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是哪三江 青海三江源是指哪三江

时间:2023-04-28 03:3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528 评论:0

高山耸立,冰川起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大美青海无以言表。河网密布,湖泊如珠;雪山连绵,冰峰晶莹;神圣三江源无与伦比。三江源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东南亚第一巨川、亚洲第六长河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的生态作用极为重要,它具有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对江河源头乃至整个领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8月23日,习近平在青海省视察时指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三江源有多重要?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考察。

一、国家生态屏障

天朗气清,山高地阔。生态“处女地”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里离太阳最近,湛蓝的天空雄鹰在自由翱翔,碧绿的湖上大天鹅在欢舞鸣唱,太阳湖畔藏羚羊在尽情地嬉戏,昆仑山坡野牦牛在酣睡,这里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三江源地区为整个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战略地位。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此,长江、黄河、澜沧江不仅抚育着中华大地,还直接关系着东南亚的安危。习近平指出:“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曾经极为脆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挖,源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湖泊面积缩小,野生动物大面积消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2004年初,黄河源头鄂陵湖史上第一次出现出水口断流,长达5个月。三江源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但制约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三江流域的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0年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2005年,国务院审议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期工程于2005年-2013年实施,总投资75亿元。工程实施后,三江源绝大部分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一类和二类,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草地载畜超载量由129%降低到46%,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9.18%。总体上,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尚未达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尚需时日。为了巩固一期生态工程成效和深入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国务院于2013年12月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将治理范围从15.2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

为保护空气清新、绿草如茵的三江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在这片净土上,建立国家公园加以特殊保护。国家公园,是指由政府划定和管理,旨在保护具有国家乃至国际意义的自然人文资源及景观的地理空间。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于1872年在美国成立,如今全球已有数千座国家公园,分布在上百个国家。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构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即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图为:2016年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盐湖码头听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情况介绍。

二、中华水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三江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年均出水量近600亿立方米,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更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在三江源,水资源无疑是自然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只有确保水资源的源远流长,才能促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习近平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天高云淡,水色梦幻;鱼嬉波涛,鸟翔云端。这里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6543个,湖水总面积达2354.25平方公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长江源头湿地和黄河上游隆宝滩等湿地。在三江源广袤土地上,密布着长江干流、北源楚玛尔河、一级支流莫曲、那棱格勒河,黄河干流,澜沧江源流扎曲等众多河流,扎陵湖、鄂陵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可谓水系发育、河湖众多,是名符其实的水域世界。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的雪线、冰川逐年萎缩,高原湖泊和湿地补给受到影响,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部分地区河流、河道径流逐年减少,众多湖泊干枯,雪线上升,湿地萎缩,源头产水量减少。长远来看,水源缩减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黄河源头附近良田沙漠化。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出现特大干旱,三江源头核心区域草场退化加速。2005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后,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资源总量增加,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工程实施前(1998年至2004年)全区林草与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384.88亿立方米/年,工程实施后(2005年至2012年)为408.95亿立方米/年,增加了24.07亿立方米/年,增幅为6.25%。《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进一步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夯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保护好中华水塔,要做好三江源的生态、河流、人民生活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水源的状况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都息息相关。三江源地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区域,其在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区位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不仅涉及生态环境问题,还涉及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指导,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禁牧封育,以草定畜,实行生态移民,推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立足于“绿色、低碳、环保”,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型非农产业,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在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次在青海视察时,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公园的加快建设,未来的三江源必将是一个碧水蓝天、生态优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将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