西面的铜箱涂成白色,主要是供冤屈者进行投诉伸冤,而北面的最重要,涂成黑色,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通玄”匦,告天文密策者投之,什么叫告天文密策者?其实就是打小报告、告密的货。老武以女子之身荣登大宝,对李唐宗室、大臣们都极不放心,所以设置所谓的匦使院,表面上是接受百姓劝谏和建议,实际上走的是锦衣卫和密折这种套路。
宋朝之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明朝朱元璋、朱棣都是刚愎之人,自然不会让登闻鼓给自己找不自在,而之后朝政大权由士大夫、宦官们把持,对登闻鼓自然也是嗤之以鼻,所以明清时期凡是敲登闻鼓必须先廷杖三十,防止无端刁民恶意诬告他人。咱们得知道,要是没有人打点关节,只要十廷杖就能要人的性命!还没申诉自己的冤情就被打的半死,这谁愿意呢!所以到了明清时期登闻鼓的作用日减,已经形同虚设。
咱们真正要讲登闻鼓还得提宋朝,为啥?
那是因为宋朝的特殊性:宋朝有着中国历代都没有的宽松、愉快的政治氛围,皇帝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宋代的皇帝们大多脾气温和,与民友善;不同于明朝的那些伪君子,宋代的士大夫们则要可爱真实得多(当然不包括南宋),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围绕着登闻鼓发生了很多趣事。
最著名的就是丢猪事件: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某天突然有个百姓牟晖敲击登闻鼓,太祖还以为民间出了大事,所以在百忙之中亲自接见了他,并关心的询问他是什么情况。结果牟斌一句话差点把太祖给气死,这货说他的猪丢了,又找不到,所以向亲爱的皇帝陛下诉苦......
丢了一头猪你来找皇帝?这事儿搁其他哪个朝代都不可能发生,但在宋朝呢?真实存在!宋太祖表示:好气哦,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于是忍着气赐给了牟斌一千钱算是对丢猪的补偿,等牟斌走后冲着丞相发了好大一通火:“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也对,你丢了猪去找衙门呗,这点子小事也来找皇帝,这牟斌也真是鲁莽的可爱!不过宋太祖下一句话却让我们肃然起敬:“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
百姓无小事!太祖没有把牟斌当做刁民无理取闹把他抓起来,也没有指责他添乱影响社会的稳定一顿乱棒赶走,而是以小见大:如果丢猪这种事情百姓都敢向朕来申诉,说明天下没有受冤屈的人啊!
我曾经无数次的夸奖赞美过宋朝,尽管在军事力量上显得弱鸡,但宋朝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民无小事。让我们知在历史上真的有小民不用历经千辛万苦就可以越级上诉上访直达圣听,陈诉自己的冤屈。北宋的皇帝们也不像后世帝王一般把敲击登闻鼓的百姓视为刁民,而是“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这样为民考虑,这样的朝代,这样的帝王,怎么不让我们称赞!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