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意思 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

时间:2023-04-28 11:2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1238 评论:0

好的学习方式是:

首先得知道学什么?

然后是怎么学。

接着才是记。

重点是要用!并且经常用!

文言文学习亦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些必须死记硬背。

接下来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下相关知识点,相信对您一定会有帮助。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5.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先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再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义)对比,昔与今比较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作选择的例子。

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34;何以为生&34;的主动权,还标榜着&34;生以为何&34;的价值观。

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