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翻译原文
读《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公元前266年,赵威后辅其幼子临朝听政。
公元前264年,赵威后去世。
赵威后执掌朝政的时间居然这么短,但她敢爱敢恨的个人形象,倒是很鲜明讨人喜欢。
坚持以民为本怒怼齐国使者: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又因不舍幼子而被臣下教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个女人其实活得挺痛快。
本篇讲的是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之前有网友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几个女思想家,都是男思想家多?根据后来的讨论,我大致可以感觉到这个网友是想表达“女性在思维上根本弱于男性”的观点。
确实,生理、智商、情商、颜值上的胜负,早在怀胎十月时,在家族基因里,就已经被确定了,后天的努力其实有些杯水车薪。感觉有些悲伤,但还是得努力,不努力也没别的事做了。
在“思维”方面女性有没有像身体力量一样天生就弱于男性,我不知道,但他提出的这个现象确实没办法证明他的观点。
因为除了“天生”的可能性,还有非常显著的不可能忽略的社会资源偏颇因素。就算是现代社会,在某些家庭里女童读书的机会都还会被父母理所当然地剥夺,更不用说古代社会了吧,古代女人根本就没几个有读书机会的啊,就算家族实力雄厚,其中的女性成员也大概率上被“不鼓励”读书。男思想家也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有所成就,那整个古代社会都没有机会给到女人,女思想家就能凭空爆出来吗?
这么明显的原因,怎么可能忽略呢?但当时我没能说服他。明明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也觉得这是社会普遍认知的道理,却还是没能说服他。
最近跟人论得多了,我也认了,只有在三观基本线一致时,才可能存在“意见不同但可说服”的可能性,如果基本线的标准都不一样,那是再怎么理智讨论都没用的。
同一道题“1+1+1+1”,我的答案是6,他的答案是1,相互认为对方是错的,而且无法相互说服,为啥?讨论到最后,发现原来我的基本认知是“1+1=3”,他的基本认知是“1+1=1”,而个人基本认知,三观的基本线,无法改变。你我笃定相信的,只与自己有关。
果然,怪不得说,提出问题不是要听你的意见,是要听你说出我个人认同的意见。
吵不过吵不赢就算了,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嘛。说回赵威后,一个比较有思想的古代女性。
那年,齐国使者去访问赵国,拜见赵威后呈上国书。赵威后还没打开书信,就连问候了三句: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也?
王亦无恙耶?
齐国今年收成挺好的吧?
齐国民众生活挺好的吧?
齐国国君挺好的吧?
单看这三个问题,要我就感觉没啥,客客气气挺好的,但看事物就得辩证着来,多角度多维度多立场去对比,感觉会有不同的意思。赵威后这一顿问候,齐国使者就不高兴了,你怎么是这么个问候顺序呢?
首先关心的是农田里的收成,然后是普通民众,最后才想起问候我们齐王,这样不大礼貌吧?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这种道德致胜的,简直送分题,但在阶级严明的封建社会嘛,赵威后这种观念还是少数。好在她有权有势,哈哈,话语权比较重,赵威后开始教训齐国使者: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如果没有收成,又怎么会有民生?
如果没有民生,又怎么会有国君?
所以我当然是先问收成、民众,最后问国君啊。
否则不就舍本逐末了吗?
可人家三观基本线里的“本”和“末”根本就和你不同,你说“舍本逐末”,他听到的,理解的,衍生的,根本不是你表达的东西。没得谈。
有权有势就是好,话语权还在赵威后这,她继续追问,问候了齐国内四个人的近况。
那个钟离子还好吗?齐王怎么还没奖赏他?
那个叶阳子还好吗?齐王怎么还没奖赏他?
那个婴儿子还好吗?齐王怎么还没奖赏她?
那个陈仲子还活着呢?齐王怎么还没赐死他?
哈哈,真是有够刚。
钟离子是慈善人士,他的慈善宗旨是: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有粮食的人,给吃的;没粮食的人,也给吃的;
有衣服的人,给衣服;没衣服的人,也给衣服。
哎,有点意思,不是那种简单的谁肚子饿我就给个面包的善意,不是那种,这有些哲学的味道,不知道我对钟离子的慈善宗旨理解得对不对,做好事不是一味地重点照顾弱势群体,大局观是讲究一种平衡、和谐。
也可能是我想多了,也许人家就是钱多了点,有爱而博之。
叶阳子是个社区志愿者,非常关心照顾独居老人、单亲家庭、贫困人员。
北宫婴儿子,当时的孝顺道德代表,终生不嫁,奉养双亲。
这些都是当年“感动齐国十大人物”的获奖人,而最后那个被问候死了没的陈仲子,也不是说他就是个坏人,他到底应该如何定性,存在争议。
争议在于,无所事事、无益无用的他,到底是大恶还是大善?
赵威后是这样评价陈仲子的:
上 不臣于王,
下 不治其家,
中 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
在《孟子·卷六下·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也有讨论过这个人,他的事迹有:
1、陈仲子生于齐国世卿大夫之家,哥哥享朝廷俸禄,他认为这是不洁不义的收入,不肯吃家里的食物,不肯住家里的房子,就带着妻子离家出走,住到了於陵那边的房子去了。
2、有一次陈仲子回家探望,正好有人给哥哥送来一只肥美的大鹅,他出言讥讽。第二天母亲杀了大鹅做菜,哥哥回家看到冷笑着告诉他,他吞进肚子里的就是昨天的大鹅,陈仲子立马就抠喉吐出来。
3、陈仲子生活清贫潦倒,曾经三天不进食导致暂时失聪失明,捡到一颗被虫子咬掉大半的李子吃掉后,才慢慢恢复了听力和视力。
是不是觉得他太过偏激?孟子也是这么认为的。爱干净与洁癖强迫症之间,有分寸感的差别。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还要叫外卖不自己煮?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还要煮速冻的不自己包?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还要买饺子皮不自己和面?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和面不自己买谷子磨面粉?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磨面粉不自己种地自己收割?
不会吧,什么人吃饺子用土地不自己宇宙爆炸个地球出来?太懒了吧!
陈仲子不吃母亲做的饭,也还得靠妻子做饭,不住哥哥的房子,也还得住别人盖的房子。如果这房子的建造者不是个好人呢?是不是也不能住了?如果他自己的祖上十八代里有坏人呢?他作为后代是不是也就不干净了?不吃嗟来之食叫做有原则有自尊,但也没必要觉得天下雨地长草都是在侮辱你。
如果只是个人清高自持,不入浊世,大概是无碍的,怕就怕年轻的士人都学了他的清高,把归隐、饿肚子当做廉洁正能量,把入仕途、管政事当成了君子不可为之事。这些有话语权、管事权的好人都自己清高去了,那老百姓就可悲了。
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这种人是自己把自己的路给走死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路越走越宽,惠及他人。
志士之操,耿介特立,
可以激浊,不可常法。
认识了陈仲子,就明白为啥赵威后如此厌恶他非要问候他死了没了。有些人不教你为善,也不教你作恶,他教你清高,教你归隐,教你无为,教你冷漠,教你不上进,教你不做人去升仙,你死不死?
这种人的存在,是善是恶?
赵威后是看不惯的,她说:“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如果用一首歌来表达她的情绪,大概会是这首歌:愿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身体抱恙,愿你的冬天永远没有暖阳。
哈哈,人生还是积极些好,要不来这一辈子感觉有些白瞎了。以上就是本篇中赵威后为人称道的民本思想,有觉悟,不说胡话,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