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现任15个理事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9月下旬,中国、美国、苏联和英国四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仔细商讨如何建立一个战后国际组织,以及细化组织中的架构职能。
而这,也是二战战胜国们第一次描绘联合国蓝图。
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的联合国内,中、美、苏、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常任理事国。
但作为五常之一的法国,并没有参加橡树园会议。甚至在联合国筹备前期,压根儿就没人带它一起玩。
可是在后期确定核心成员国的时候,一直受忽视的法国突然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并顺利成为五常之一。
这也导致时至今日,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法国这个五常地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法国到底有没有资格加入五常?它凭什么?
光速投降的贝当政府,坚持抗击的“自由法国”
1940年5月10日,这一天刚好是星期日。在度过了星期六的夜晚狂欢后,清晨的西欧一片寂静。
但寂静没有维持多久,当整个法国还沉睡在梦中的时候,德军的轰炸机到了。
一发又一发的炮弹,投向了机场、铁路、军队驻扎区和各大城市。
迷迷瞪瞪的法国人眼睛还没来得及睁开,老家就被袭击地七零八落。
而它周边的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没好到哪儿去,大家瞬间就成了难兄难弟。
轰炸机的到来意味着法兰西战役的开始,希特勒所率领的纳粹军队,正式向西欧各国宣战。
不过希特勒的这番野心,西欧各国也并非没有察觉。早在波兰被闪电突袭后,整个西欧就陷入了人心惶惶中。
当时英法两国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试图组建联军以阻挡纳粹的脚步。
而荷兰和比利时嘴上说着中立,可私底下也和同盟国进行了秘密会晤,必要时候也会派兵参战。
但他们没料到德军攻势如此猛烈,行军速度如此迅速。相比之下,法国军队不仅呆板迟缓,还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马奇诺防线上。
可惜这道被法国人认为“万无一失”的防线,在大战来临的时候只成了一道风景线。
当德军轻松绕过马奇诺防线后,法国人的心态崩了。
一眼望不到头的机械部队如入无人之境,号称“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陆军且战且退,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眼看陆地上打不过,自诩天下无敌的英法联军就在海上和德军干了一场。但打到最后,英吉利海峡都被德国军舰包围了。
同年5月下旬,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
一支被政府临时拉起来的民间杂牌船队,在一周时间内救出了三十多万联军,也算是为之后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可是西欧本土已经保不住了,随着魏刚防线被突破,整个巴黎危在旦夕。
那时的法国人已经经历了一次惨痛的一战,所有人都对战争深恶痛绝。
即使军队有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但对于小家的重视程度还是凌驾于国家之上。
尤其是在纳粹军队的猛烈攻势下,军队中蔓延着反共、亲法西斯的情绪。
一路溃败的法军,在退至首都的情况下弃守巴黎,没有进行过哪怕是一枪一炮的反击。
1940年6月14日,埃菲尔铁塔悬挂上了纳粹旗帜。
首都的沦陷,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法国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尤其在4天之后,新上任的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6月22日,贝当代表法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当其他同盟国还深陷战争泥沼时,法国本土已经结束了战争。从开始到投降,不过42天。
那一天之后法国迅速转换角色,利用本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后备资源,为战场上的德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帮助。
按理来说,如果法国以这种“帮凶”的身份坚持到反法西斯胜利,那别说是战胜国了,它能不被其他同盟国口诛笔伐就不错了。
可是在这个时候,法国唯一的闪光点出现了,他就是戴高乐。
戴高乐是坚决反对法西斯、坚决主张抵抗的强硬派,1940年6月17日,在贝当政府计划投降的时候,他跳上英国的军机来到了伦敦。
第二天下午,他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下发表《告法国人民书》。
“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兰西的抵抗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在经历国土沦陷、当权政府沦为傀儡的情况下,戴高乐的一席发言赢得了爱国者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法军从四面八方齐聚伦敦,国内的青年志士也响应号召,自发组成了爱国团体。
自由法国运动开始了,英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承认戴高乐政权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一直到1941年以后才承认其合法地位。
所以当时的法国有两个政府,一个投降着,一个抗争着。
在同年7月14日的国庆日上,“自由法国军队”接受了检阅,并在一个星期之后正式参与对德战争。
虽然这支军队一直没有回本土作战,但在同盟国的援助和原法属殖民地的支持下,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并予以德军重创。
这场流亡般的战争一直打到了1944年8月,当戴高乐带着浩浩荡荡的自由法国军队重返巴黎时,整个法国都沸腾了。
彼时的戴高乐,就是法国人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而也正是由于他的闪光表现及麾下部队的坚持作战,才让法兰西在二战中挽回了一点颜面。
尤其是“自由法国”政权被其他国家相继承认,那就直接代表着贝当政府是伪政府,它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象征法国。
美苏相互掣肘,英国暗中拉拢
1943年9月8日,跟在德国身后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正式向同盟国宣布投降。
两年后的5月8日,孤军作战的德国纳粹没能抵挡住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在首都柏林签署了投降书。
也是在这一年的8月15日,中华民族结束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
三大轴心国的相继溃败,终于使爱好和平的人们等来了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与此同时,几大战胜国也开始构建新世界的蓝图。在联合国的发起过程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才是掌握话语权的三个人。
虽然美国一向擅长大发战争财,但它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确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租借法》,为英国提供了价值313亿美元的物资,也向苏联提供了98亿美元、戴高乐政权14亿美元、中国8.4亿美元。
后来进军北非战场、意大利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与三大轴心国都交过手。
其中著名的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都有美军的身影。在日本投下的那两颗原子弹,也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灭亡。
而关于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那也是称得上是可歌可泣的。纵横西欧无敌手的德军,硬生生被苏联红军拖住了脚步。
根据战后数据显示,同盟国一共歼灭了德军783个师的兵力,其中苏军独占607个师,是总数的80%左右。
而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伤亡人数加起来是7000万人,苏联又占了2660万人。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奠定了苏联在二战中不可磨灭的功勋地位。
至于英国,丘吉尔是第一个呼吁小心希特勒的欧洲领导人。
在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后,英国不仅努力争取美国的支持,还跟不对盘的苏联真心结盟。
英军前后出动了1300多万军队,作战区域从欧洲西线、大西洋、北非一直开辟到东南亚和南太平洋。
它也是在以一己之力死磕轴心国,最终导致家底都被耗光了。
综上所述,不管战后新蓝图该如何构建,美、苏、英必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一开始所设想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三方心照不宣,都在想着如何增强己方实力。
为了牵制苏联,再加上当时蒋介石可是美国的忠实追随者,因此罗斯福竭力为中国争取一席之地。
当然了,从抗战功绩来看,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都是有实打实的资格得到这个位置的。
上至军队下至百姓,以鏖战14年的代价撑起了东方主战场,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长时间扮演着“孤胆英雄”的角色。
相比法国的光速投降,当时的中国已经做好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准备。
因此对于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一事,尽管苏联和英国一开始不同意,可是他们也拿不出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
但法国能在五常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也是有运气加持的。
首先对于英国来说,虽然英法两国在历史上保持着长期竞争关系,而丘吉尔本人和戴高乐也聊不到一起,可这都不妨碍英国暗中拉拢法国。
因为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突变,像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已经被美国所超越。
在失去霸主地位后,又要眼睁睁地看着美国拉帮结派,这对英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因此在美国支持中国进入常任理事国后,英国也想把法国抬进来,抱团取暖总比孤家寡人要强。
而站在美国的角度,抬举法国也是利大于弊的。当时美苏隐隐有了争霸的苗头,所以美国不可能放任苏联称霸欧洲。
放眼西欧大陆,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遏制对象,德国就不用说了,其他小国论起影响力和综合国力也比不上法国。
那么苏联为什么对这个提议也不反对呢?首先它可能反对也没用,因为美英都赞成。
其次在二战结束初期,法国共产党的政治实力达到了历史巅峰,他们也主张和纳粹抗争到底。
如此看来,至少当时的法国和苏联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假如法国共产党在后期能够一直当权,那么局势反而对苏联有利。
出于这样的考虑,苏联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美英的提议。
不过眼瞅着美国和英国都各自拉拢盟友,可是自己这边却没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朋友,因此苏联提出了“一票否决权”这个概念。
协商到最后,在各方的利己考虑之下,大家一致赞成法国享有常任理事国席位。
而在二战初期丢尽颜面的法国,即使在戴高乐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战胜国”的位置,但自身形象也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
为了迅速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他们也很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
因此一开始并不承认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戴高乐,在其他三国释放出善意的信号后,果断地参与到了联合国的构建中。
历史悠久家底雄厚,殖民地广阔影响力巨大
从本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法国能成为西欧未来中流砥柱般的存在是有运气加持的。
可它的这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并非名不副实,抛开二战中的表现公正看待,法国的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在前五。
无论是二战结束初期还是当下的多极化世界,比法国强的国家基本上只有三个。
纵观法兰西历史,从太阳王时代、拿破仑时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作为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之一,他们也曾是一个崇尚武德的军事强国,和罗马帝国对战、和英国百年角逐、前后两次称霸世界。
甚至在拿破仑时期,他是被誉为当时最有希望统一欧洲的人,多国联军在他的铁骑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到了一战,德国也同样打到了巴黎附近,可是法国一直死守,并在后期凭借自己的能力逆风翻盘成了战胜国。
但一战过后,法国的经济打垮了、国库掏空了、青壮年死伤人数超百万,可以说损失了一代人。
而反观二战,虽然面子上说出去不好听,可是保住了里子。
过早的结束战争,使法国本土免受轰炸侵袭,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贝当政府还拥有占全国40%领土的自由区,另外60%的占领区虽在纳粹名下,可所有行政机构和工业设施还属于法国。
在其他各国打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法国一边给德军输送武器装备,一边也在暗戳戳地增强自身实力。
但同样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英国,从1940年7月到1941年6月,赔上全部家当和德国开始了不列颠空战。
首都伦敦不分白天黑夜遭遇了大规模空袭,战后损失是触目惊心的。
因此尝过教训的法国在二战中表现很怂,也不得不说有这一方面的历史原因。
但怂归怂,却能在战后保持着一流的综合国力,这也是法国能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其他战胜国还忙着收拾残垣断壁,苦兮兮地从头开始发展经济时,重整旗鼓的法军已经和越南对上了。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仓皇结束,可长达9年的战争也让世界看到了法国的家底。
因此放眼欧洲,有着霸主历史还家底雄厚的法国是无法被忽略的。不过它的影响力不止于欧洲,在全球各地还拥有广袤的殖民地。
法国的殖民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巅峰时期扩张到了将近1300万平方公里,而它的本土面积只有55万。
北美、东南亚、中亚、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过法国殖民者的身影。
尤其是在非洲的殖民地数量,它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尽管在二战中,许多原法属殖民地被其他国家争抢,可是北非的大量殖民地一直坚定地站在戴高乐的身后。
而“自由法国”政权之所以能一直维系,这些隐藏在背后的殖民地是功不可没的。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下,不论肤色人种,被殖民的后代深受法国文化影响。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在二战后都陆续走上独立道路,可深深烙印进骨子里的东西是去不掉的。
越来越多的非洲人选择移民法国,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法国的统治,而自己的国家就算独立了也不一定站得稳。
时至今日,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在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之上。
在2011年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美国的态度相对谨慎,英国也在等着法国先出手。
于是在3月19日,法国率先对利比亚开火,随后美英两国才正式加入。
所以法国即使在二战中的表现不亮眼,可鉴于它在原殖民地地区的巨大影响力,联合国常任理事会也无法将其排除在外。
毕竟组建联合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协商全球事务,那么实力强大者自然拥有更高的执行力。
并且细数二战结束以来法国的种种表现,它如今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法国于1960年研制出了核武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它强大的科研能力。
而在之前美国霸权日益笼罩全球的阴影下,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无奈接受了美国驻军。
可是法国没有,他们始终坚持这个底线不退让,与美国周旋至今也未能使其如愿。
因为法国拥有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在这一方面远超英国。从戴高乐开始,历任领导人就主张独立发展军工,以防将来被美国所掌控。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法国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尽管很多人将“乳法”当做笑谈,但法国在其中的地位并不能被轻易撼动。
后记
能够坐稳五常的位置,除了运气以外,更多的还是要凭借自身的硬功夫。
这就好比二战结束初期的中国,美国拿南京国民政府当小弟看,其他几国也只是在面子上稍微过得去就行了。
而每次一谈到实际的东西,中国都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涉。
当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看如意算盘打空了,一边拉拢各国排挤中国,一边还想把台湾代表留在联合国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中国都无法行使常任理事国的合法权利,这就是“弱国无外交”的赤裸裸的表现。
但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霸权主义已经无法阻挡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脚步了。
在时隔20多年后,中国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和荣誉。
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五常的地位都不是凭空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