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儿子 李嘉诚几个孙女

时间:2023-04-26 16:5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8864 评论:0

1.选择最爱的专业

有时候,贫穷与富有,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如果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创造生活,就可以称之为富有那么如果让自己的生活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就也是一种贫穷。

其实,位高权重、腰缠万贯,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富有。如果生活不能过得充实而又真实,那人也只不过是沦为金钱的奴隶。哪怕是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却敢于用青春和生命去奋斗,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

这样的理论并不只适合普通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李泽楷,也身体力行地向世人证明着灵魂的富有胜过物质上的充裕。

1966年出生的李泽楷,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二儿子。李家的祖籍是潮州,而潮州人最为看重的就是儿子。据说,潮州人绝对不会让两个儿子一起乘坐飞机外出,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两个儿子同时丧命。无论这样的说法是否属实,足以见得潮州人的心中对儿子的重视程度。

同样是潮州人后代的李泽楷,虽然也十分被父亲李嘉诚看重,可是李泽楷的童年,却并没有像大多数富商后代那样,享受奢侈而舒适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有着李嘉诚这样一个“超人”父亲,李泽楷和哥哥就注定不会成为不合格的孩子。在父亲的观念中,留给孩子的遗产不仅是大量的财富,更加应该留给他们的,是独自闯荡天下的志气与能力。

没有成为一名纨绔子弟,李泽楷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幼父亲对他们实行的“贫穷教育”。其实,所谓的“贫穷教育”,并不是真的让他过着穷人般的生活,而是经常带他走进真实的社会,看看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过着怎样的不同生活。

小时候,李泽楷和哥哥李泽钜除了常常被父亲带去乘坐公交车之外,也会跟随父亲去见识穷人家的孩子有着怎样努力奋斗的毅力。一次,父亲特意带着他们来到一个书报摊前面,那里有一个小女孩,一边卖报纸,一边捧着课本学习。父亲就是想让两个儿子见识一下小女孩的刻苦,而与李泽楷兄弟差不多年纪的富商子弟们,却依然还在私家车里吹着空调,幸福得不知愁滋味。

不过,小时候的李泽楷,也曾经怀疑过,父亲是否真的像外界盛传的那样富有。因为兄弟两个不仅很少有机会乘坐私家车,就连平时的零花钱都要自己勤工俭学去赚。每个星期日,李泽楷都会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小小的孩子却要背着大大的袋子在球场上跑来跑去,一不留神就弄伤了肩膀,直到长大以后,肩膀上的伤还时不时地隐隐作痛。

看到受伤的儿子,李嘉诚虽然感到无比心疼,可他将这点小小的伤病当作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考验,想到儿子勤奋的样子,他的心中也会无比欣慰。

李泽楷用伤病作为代价换来的零用钱,却没有想要到处乱花。他告诉父亲,想要把自己赚来的钱捐给有困难的孩子们,李嘉诚听了之后喜笑颜开。他知道,儿子终于懂得了勤劳独立和助人即是助己的道理,他开心地告诉妻子,李泽楷长大之后,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李泽楷自幼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勤俭教育,不只是口头上的教导,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还会用自己的勤俭生活对儿子们进行言传身教。也许李泽楷从小就懂得把赚来的钱捐给更加困难的人,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品质,因为在对社会的捐赠方面,李嘉诚从来不吝啬。

而对于自己,他却显得有些“小气”,他不像其他的富商那样穿价值几十万的西装,佩戴动辄百万的手表,他身上的西装还是十几年前的旧衣服,手上的那只日本手表,只值26美元,与他“华人首富”的地位相比,这样的服饰简直有些廉价。

虽然李家旗下的公司业务有很大一部分都与地产有关,可是李家如今居住的,依然是三十年前的旧房子。父亲的勤俭生活时刻触动着李泽楷,而他更将父亲说过的话牢记在心中:“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钱。”

李泽楷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父亲成功的教育。对待两个儿子,李嘉诚一贯秉承着“三分之二教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更小的孩子,就应该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做人的道理。

做人的底限,应该是哪怕不能帮助人,也不能去害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不懂这样的道理。李嘉诚之所以坚持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与他少年时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那一年,十五岁的李嘉诚刚刚经历丧父之痛,年少的他还来不及擦干眼泪,就意识到必须要去为父亲寻找一块坟地,将父亲好好埋葬。卖地的两个客家人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小孩子就稍加同情,反而认为小孩子比较好骗,于是就把一块已经埋有别人尸骨的坟地卖给他。

李嘉诚交了买地的钱后,坚持一定要去看一看坟地。于是,那两个人开始用客家话商量,怎样将坟地里原来的尸骨弄走。他们不知道李嘉诚也听得懂客家话,听到这样一番对话,李嘉诚不仅感到愤怒,更多的是感到震惊。

年幼的他从未想过原来人性竟然有着如此黑暗的一面,为了赚钱,竟然打起了死人的主意。他不愿意为了安葬父亲,就让别人的尸骨无处安放,以父亲生前光明磊落的性格,也一定不愿待在这样的地方。

可是他也知道,这两个奸诈的商人一定不会把到手的钱还给他,可是如果把父亲安葬在这里,他九泉之下的灵魂也一定不会安生。于是,他只能无奈地告诉对方,这块地不要了,他再找别人去买地。

这是一场有关人性的拷问,也是李嘉诚受到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金钱与人性,永远不应该成为两个相互矛盾的事情,走上创业之路的他,每当面临这样的抉择,必然会将人性放在前面。

于是,从那时起,李嘉诚就已经下定决心,无论生意上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去坑害别人。如果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李泽楷小时候,一次香港刮起了台风,家门前的一棵大树被台风刮倒。李泽楷和哥哥已经睡下了,可是家中的两个菲律宾工人还冒着狂风骤雨在门前锯树。李嘉诚马上把两个儿子从床上叫了起来,指着窗外,让他们看工人工作的情形。

李嘉诚对儿子说:“他们从菲律宾来到香港,背井离乡,还要在台风中工作,多辛苦,你们去帮帮他们吧。”李泽楷和哥哥没有丝毫犹豫,马上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走入风雨中,帮菲律宾工人一起干活。

李泽楷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李泽楷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

从很小的时候起,李泽楷就知道,成功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经商过程中,在一切基础条件都齐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能通过占别人的便宜让自己盈利。替他人着想,不占他人便宜,不仅是经商哲学,更是做人的道理,懂得这些,也完全得益于从幼年起父亲对他的教育。

为了让他们从小就对经商的事情不陌生,李嘉诚经常让两个年幼的儿子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听大人们开会。与哥哥的正襟危坐不同,李泽楷坐在会议室的椅子上,有时候也会调皮。每当他有些不老实的时候,父亲就会严厉地对他说“NO",看到父亲脸上严肃的神情,李泽楷才会老实下来。

听父亲和董事们开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新奇好玩的事情。虽然偶尔调皮,不过大多数时间,李泽楷总是瞪大了眼睛仔细听大人们讨论的事情。有时候为了一件事情,大人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李泽楷以为他们是在吵架,被大人们高昂的语调吓得哇哇直哭。

父亲的话语具有最好的安慰作用,李嘉诚告诉儿子:“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大人们不是在吵架,只是在为了工作而争论,不要害怕。"

有时候,父亲也会让兄弟两个参与到公司事务的讨论中。虽然两个小孩子还搞不清做生意是怎么回事,可是这样却可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次董事会上,公司的董事们正在争论公司应该拿多少股份的问题,李嘉诚认为,公司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最公正的,但是拿百分之十一也合情合理,不过,他的意见是只拿百分之九的股份。

对于他的观点,董事们各执己见,一时之间争论不休。兄弟两个按捺不住,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哥哥李泽钜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该拿百分之十一的股份,因为可以多赚钱。”听到哥哥的意见,李泽楷也不甘落后,他的话语中明显带着孩子气,他说:“对,只有傻瓜才拿百分之九的股份呢。”

李泽楷稚气的话语引来大人们的一片笑声,父亲却抓住这个机会教他们经商的道理,他告诉儿子们,做生意并不像数学中的“1+1=2”那么简单,拿百分之十一的股份,反而不能发大财,而只拿百分之九的股份,反而会赚得更多。这就是深奥的经商之道。

事实证明,父亲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公司只占有百分之九的股份,但是却获得了更多的生意,也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李泽楷每天看着父亲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于是就学习着父亲做事的风格,从父亲的身上,他学到了哪些事情是工作中必须要做的,而哪些事情在经商的过程中无关紧要。

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一直坚持让李泽楷兄弟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修身养性、谦虚勤恳、懂得忍耐、不断进取。他曾经教导李泽楷兄弟:“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重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

不过,仅仅懂得这些还不够,父亲同样认为在工商管理方面,西方的科学管理方式更加先进,因此,从十几岁起,李泽楷和哥哥李泽钜就被父亲送到了美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对于年仅13岁的李泽楷来说,出国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会如何独立生活。虽然父亲一直教导他们要懂得勤俭,不过,兄弟二人的日常生活一直有人照顾。即便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少也不用为生活操心。

来到美国,就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不仅意味着从此离开父母的照顾,更意味着从今以后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来安排与料理。做出将儿子送出国的决定,李嘉诚下了极大的“狠心",他知道,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早日独立起来,送给他们再多的金钱,不如教会他们生存的本领。

李泽楷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高中(Menlo Park High School)学习,可是,来到美国的第一天,兄弟两个就几乎被陌生的环境与无边的寂寞打倒。在国内时,无论大小事情,都有父母帮忙做决定,可是如今与父母相隔千山万水。

更大的困难是初来乍到,兄弟二人都不懂英语,语言不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阻碍。从此以后,一切的困难都要靠自己咬牙挺过,他们就像两只稚嫩的小鸟,尽管羽翼未丰,却要学会独自在天空中翱翔。

不过,十几岁的孩子,毕竟还比较脆弱。给妈妈打电话时,李泽楷也会难过得流下眼泪,向妈妈诉一诉苦,听一听妈妈在电话另一端温柔的鼓励。可是,挂断电话之后,他马上又会恢复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他明白,父母可以给他们无限的爱,却不能永远守护在他们的身边。只有亲自经历狂风暴雨,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禁得起任何风吹雨打。

在家时,李泽楷和哥哥从来没有下过厨房,可是在美国,再也没有佣人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除了在学校上课,回到家里之后,兄弟二人还要自己料理一日三餐。两个聪明的孩子寻找到了学习做饭的捷径,他们在电视里找到一个教人做菜的节目,每天就跟着节目中的主持人学习做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个原本不知道做菜先放油还是先放菜的孩子,竟然能熟练地做出几道极有风味的菜肴。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缺钱的问题。对李泽楷来说,勤工俭学并不是陌生的事情。在美国,他和哥哥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可以拥有自己的汽车,一人一辆单车,就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于是,他们在课余时间,骑着这辆单车,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

一些认识他们的朋友,看到他们骑着单车到处打工,感到十分诧异。这些人不理解,这俩兄弟明明有一个富豪父亲,却还要为了生活奔波,这是为了什么?面对朋友的疑问,李泽楷和哥哥只是笑了一笑,简单地回答了乐观而又无畏的四个字“那又怎样?”

1983年,17岁的李泽楷进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在选择专业时,他没有像哥哥一样听从父亲的意见学习土木工程。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电脑工程。

父亲教导的独立,在李泽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学会了怎样独立生活,更学会了怎样独立思考。虽然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商业帝国作为靠山,但他却立志用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另起炉灶,拼-个锦绣江山

1987年,21岁的李泽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然而他在刚刚开启职业生涯之时,就让所有关注他的人惊诧得睁大了双眼。

人们本以为作为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和哥哥李泽钜在毕业之后应该顺理成章地进入家族旗下的公司,然而李嘉诚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公司不需要他们。如果他想要在公司为两个儿子安排一个职位,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就算有二十个儿子,他也完全可以安排过来。然而,他希望两个儿子可以到外面去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江山,只有这样,才有进入家族旗下的公司的资格。

于是,李泽楷兄弟双双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加拿大。一切从零开始的李泽楷进入了加拿大的一间投资银行,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正式成了一名靠薪水度日的打工族。骨气与志气,从那时就已经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用打工赚来的钱,还上了父亲为他在银行账户里存的所有钱,甚至包括利息。

就像古语所说的“是金子早晚会发光”,李泽楷没有一直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经过一番拼搏,他成为多伦多银行最年轻的投资人,与此同时,哥哥李泽钜也已经成功地经营了一间房地产开发公司。

李嘉诚曾经说过:“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用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的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

李泽楷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至少,他在商业中取得的成绩,从来不是靠“李嘉诚”三个字得来的。即使没有一名华人首富父亲,凭借自己的才干和胆识,他也可以独自撑起一份家业。每当李嘉诚想到这些,都忍不住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自豪。

虽然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可是李嘉诚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父亲,他在儿子的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必要的时候,李泽楷也会从父亲的身上体会到深沉的父爱。

1990年1月1日,李泽楷的母亲庄月明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李泽楷这才离开了加拿大,回香港为母奔丧。他和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在他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失去母亲,对于李泽楷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人生悲剧,元旦本应是中国人的节日,却成了母亲的忌日。自从母亲离世,李泽楷在每一年的元旦都会去祭拜母亲,风雨无阻。

这一次李泽楷回到香港,李嘉诚并没有打算再让他离开家,而是希望他能够进入家族旗下的公司里工作。不过,虽然在加拿大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李嘉诚却认为儿子的“实习期”才刚刚开始。进入和记黄埔的李泽楷,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员工,拿到的工资还不足在加拿大时的十分之一。

不过,与父亲相比,李泽楷的工资似乎还更高一些。因为李嘉诚每年从集团中得到的薪水,才只有五千港币。除此之外,李嘉诚再没有从公司获取任何福利,就连他的豪车和私人游艇都是用个人的财产购买的,除了商业上的宴席费用之外,他的午餐费用也需要个人支付。

进入家族生意后,李泽楷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行政总裁马世民是他的老师,为了让他的电脑专业学有所有,马世民将他安排到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从事他最喜欢的与电脑相关的工作。

进入家族公司,李泽楷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谆谆教导:“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些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父亲的经商方式也在时刻影响着李泽楷,每一笔生意,父亲都会友善地与人交易,并且着重考虑对方的利益,不占别人的便宜。父亲也从不轻易地做出承诺,但是只要做出承诺,就一定会遵守,这样才会换来别人的信任。

父亲让李泽楷和哥哥李泽钜进入了家族集团工作,时刻注意将他们培养成继承人。他尽自己的所能为两个儿子提供发展的机会,也会时刻对他们进行观察,一旦发现他们无法胜任,当自己退休的那一天,他就会把生意交给更适合的人去打理。

李泽楷似乎与父亲想到了一处,他不愿将自己局限于家族企业的有限天地当中,他始终在默默地努力,也在默默地计划一场离开。

1991年,李泽楷终于找到了离开家族企业的最佳时机。这一年,香港政府开始发放卫星牌照,李泽楷看准了这个商机,向父亲借了5亿港币,成功成为首个香港卫视的拥有者。他与传媒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获得了世人的瞩目,然而,拥有香港卫视,仅仅是个开始。

1991年5月,李泽楷的香港卫视成功开播,从开播初期,就呈现了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不到两年的时间,卫视就覆盖了近50个国家和地区,有5300万个家庭都成了香港卫视的客户。这是属于李泽楷自己的卫视王国,与家族旗下的任何企业无关,并且,像国泰航空、百富勤、万国宝通这样著名的商业集团,都成了李泽楷重要的广告客户。

就在人们以为李泽楷会在传媒领域潜心发展的时候,李泽楷又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创举,他打算将蒸蒸日上的香港卫视出售,并且,他已经为香港卫视精挑细选了一名最合适的新主人——传媒大王、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

1993年5月,李泽楷在一名私人顾问的陪同下,与默多克进行了一场谈判。当时的默多克,已经创办了澳大利亚最大的传媒体系之一:默多克新闻公司。公司涉及的业务除了电视,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新西兰还有数十家报纸和杂志。在美国,默多克还创建了福克斯电视网(FOX),这个电视传媒王国可以同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并驾齐驱。除此之外,华纳通讯公司和路透社也有默多克的股份。

在默多克的面前,年轻的李泽楷不过是一名“初生牛犊”。不过,在与默多克谈判时,李泽楷的心情却十分轻松,他认为,谈得成就谈,谈不成还有其他重要的事务。事实证明,默多克小看了这名“初生牛犊”的能力,他在谈判中迫使默多克在两个小时之内,买下香港卫视64%的股份,经过这一场谈判,李泽楷赚取了巨额收益,这也是他经商以来获得的“第一桶金”。

如果说之前“李泽楷”这个名字只被香港民众所熟知,那么经过这一次与默多克的精彩谈判,李泽楷一下子在世界上成了一名公众人物。那些一度以为他靠着父亲李嘉诚才能活下去的人们,瞬间对这个“富二代”刮目相看。

凭借着从默多克手中赚取的资金,李泽楷马上创办了盈科集团,并且在第二年的5月,在新加坡借壳上市,并将公司的名称正式更改为“盈科亚洲拓展”。此时的李泽楷,已经有着经济论坛成员的身份,并且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名新一代领袖之一。

虽然李泽楷将香港卫视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默多克,可这并不代表他打算从此从传媒界退出。李泽楷又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了香港著名的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身上,为了购买TVB,他曾经专程去拜访邵逸夫,不过,邵逸夫觉得李泽楷还太年轻,并没有同意把TVB出售给他。

虽然遭到拒绝,但是李泽楷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为了打动邵逸夫,他每年都会在过年的时候为邵逸夫夫妇送去名贵的礼物,还专门找来香港著名传媒人俞铮做说客,可惜依然没有达成所愿。李泽楷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八年,可不知为何,邵逸夫就是不同意把TVB出售给他。

无奈之下,李泽楷只好改变方式。既然自己出面无法谈成这笔生意,他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其他财团身上。他找到香港“壳王”陈国强,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收购到TVB的股份。陈国强果然没有辜负李泽楷的希望。他通过TVB副董事总经理陈桢祥的引荐,花费3.5亿港币,成功收购了TVB的股份,并且立刻将购买到的收费电视播放权,卖给了李泽楷旗下的NOW宽频电视。

这是李泽楷在传媒界打赢的一场漂亮的胜仗,不过这并不是他进军传媒界的终止。2000年,李泽楷再次借助一间“空壳公司”的力量,收购香港电信。这一次的收购计划,被外界称为“蛇吞象”,因为凭借李泽楷的实力,收购这样一个拥有14000名员工、几百万客户和40亿美元资金的庞然大物,实在属于“鲸吞”。

这件收购案中,李泽楷的竞争对手还有李光耀次子李显扬管理的新加坡电信集团,他们参与收购案的时间,比李泽楷还要早。对于这次收购,李显扬显然势在必得,就连之前与李泽楷谈判过的传媒大亨默多克,也被他邀请来助阵。

然而,经过几番努力,李泽楷最终成功购买了香港电信,香港的传媒业更是一度将李泽楷看作救世主,“小超人”的名号就是从这时起响彻海内外。

这一次成功收购香港电信,一下子将李泽楷在传媒界的地位推到了巅峰。之后,他将香港电信更名为电讯盈科,这一企业也成为市值超过700亿元的宽带互联网集团。

李泽楷的投资眼光,向来让世人钦佩。早在一年前,在深圳的第一届高交会上,美国IDG和李泽楷执掌的香港盈科数码就共同向腾讯投注了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盈科数码与美国IDG各占20%的股份。

正是有了这一笔投资,腾讯公司才得以继续发展。不过,李泽楷并没有选择将这20%的股权长期持有,2001年6月,他将这部分股份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了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这一次出售腾讯公司的股权,李泽楷获得了超过十倍的回报。

出售了腾讯公司的股权之后,李泽楷开始全力建设自己的传媒王国。多年以来,他几次与传媒大亨默多克交手,在这位传媒界的资深前辈面前,李泽楷毫不逊色,甚至几次战胜对手默多克。

2006年3月,李泽楷将投资的目光瞄准了中国内地。于是,在设在开曼群岛的CBC第一轮融资的过程中,李泽楷与默多克同时出现在了那里,最终,电讯盈科通过全资子公司IAL,将5000万美金投入到CBC,与默多克执掌的新闻集团,以及中信资本、网通、WPP等一同成为CBC的有限合伙人。这间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中国内地的电信、传媒以及科技公司。

不久之后,香港传媒界传出了李泽楷即将出售自己手上的电讯盈科股权的消息,他的这一举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将香港的《信报》购入旗下。

对于李泽楷出售的股权,默多克似乎势在必得。由他执掌的新闻集团,想要加入由麦格理集团领衔的竞购集团当中。作为香港最大的固话和宽带运营商,电讯盈科的股权实在值得默多克为之心动。他一度出价73亿美元收购,可是李泽楷似乎不为所动。

作为电讯盈科的第一大股东,李泽楷手中掌握着22.66%的股权,最终,他以91.6亿港币的价格,将这部分股权出售给了香港金融家梁伯韬控制的公司。这一次,传媒大亨默多克在“小辈”李泽楷面前,依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因为与默多克打过多次交道,李泽楷的名字也渐渐被人们与默多克联系在了一起。李泽楷这位名副其实的“小超人”,虽然与传媒大鳄默多克相比,资历尚浅,然而他却有着更大的野心。李泽楷的旗下已经囊括了包括财经报纸、收费电视在内的多个传媒项目,并且,一个被他称作“CAI”的项目,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许久,一旦成功,他将成功搭建起一个跨媒体集团。

人们渐渐发现,李泽楷对收购媒体的选择,大多集中在财经领域。例如香港《信报》、NOW频道,都主要以传播财经资讯为主。这些资讯的主要受众是投资者,可以成为投资者分析数据的工具,以及了解最新投资项目的渠道。

不过,这只是人们对李泽楷的一种误解。他对媒体的关注,不止集中在财经领域,娱乐文化领域也早已成为他的目标。

2002年时,李泽楷就已经对娱乐行业的发展十分看好。那一年,他投资成立了大国文化集团,担任集团行政总裁的,就是香港娱乐圈的金牌人物李进。从那时起,大国集团成为李泽楷向娱乐领域进军的大本营,经过了几年的酝酿,从2006年开始,大国集团在娱乐界采取了一连串的行动。

2006年,大国集团收购了包括滚石唱片在内的多家唱片公司,2007年,又将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签到旗下,2008年,与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了发展云南文化产业合作意向书。

其实,从很久以前,“小超人”李泽楷就彻底摆脱了父亲身上的光环,走出了家族产业的荫庇,投入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阳光之中。他用自己的实力为自己打拼出了一个天下,并且成功为自己建造起了一座传媒帝国。

3.谱写股市神话

成功的道路充满坎坷,即便是被人称为“小超人”的李泽楷,在为事业打拼的过程中也并非时刻都能成功。

他在1994年创办的盈科亚洲拓展,曾经一度在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地投资了房地产、IT、保险等项目,然而,1997年,一度蒸蒸日上的盈科亚洲拓展却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波折。

那一年,盈科亚洲拓展在日本投资的地产项目大幅度贬值,80亿港币的资金就这样被套牢。这是李泽楷经商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失败,好在父亲李嘉诚及时支援了大量资金,才让李泽楷渡过了难关。

这一次的失败让李泽楷总结了大量经验教训,巨大的压力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激发起他的无限斗志。传统的地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让李泽楷提起兴趣,他要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来重新操盘一个全新的地产项目。

这个全新的方式,就是“概念炒作”,他要在地产行业中注入高科技元素,让地产项目的价值得到提升。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属于香港的“硅谷”。

因为曾经在美国留学,李泽楷十分熟悉硅谷的发展历程。用硅谷的概念来包装地产项目,可以让香港更好地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他心目中的“香港硅谷”,也就是后来的“数码港”。提出这个概念,足以见证李泽楷在商场上的远见卓识。

1998年,李泽楷凭借“数码港”计划,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和比尔·盖茨等名人进行宣传造势,从香港政府免费获得了一块64英亩(1英亩=0.4公顷)的土地,并且取得了“数码港”的独家开发权。1999年,“数码港”项目终于得到了香港政府的批准,“小超人”李泽楷即将摆脱失败的阴影,大干一场。一场股市神话,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数码港”计划当中,李泽楷的思路无比清晰。他早就在心中制定好了战略部署提出网络概念——推动股价飙升——收购老牌公司——完成虚拟资产实体化。

他按照这个计划一步步实施,先是提出了一个高科技的概念,并且将公司转型为高科技公司,公司的股票也就成为网络概念股,股价也就随之飙升。

许多公司在完成了这一步之后,就已经满足,发展的脚步也会就此放缓。然而李泽楷早已看出,停滞不前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他必须按照计划,让项目进一步推进。

他决定,利用盈科亚洲拓展的虚拟资产和财富效应,收购一间拥有实质资产和赢利能力的老牌公司,将虚拟资产转变为实体。

被李泽楷看好的实体公司,是一家叫作“得信佳”的企业,这间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知名度却并不高,股价也一直在0.4港币左右。然而当盈科亚洲拓展即将收购得信佳的消息传来,得信佳的股票很快就上涨到0.6港币,50%的上升幅度,已经相当惊人。

1999年5月中旬,李泽楷终于将得信佳收购,并将其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并且将“数码港”的发展权益无条件注入,成功完成了挂牌上市的第一步。就在股票恢复挂牌上市的第一天,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在十五分钟之内,就从0.136港币上涨到3.22港币,上升幅度达到了惊人的23.6倍。

不到七个月的时间,盈科数码动力的市值从最初的3亿港元飙升到了2200多亿港元,在香港的企业市值排名中,一下子就飙升到第六名的位置。仅是李泽楷个人的身家,就已经达到379.6亿港元,在香港富豪榜中名列第四。

一时间,有人惊呼:“老超人干一辈子,不如小超人搞一下子。”经过这一场胜仗,李泽楷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创立了一个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个人形象。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李泽楷成了一个神话故事的缔造者,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还在一路飙升,然而,看到这种股价持续上涨的势头,李泽楷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感觉到了隐隐的不安。

他是盈科数码动力的拥有者,也只有他才清楚这间公司的价值。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盈科数码动力拥有的是一纸拥有无限前景的蓝图,然而,想要将这个蓝图中的构想实现,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途还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波折,是否能够挺过这些波折,还是一个未知数。

互联网在股市上掀起了一阵疯狂的浪潮,然而李泽楷清楚,作为一间借壳上市的公司,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被炒到2000亿港元的市值,也很可能成为一个股市泡沫。一旦人们对互联网的热情降温,这个泡沫也终将随之破灭。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李泽楷必须妥善利用盈科数码动力现有的影响力,让它的根基打得更加坚实,为此,他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思考解决方案。

就在李泽楷日思夜想解决方案的时候,一个好消息猝不及防地找上门来。2000年1月24日,英国大东电报局和新加坡电信同时宣布,将开始洽谈两家公司的合并方案,不过,这个具体的合作协议,却一直没有达成。

英国大东电报局持有香港电讯54%的股权,而香港电讯则在香港占有97%的市场,是香港最主要的电讯商。更重要的是,香港电讯的现金流充足,没有负债,如果能从英国大东电报局手中将香港电讯的股份收购下来,将这部分资金注入盈科数码动力,那么盈科数码动力的根基就会彻底稳固下来。

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也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他和李泽楷经过一番认真的商量,决定将香港电讯从新加坡电信手中夺下来。

不过,李泽楷也清楚,想要收购香港电讯的股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资金问题。经过初步估计,收购香港电讯的股权大概需要35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然而刚刚借壳上市的盈科数码动力只有虚拟的股票市值,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资金,一时之间,李泽楷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

摆在他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说服英国大东电报局放弃与新加坡电信的谈判,并且还要时刻提防着其他企业打香港电讯的主意。

光是一个新加坡电信,李泽楷就已经很难应付。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国产企业,由李光耀的小儿子李显扬执掌,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服务商。对于李泽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

新加坡当地的电信市场本就不大,因此新加坡本土的电讯商必须扩大外国市场。而香港,自然就是一个最佳选择,如果新加坡电信能够成功收购香港电讯,不仅拥有了香港市场,同时进军大陆市场也指日可待。为了这一块巨大的“蛋糕”,新加坡电信一定会竭尽全力,这无疑又在李泽楷的面前树立起一堵巨大的屏障,想要翻越这座屏障,他必定要经过一番惨烈的拼搏。

于是,李泽楷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收购方案,可是新加坡电信又抢先了一步,他们已经将初步的合作方案提供给了英国大东电报局,这让本就不多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这个“坏消息”让李泽楷几乎无法入眠。

如果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准备收购方案,盈科数码动力很可能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那就是收购方案还没有赶出来,香港电讯已经归别人所有。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李泽楷决定向英国大东电报局透露出自己也有收购意向的消息。

这样一来,新加坡电信就不再是唯一一个有意向的收购者,他相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在看到盈科数码动力报出的筹码之前,不会轻易把香港电讯卖给新加坡电信。

果然如同李泽楷料想的那样,当英国大东电报局收到消息之后,与新加坡电信的谈判进程便慢了下来,并且这两家公司关于香港电讯的权益分配问题出现了分歧。

香港的市民对香港电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听说香港电讯即将被新加坡的企业收购的消息,市民和业内人士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的大多数看法对新加坡电信不是十分有利。一时之间,香港电讯的股价开始呈现持续下跌的走势。

2000年2月11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收购香港电讯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李泽楷决定将收购香港电讯的消息公之于众,这等于向还在谈判中的新加坡电信公开宣战。

与此同时,李泽楷开始了与香港电讯管理层之间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李泽楷发表了一番自己的看法,而他的这些看法并非无中生有,听了他的话,香港电讯的管理层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应该继续与新加坡电信之间的谈判。

李泽楷在这次谈判中告诉香港电讯的管理层,新加坡电信与香港电讯一样,都正在面临向新经济转型的问题,如果这两间传统的企业合二为一,想要寻找新的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香港电讯的管理层和员工,很可能会遭到新加坡电信的裁员,为了开源节流和压缩成本,就不得不以牺牲香港电讯的员工为代价。

而如果香港电讯与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局面就会好上许多,甚至可以说,与如今的局面相比,只能更好,没有变坏的可能。因为即使收购了香港电讯,盈科数码动力也不会亲自经营电讯业务,而是由香港电讯原有的团队去继续运行,至少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

从对方的眼神中,李泽楷已经看出他们的决心有些动摇,谈判的天平已经向自己的一方倾斜了一些。于是,他趁热打铁地制定出了两套收购方案,一种方案是用纯股票的方式完成交易,另一种方案则是用股票加现金的方式完成交易。

李泽楷知道,真正对英国大东电报局有吸引力的,一定是第二套方案。因为他们出售香港电讯的目的就是为了套现,用纯股票进行交易,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不过,他懂得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哪个更好的道理。为了衬托第二套方案,他特意认真地准备了第一套方案,这不仅表现出盈科数码动力收购的诚意,也可以扰乱竞争对手——新加坡电信的视听。

只有将完整的第一套方案呈现在竞争对手的面前,他们才会认为盈科数码动力没有足够的现金去收购香港电讯,让对方轻视自己,这也是取胜的关键。而实际上,盈科数码动力很可能有能力拿出这一部分现金。

在当时,人们对互联网行业抱有绝对乐观的态度,然而对传统行业却显得有些悲观。正因如此,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才会持续上涨。不过,李泽楷知道,人们总有一天会从这种盲目乐观的热情中清醒过来,至于人们何时能清醒,也许很快就会。如此一来,互联网行业的上涨势头也会稍纵即逝。

只有看到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持续上涨,英国大东电报局才会同意用股票加现金的方式出售香港电讯,一旦股价开始下跌,收购事宜将会瞬间幻化成泡影。为此,李泽楷加快第一套方案的推行进度,每天几乎要连续工作24个小时,并且还要时刻担心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随时会下跌。

然而,与英国大东电报局的谈判过程,比李泽楷想象的还要艰难。与李泽楷进行谈判的,是英国大东电报局的财务顾问,他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泽楷可以出多少钱。李泽楷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他可以接受多少盈科数码动力的股票。

然而对方的第二句话更让李泽楷感到头痛,他说道:“我们一股盈科数码动力的股票都不会要的。”李泽楷则毫不让步,紧跟着说道:“我绝对不会完全以现金来收购。”如此一来,谈判陷入了僵持的状态,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这样的局面实在让人无奈。

为了继续推动谈判的进展,李泽楷只好将盈科数码动力股价一路上涨的走势搬出来,并且引导对方畅想合作后的美好前景。除此之外,他似乎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有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收购失败,也只能听天由命。

这一轮谈判之后,李泽楷陷入了漫长的等待。等待中的每一天都是难熬的,就这样苦苦等待了两个星期,英国大东电报局终于传来消息,可以接受盈科数码动力的股票。

这个消息等于宣告李泽楷已经渡过了最大的难关,因为一旦对方接受自己的股票,就等于已经成功了百分之八十。距离真正的成功虽然只有一步之遥,李泽楷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必须比从前加倍小心,并加倍努力。

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究竟应该将股票和现金的比例进行怎样的配比,才能拥有更大的胜算。如果想要比新加坡电信出价更高,就必须将收购金额总数的四分之一都用现金来支付,这样一算,现金的总数竟然超过了上千亿港币。

可是,李泽楷的手中并没有如此巨额的现金,他知道,如果向父亲开口,父亲一定会帮助他,可是轻易向父亲求助,这不是他做事的风格。可是,如果向银行贷款,银行也不会轻易把钱贷给没有资产的盈科数码动力。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条香港法令让李泽楷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法令中规定,如果盈科数码动力可以获得香港电讯除英国大东电报局之外的46%的股东赞成,那么就可以将香港电讯全部收购下来,如果得不到他们的赞成,李泽楷苦心经营的收购方案很可能就会全部作废。

可是,一旦这份收购协议生效,李泽楷得到的就是100%的香港电讯的股份,而不是之前的54%。

这条法令等于为李泽楷扫清了向银行贷款的障碍,他与银行进行谈判时,就可以讲明,如果银行肯贷款给自己,那么他就可以收购整个香港电讯,凭借香港电讯的实力,还款一定不成问题,如果收购失败,银行自然也完全不用把钱拿出来,反而会赚取一定的手续费,这样的好事,银行何乐而不为?

香港电讯的确是李泽楷手中一个有利的筹码,银行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贷款申请,并且马上对香港电讯的债务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显示,香港电讯可以负担130亿的美元债务,因此,盈科数码动力也就获得了130亿美元的贷款。

从萌生贷款的想法,到获得130亿美元的贷款,盈科数码动力只用了短短四天时间,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间公司,可以打破这个记录。

拿到贷款之后,李泽楷决定,不能将贷来的全部现金都交给英国大东电报局,如果收购成功,手中必须留出足够的资金用于香港电讯的发展,不过,他也知道,拿出去的钱也不能太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英国大东电报局套现的欲望,战胜新加坡电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泽楷与英国大东电报局进行了又一轮谈判,他告诉对方,自己可以出到4000亿美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其中120亿美元用现金支付,剩余的部分则用盈科数码动力的股票进行支付。

新加坡电信并不甘心坐等失败,他们将原来出价的现金增加到50亿美元,并且传出消息,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也将入股新加坡电信,作为收购香港电讯的支撑。

与新加坡电信给出的现金相比,盈科数码动力几乎可以稳操胜券,李泽楷几乎可以确信,自己即将成为香港电讯的拥有者。

正如李泽楷预想的那样,胜利最终属于他。2000年2月29日凌晨,英国大东电报局传来消息,他们接受了李泽楷的收购方案。自从萌生收购香港电讯的意向,到最终收购成功,李泽楷只用了不到十八天,用香港电讯作抵押,去购买香港电讯,人们将这一惊人的壮举称为“世纪大交易",能够做成这种交易的人,几乎百年难得一遇。

如今,已经49岁的李泽楷,看起来仍然像个活泼的大男孩。他很少穿西装,而是习惯穿着具有硅谷风格的休闲装,也会用背包去装各种各样的商业文件。然而,只要出席需要自己演讲的场合,他一定会在汽车里打好领带,穿上夹克衫,他觉得,这样的时刻,自己必须穿得像个男人。

虽然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可是他依然习惯像从前一样事必躬亲,有时候也会对经理们的工作方式进行评点,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工作时,他永远有着对时间的紧迫感,这样的他,在员工的眼中有时候就显得过于严厉。他对下属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他们的错误也会严厉地批评,因为他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听下属的解释上,他想要看到的,只是最终的好结果。

李泽楷从不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功,他还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实际业务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钟爱的互联网做成一个代表自己的事业。

尾声:有能力选择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互联网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无国界的行业,真正实现了将地球变成“地球村”的梦想。

李泽楷不依附父辈的财富,脱离了家族企业,选择了以小博大的行业,利用网络资源白手起家,不得不承认,就算没有家族的荫庇,李泽楷未来的前景也不容小觑。

同样,人们时刻离不开通讯联络,通讯行业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也许与接管下家族企业的李泽钜相比,李泽楷的产业还显得不够丰满,但是就发展前景来看,李泽楷的未来不容小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