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 听妈妈讲的故事歌词
文/武亚中
去年夏天,杜长明老师的散文集《从故乡出发》火爆整个徐州文坛,形成徐州文学一个新的文化走向,这种热度伴随评论集《这个夏天》的出版一直持续到中秋以后。“回望《这个夏天》”微信群因此衍生。
诸多文友在群中互动,热情欢迎原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沙凡老师入群。沙老师亦是演讲界泰斗,30多年前,在徐矿会堂举办一场全总工会江苏赛区的演讲比赛,单位差遣我去观摩学习,沙老师的演讲激情四溢,精彩至极,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观众,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沙老师在群中提到他曾担任两次文艺汇演的总导演,这让我想起小学时教音乐的高老师。高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调离学校,去向不明,40多年来更是从没听到过他的任何消息。只是在1990年左右,我在电视里偶然看到一台晚会的实况转播,主持人报出“乐队指挥”,后面是高老师的名字,因镜头没有近距离地切换,也就无法确认。我推断,按照常理,高老师应该继续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同是文艺工作者,那么,沙老师有没有可能认识他呢?
于是我在群中询问,居然在瞬间得到李德响老师的回应,接着沙老师发出一张高老师的工作照,隔着40余年的光阴,我一时不能确定。我把照片转发给当年的化学赵老师,向他求证,得到的是笃定的回答后,我多少有些意外。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高老师教授音乐,他的授课方法不同于其他,每次都教我们练习发声:咪——啊——咪——啊——咪啊啊……声调渐次升高,并且讲解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在下半节课时,高老师经常叫我和同班的郭同学、田同学到风琴旁唱所学的歌曲,我看到他的双手在风琴上滑过一串串悦耳的音符,羡慕不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读书郎》分别是郭同学和田同学的保留曲目,因此参加过大型比赛并且获奖。两年后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在王老师的风琴伴奏下,我演唱了电视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歌词深沉,曲调悠扬,空旷辽远,至今难忘,是那次汇演两个独唱节目之一,另一个是一位学姐的豫剧《花木兰》选段。学姐后来考入南师大音乐系,我则流于平庸。
有一年在鼓浪屿的风琴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我在高达6米的“诺曼比尔”风琴前驻足良久,朝圣般倾听着久久回荡的风琴声,它仿佛天籁之音,应和鼓浪屿昼夜不息的涛声,唤醒沉睡已久的记忆,瞬间我几乎落下泪来。所有无法再续的前缘,像一种纯洁而深切的隐痛,在生命的某一个角落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儿子在年幼时学习声乐,我同他一起听课,方知早在我8岁那年就接受了较为专业的音乐启蒙,并且对于我今后的生活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从《黄河大合唱》、《梁祝》到《命运交响曲》,从《阳关三叠》、《广陵散》到《出埃及记》……排山倒海般的旋律、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唱、与命运不屈的博弈……小河淌水般从心上流过,我为之沉迷且被深深治愈。正如坂本龙一所言:“人类与文化共存,音乐和诗从未中断过,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郭同学声域宽广,音色圆润,每次听她唱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高高”两字在最高音,先天的优势加上正确的发声,她总能恰如其分地唱上去,胸腔共鸣,余音缭绕。郭同学后来跟随父母的流动单位迁至仪征,从此再无相见。
田同学和我保持数年如一日的友谊。那年毕业季,她即将奔赴贾汪的一所学校工作,临行前去和我告别。当年因交通、通讯都不方便,我在工作以后忙得天昏地暗,疏于写信,一度断联,她不知晓我的单位已经搬迁。那天她在别处借到一辆自行车,从位于石桥的学校出发,先是到了杨山营房,经人指点又赶到马场湖的厂区,整整一个下午才找到我。六月里的天气 ,烈日炎炎,算下来已经走了几十里的路,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滚动,在夕阳里闪闪发亮。数年前她调动到师大云龙校区工作,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并且开始30年来最为密切的接触。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和平路的城市书房端坐,窗外黄栌流荡,树影婆娑,望着咫尺之外的师大校园,此时田同学正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我想起多年前的那一幕,倍感温馨。
忽忆故人今总老,故人早已散失于茫茫世间,不知高老师和郭同学是否还记得一起唱歌的时光?“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声宛若秋风落谷,穿越岁月而来。
作者简介:武亚中,徐州作协会员。
编辑:王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