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鸭脖广告 绝味鸭脖创意广告语

时间:2023-04-28 08:3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2336 评论:0

好家伙!非蠢即坏!

3月8号妇女节刚过,一则“汉堡王推文涉嫌歧视女性”的消息迅速登上了热搜。

原来,在妇女节当天,汉堡王英国官方推特却发了这样一条推文:

女性应该待在厨房(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

拜托,2021年了。还来这?????

从厨房走出、获得工作身份的自由权,是百年来女性不断争取才实现的事情。

如今你说回归家庭就回归家庭???

虽然汉堡王很快删除了这条推文,并冠冕堂皇解释了一番“鼓励女性参与到餐饮业中”云云。

但这些话术糊弄不了现在的网友们了。

比如喜剧女演员切尔西·帕瑞迪就直接回怼道:“汉堡王就该扔进垃圾桶。”

文案不尊重女性这个事吧,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汉堡王真·前科累累。

2018年世界杯期间(在俄罗斯举办),它就曾打出过广告:“女人如果能和俄罗斯球星传承最好的足球基因,就奖励你吃免费汉堡。”

也是直到被网友口水淹没,才不得已撤广告并道歉。

而在更早之前,全世界女性意识并不像现在张扬之际,汉堡王还做过更露骨的:

直接将裸身的美女和多层汉堡并排放在一起。

啥意思不能更明显了吧?这就是赤裸裸的物化。

01

自从广告业诞生,甚至直到现在,它都是“男性视觉”的。

于是,各种“厌女症”广告也就层出不穷。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个2017年曾引发争议的电影贴片广告。

画面起始于一对新人的婚礼,新郎新娘正享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突然男方的妈妈冲了上来,对新娘像检查牲口一般地做了一个五官大查验——

掐脸、捏鼻、张嘴,检查双耳。

查验完成,这才比了个OK的手势。示意这媳妇满意,婚礼继续。

这是一个奥迪二手车广告。

其传递的信息也很明显:挑二手车,就像挑媳妇一样,都是被使用过的,要足够细致谨慎。

这片的价值观里,女人就是二手车,是被挑选的即时消费品。

是真的恶臭。

关键是,这类广告实在是太多了。

宝马二手车也曾有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广告。

海报背景是一个裸身女人以性感姿势正对观众,海报上文案赫然写着:

“你知道你不是第一个,但你真的在乎?”

2017年双十一,天猫上绝味鸭脖的广告——

一个被铁链捆绑双腿的SM女性形象,旁边文案是:“鲜嫩多汁,想要吗?”

...

再看看美团外卖三周年时的广告——

跟汉堡王那个“美女=汉堡,等你来食用”的广告也是异曲同工。

恒大冰泉的广告,用性暗示和黄色笑话一语双关。

曾经郑州万科的广告——

隐晦暗示买房“附送”学生妹。

恶心呕了.......可惜呕的太早。

你能想象吗?到2021年,还是有这么赤裸裸的恶臭广告出现在公众面前。

前有男子杀妻藏尸案、男子将主播女友杀害碎尸案等恶性案件引发舆论关注。

后有乐凡炒菜机文案抖机灵玩梗“将五花肉切成女朋友的样子”

当被网友愤怒询问客服时,人家淡淡回应:

“亲,文案表达五花肉像女朋友一样白白嫩嫩,我们切的是五花肉不是女朋友呢。”

这回应给爷整笑了。

你见过用女朋友来夸五花肉的吗???这是什么阴间玩意儿???

杨笠在《脱口秀大会》说过这么句话:

“哪怕一个人厌女,他坐上工位写文案,不还得要写女孩们要加油哦。”

露骨的厌女文案只是行业冰山一角,但只这一角,也看得出当下时代的厌女病症

这种病,即使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广告业还是进步寥寥。

02

从上世纪50年代,西方进入消费社会。

广告商便开始了用女性资源来刺激消费欲望的策略。

即使六、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展开,正是黑人、同性恋者、女性等弱势群体平权运动的高潮。

也不能阻止厌女广告的层出不穷。

1967年,裤装品牌“扫帚柄”。

画面是5个穿着本品牌裤装的男人围着一个只身着内衣的女生大玩转圈游戏。文案是:

“这个游戏叫做扫帚柄”。

70年代Leggs裤装广告,下面长长的广告词写道:

“虽然她是一位老虎女士,但我们的英雄并不需要开枪打她。看了一眼Leggs先生的裤子,她准备好让他踏遍她......”

1972年,皮鞋商广告,一个裸身女人恋物式的崇拜皮鞋的形象。

正是对“女人=购物狂、恋物者”刻板印象的强化。

1975年,沐浴露广告,“天真无邪比你想象的更性感”,更暗示了恋童倾向

无论男女,都生活在被广告视觉文化所包围的世界中。而这种视觉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改变着人的价值观与性别观。

然而,这些广告,却无时无刻不在物化女性。

女性的裸体(或是性暗示擦边球)成为和名车、奢侈品、男性用品、食品等放置在一起的可消费品。

这也意味着,它们可以在观众的潜意识里不断暗示——

这些都是用钱可买到的东西,是标志着男人成功就可享用的“物品”。

你随手打开日常用的视频网站,它的文案“赢得美人”不就是这一套逻辑吗?

包括前段时间翻车的网红奶茶——茶颜悦色的文案“捡篓子”

并不鲜见。

淘票票和支付宝早也有过“占便宜”之用法。

女人只是工具人,是许给男人们的“便宜”。

在这种逻辑下,女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体,她只要负责满足男人的期待与欲望。

于是,白、瘦、美,成为被唯一推崇的女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身体被丑化、被敌视。

大润发超市尺码表,将大码身材标为“烂”、“稀烂”和“稀巴烂”。甚至还规定了仅限18-35岁女生购买,恶臭无语子

阿看想起《听见她说》这部女性独白剧中的一集。

杨幂饰演的“完美女孩”自白说:“我是完美的,从各个方面都是,皮肤、体重、三围。”

但是,所谓的各个方面,也只不过是“皮肤、体重、三围”的评价标准罢了。

剧中,她就像所有女孩的命运,出生开始就要被各种框架标准评议。

拥有更多更强的能力,但被设置只需要做家务。

她被男权社会“规训”成为机器人,不需要有感情,只需要付出身体和劳动。

在养老院工作多年,又被作为特殊产品交予特殊性癖者凌虐。一次次被维修,伤害一次次被“抹平”。

但就像维修她的工程师所问:“如果伤口总能被修复,便意味着伤害不存在吗?”

而一旦失去身体价值,她就立马从“完美女孩”被定义成为“垃圾”。

一个女人的全部价值,几乎都被框定在了“皮肤、体重、三围”里。

这就是物化带来的沉重而病态的现实。

03

要感谢2017年开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METOO运动。

现在直接把女性商品化的文案是会被网民骂到爹都不认的。

但是厌女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

反而很多品牌的创意营销,开始暗戳戳的夹带起别的“私货”。

比如汉堡王这个“女性应该待在厨房”。这没物化你吧?但让你滚回厨房。背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

前段时间李诞代言Ubras内衣的翻车文案同理。

女性内衣,找男人代言,还打出“躺赢职场”的slogan。

这没让女人滚回厨房吧,但暗示女人在职场取得的成就都是靠脱、靠潜规则躺赢的。

另一种恶臭。

关键这还是个服务女性的牌子,翻车主人公是个文案出身的,说不是悄悄内涵我都不信。

反正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当代“厌女图”呗。

还有全棉时代的那个短视频反转广告。

一个美少女在回家路上,突然发现身后被男人跟踪了。

那怎么办?用它们全棉时代的卸妆棉卸个妆。只见瞬间美女变大汉,把坏人也呕跑掉了。

这真的就是既蠢又坏。

这背后的逻辑价值观就是在说:被性骚扰、被强奸的,都是因为女人长得美。

而想要不被跟踪骚扰,只要卸了妆,变身丑女,就没人看得上你了。

受害者有罪论、外貌羞辱、丑化女性。短短几秒钟,全棉时代在作死之路上也算是另一种登峰造极。

360借条的那支短视频广告就更上一层楼。

它说一个年轻貌美的空姐,让一个农民工开通15万额度的借条。借条开通,空姐就跟着农民工回家了。

这背后无非在说:男人矮矬丑没关系,只要有钱,也能娶到年轻貌美的老婆。

这不仅是丑化农村人,更是明晃晃的调侃女性拜金和贱卖自己。

在这些广告里,女性的一切都可以拿来被调侃、讽刺和丑化:体重、外貌、妆容、婚恋、职场成就......

这些赤裸裸的丑化段子广告能通过,能被公开释出。全过程参与人员没有人觉得不妥。

但杨笠哪怕只是一句“这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却能惹来无数男人跳脚。

这就是当下性别观念现状了吧。

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

希望所有的品牌商都能记得这一点。累了,再不想在你们事后的道歉信里听你们假惺惺“我们向来尊重女性”了。

如果真的尊重女性,请一开始就不要在文案里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