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广播电台 深圳好听的广播电台
十一、勒紧裤带也要兴建“八大文化设施”
特区成立之前,深圳还是个边陲小镇的底子,经济薄弱,文化贫乏。有人曾用“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来形容当时的荒凉。深圳本地老文化人、原深圳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在他的《深圳早期文化建设》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是没有舆论阵地。除了一个有线广播站以外,没有任何传媒工具;就是那个唯一的广播站,年初遭遇一场台风就杆倒线断、喇叭不响了。二是文化队伍几乎不成军。主要受逃港风影响,不少人跑的跑,转行的转行。当时队伍中确实存在如何稳住阵脚、树立办特区的信心的问题。再是文化设施处于瘫痪状态。文化站原有158个,基本垮了。原有的文艺宣传队解散了,图书馆卖掉了。深圳只有一家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电影院,一间不足200平方米的新华书店。60年代建的深圳戏院也很少有演出活动。当时老百姓玩耍散心的地方少得可怜。
上面提到的深圳戏院还是60年代末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为了让香港同胞回深圳后能够看到家乡传统的戏曲地而专门从省里拨款筹建的。
戏院旁边还有一个工人文化宫,也是当年深圳镇居民唯一的娱乐活动场所。可当时市总工会的领导为了搞经济收入,在周边搭建了一些小店出租,周围设施则破乱不堪。工人文化宫,名曰“文化”宫,却十分不文明,在文化宫的一角,用铁链系着一只猴子,用来吸引游客玩耍。一些小孩拿一些烟花、鞭炮去烧猴子,吓得猴子尖叫声不断,十分刺耳。
显然,在特区办文化就像在特区搞经济建设一样,只能从零起步。
1981年3月中旬,深圳市委宣传部用了十天时间,以市委名义起草了给省委宣传部并省委的报告,提出了《关于加强深圳特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规划》草案。规划的中心内容:着眼当前急需兴办的文化事业,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电影、出版社、图书、刊物、文学艺术、文物、体育、科学卫生等,以及活跃市民文化生活的文化设施,包括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剧院、科技馆、青少年宫、旅游度假村、影院、公园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这些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把它纳入市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期分批去实施。报告还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请示中宣部、省委帮助解决的问题。报告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最后由时任市委书记黄施民定稿签发。报告送省委宣传部,由他们审核并综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特区文化建设的意见,正式报省委并中宣部。
这个文化发展规划最终被确定为《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特区办文化的指导性纲要。
如何将宏大的蓝图变成美丽的现实,这个重大的担子就落在新任市委书记梁湘一班人的肩上。
1982年底,在梁湘主导下,市委对全市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进行了层层过滤和认真的核定,明确提出了在众多的文化设施项目中,抓住重点,实行分期分批完成;首先确定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电视台、体育馆、大剧院、科技馆和新闻文化中心,列为建设的重点,立即投入施工。这就是著名的深圳八大文化设施。
一次,梁湘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说:“我们就是勒紧裤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设搞上去,并确保这些设施50年不落后,留给后人一批艺术精品。”
为确保八大文化设施按时按质完成,1983年4月,市里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周鼎为组长,罗昌仁、林江两位分管基建和宣传文化工作的常委为副组长的“建设重点文化设施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这样,深圳的文化建设,从早期初步规划到后来正式投入施工,先后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使一座座风格迥异、极富人文内涵和现代气息的特色建筑平地而起。这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在以后的深圳再未发生过。
正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个奇迹的产生得益于梁湘一班人的胆略和远见。从1981年到1983年,这三年市里用于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占地方财政基建投资的33%。八大文化设施总投资额达7个亿。当时有人对市政府花这么多钱建设八大文化设施提出异议,说文化投资这么大,又不赚钱,这样做不划算。梁湘则说:“文化投资创造的财富,是精神财富,比赚多少美元都重要。”
说起来当时还有一个小故事。竖立“孺子牛”铸铜雕塑要花一笔钱,有人说,花六万块钱去造只铜牛,值得吗?买几十头活牛也要不了这么多钱。还有人问:“为什么造牛不造马?”听了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议论,梁湘一脸严肃地说:“这座雕塑所表达和宣扬的是特区建设者们的开拓和献身精神,是无价之宝,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得到的啊!”后来梁湘多次在会议上批评这种鼠目寸光的观点。
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李伟彦曾回忆说:1981年,当时考虑到建电视台要大投资,市委宣传部做了预算,大约需1000万元,于是向广电部和省广电厅写了报告,提出希望三三制,广电部、省和深圳各出三分之一,但答复是经费自筹。梁湘听了表示:“从地方财政拿钱、节衣缩食、掏尽腰包也要把自己的电视台办起来。”其实,后来市里何止拿出1000万元,而当时市里的财政状况十分吃紧。
市委市政府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开垦出一片文化绿洲的。
而今,很多人都知道梁湘一班人当年“勒紧裤带建设八大文化设施”。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梁湘固然重视文化的载体——看得见的硬件的建设,他又何尝不重视无形的、摸不着的“软件”建设?
梁湘主政期间, 除了八大文化设施,先后办起了《深圳特区报》、《特区文学》、《特区党的生活》、《深圳工人报》、《深圳青年报》、《深圳特区科技》等8家报刊和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海天出版社;创办了深圳大学、深圳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深圳艺术学校以及各类中专和一批中小学校,以及庞大的业余教育网。凡是在深圳生活的人都清楚,深圳的中小学都是年年加建都不够,这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梁湘任内,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此外,还组建了深圳交响乐团、罗湖艺术团、深圳合唱团等艺术团体,而深圳粤剧团、深圳摄影学会、博雅艺术公司这些较早成立的艺术团体和企业在梁湘的关心下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梁湘对文学艺术的重视更是可圈可点。为了推进文艺工作,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方方面面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比如成立创作室、设立&34;大鹏文艺基金会&34;、筹建“文学艺术中心”、创建“艺术家之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