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就业方向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4-27 11: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8264 评论: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郑若彤

小乔来到深圳已经6个月了。2021年从甘肃某一本院校毕业后,小乔曾在家乡甘肃一家购物中心的企划部门工作,去年10月,小乔南下两千多公里到深圳某国企任新媒体编辑一职。“那份工作虽然安逸,却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选择深圳。”小乔坦言。

像小乔一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近日,全国各高校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陆续出炉。记者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高校毕业生都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就业的重要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备受瞩目,究竟魅力何在?

大湾区成为毕业生就业“风水宝地”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23年广东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高职扩招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比2022年增加25.5万人,增幅达35.6%,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2023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人,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历史新高。

在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中,非广东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23万人。

记者调查研究发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全日制毕业生流向城市榜单中,深圳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位居第二名,仅次于高校所在地上海;广东省成为2022届毕业生流向省份第三名。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就业人数为630人,同比减少15人,减幅2.33%;2022届毕业生中共有308人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92%,同比增加122%。

上海纽约大学2022届中国毕业生国内就业地域第一名为上海,北京、杭州、成都、香港并列第二。清华大学2022年赴粤硕士生、博士生增加,相比去年,更多高学历人才选择广东。

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分量越来越重。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赴粤就业者占比7.72%,广东成为毕业生流向第三大省份;南京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榜单中,广东省位列第四,占比7.51%,在江苏、上海、浙江之后;吉林大学2022届有11.16%的毕业生来粤就业,广东省成为仅次于吉林省的第二名;

湘潭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21.8%选择来粤就业,广东成为第二大省;东北大学毕业生流向榜中,广东超过上海位列第三;广西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选择来大湾区的毕业生占比高达13.92%……

广东高校学子对粤港澳大湾区更有信心。华南理工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集中于广州市和深圳市,合计占比达58.74%;其中,省内生源毕业生中,94.94%选择留在广东工作;省外生源毕业生中,61.18%留在广东就业。华南农业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人数为3973人,占就业人数的76.71%。

在部分外省高校,广东甚至成为就业首选。中国民航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赴粤毕业生占比19.23%,广东甚至超过北京、上海、天津成为毕业生就业排名首选。

该校2022届毕业生、空管学院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小郑在深圳某国企工作。“身边的同事里,非广东人真不少。他们都希望在前景更好的广东先闯一闯。广东的企业更多,机会也更多!”

不仅是传统的文科、理工科,粤港澳大湾区也吸引着包括艺术类毕业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央音乐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榜单中,深圳赫然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赵晓斌教授表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少学校都在强调通识教育,而艺术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普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等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文化艺术市场的逐步繁荣也吸引了大量艺术人才投身于此。“这是一个相当广阔且具有前景的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的人才,不仅有本科生,还有许多顶尖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

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中,来粤就业的本科生占比18.3%、硕士生占比15%、博士生占比7.7%;2022年,清华大学来粤就业的本科生占全部毕业生的12.4%;硕士生占比17.3%;博士占比8.9%。来到广东的硕士生、博士生相比2021年有所增加,更多高学历人才选择广东。

对此,赵晓斌认为,这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和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一个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会让人才感受到社会公平、市场公平所带来的机会公平,从而认为自己在粤港澳大湾区会有用武之地。”

“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具有如此吸引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最有生机的地方,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最开放的地方。”赵晓斌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汇聚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市场化程度高,社会公平程度高,政府服务意识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国吸引人才的洼地。

以“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在国内国际顶尖人才的加持下,同样也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吸引着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招揽人才。

“高校引进顶尖名师,培育优质人才,企业投入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再反哺高校继续引进顶尖名师。”赵晓斌指出,目前高校、人才、企业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循环,每一个环节不仅吸纳粤港澳大湾区培育的人才,也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深圳的6个月,小乔渐渐感到压力。“优胜劣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资历更深的同事们总能精准获取客户的需求,并交出满意的成品,但自己的成品却总被“打回重造”,甚至几番修改后还不如最初版本……作为新人,她感到有些崩溃。

“但我深知,当时选择来广东,就是因为知道这里机会多。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很多理念都很先进。我希望自己能在压力中学到东西。”小乔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小乔看到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她比以前学到了更多技能,例如在推文里应用svg特效、制作动图海报等。更重要的收获,是这座日新月异的大都市带给她内心上的触动。

“我虚心向身边优秀同事学习以提升自己,这就是机遇。”在观察学习中,小乔渐渐领悟到在宣传工作中如何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探索出更新颖的宣传方式。在未来,她期待自己能够不断提升能力,有更多大展拳脚的空间。

赵晓斌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会让每一个到这里的人才感受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湾区,不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愿意用丰厚的资源和薪酬待遇吸引顶尖人才前来,现在顶尖人才在大湾区高校、企业中可以说是非常抢手,不论是已经成名的科学家,还是优质的博士、博士后人才,都是用人单位竞逐的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师范)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王同学在深圳某小学担任实习教师,他身边的同事不乏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南洋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他对未来薪资较满意:“深圳的优势是发展快、薪资高。我转正后月薪在一万元左右。”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也是吸引全国人才汇聚于此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地方都在兴建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还有正在发力的深圳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等,这些大学都是国际化、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自身高级人才的造血功能提升,也同样会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人才的不断涌入。”赵晓斌说。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安娜表示,“未来我计划到香港深造,身边的亲友都支持我留在粤港澳大湾区,我相信我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未来,大湾区还可以这样做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乐土,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2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推行7周后申请人数破万,申请者一半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项计划面向包括全球百强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内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均可申请。

深圳则是对2021年9月1日起新引进入户并在深圳全职工作的35岁以下博士给予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港澳台和外籍博士首次在深就业的可同等享受补贴,补贴标准10万元/人;广州则是向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开放了入户门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从2021年起到2025年,5年计划引进市级及以上人才5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10000名……

各种各样的优惠正在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着众多求职者的同时,求职者们对粤港澳大湾区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来自山东某高校的王同学今年毕业,期待到广州或清远就业。“广东能够给予应届毕业生的机会更多,同时竞争压力会比较大。我期待未来的工作能有基本的‘五险一金’,能提供住宿餐厅和各项福利。”

与尚未踏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不同,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在广州某教育机构担任教师的小刘则有别样的期待。“我希望单位可以提供妇女节福利、团建旅游和心理咨询等福利,希望这座城市给我更多归属感和温暖,不枉我背井离乡来这里追梦。”

2022年12月16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召开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3年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任务:千方百计拓展岗位、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完善就业统计反馈机制、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讲,现在我们给予顶尖人才的机会是很多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赵晓斌表示,“真正能够给顶尖人才机会的,是我们的实体经济。”赵晓斌坦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机会很多,各种各类创新创业的企业也很多,但是它的持续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究竟如何,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这对于进一步吸引顶尖人才提出了挑战。”

赵晓斌指出,“我们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和政府,一定要努力做好做实实体经济,厚积方能薄发。因为相比于世界传统的著名湾区,我们还是非常年轻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晚报·羊城派资料图

责编 | 吴瑕 李可欣

校对 | 谢志忠

编辑:吴瑕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