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指几月

时间:2023-04-25 13:3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8838 评论:0

《读懂红楼》系列〔079〕期 高曰、高博 2022、05、10

第十四回,昭儿从苏州回来后,向王熙凤汇报:“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去,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

凤姐转身对宝玉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宝玉则说:“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么样呢?”

林姑老爷,即黛玉的父亲林如海。

林如海,本贯姑苏,林黛玉的父亲。

书中是这样写林如海的,祖上也是书宦之家,但到林如海这一代,已沾不到祖上之光,于是便以科举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

兰台原为战国时楚国宫殿的一部分,东汉以降,“兰台”,或“兰台寺”逐渐成为御史台(明代改都察院)的代称,同时“兰台”也被作为史官的代称。

唐代时,“兰台”还是秘书省的别称,并一度存在“兰台大夫”的官职。

林如海和贾敏一样,都是隐寓大明灭亡的。

“兰台寺”,暗示:大明南迁;扬州巡盐御史,暗示大明地位下降,巡盐御史,只相当于七品。

贾敏去世,是指1661年南明被灭。

同样,林如海九月三日去世,也是影射永历帝朱由榔去世,南明灭亡。

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国王大惊,决定送出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

这一年是南明皇帝朱由榔永历十五年。

吴三桂入缅后带回朱由榔等。

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获永历帝诏告天下,诏书中说:“念永历既获,大勋克集。士卒免征戍之苦,兆姓省挽输之劳。疆围从此奠安,闾阖获宁干止。是用诏告天下,以慰群情。”

在清廷诏告全国的同一天,朱由榔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昆明城中许多百性眼见皇帝蒙难,不免黯然神丧。当时一个目击者说:“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清军把朱由榔一家圈禁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宅内。吴三桂等人认为如果押解赴京献俘,路途遥远,恐怕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决,得到清廷核准。

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国戚王维恭的儿子被处死。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维恭儿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随即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借口,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烟消云散。

“九月初三”,这个“隐点”,因此突兀而出。

典出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是珍珠月是弓。

这是唐代白居易的诗,但其语言、意境符合曹頫的思想、主题,所以曹頫借用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的“游龙之笔”,一笔写努尔哈赤之死,一笔写南明灭亡。作者由努尔哈赤之死,联想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之死。

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深深地隐藏在这首诗中。

朱由榔之死,大明彻底灭亡,让作者心中无限悲痛,但又不能明写在书中,遂用“九月初三”这个词,将自己的感受曲曲折折地表达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对南明的描述,宛如一道残阳。

“半江瑟瑟半江红”,大明灭亡,半江瑟瑟,瑟瑟,碧绿色,半江绿色半江红色。绿,代表大清,红,代表大明。

“一道残阳”,消失在“半江瑟瑟半江红”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那个“烟消云散”的夜晚。

“露是珍珠月是弓”,“露是珍珠”,泪水如同“珍珠”一般;“月似弓”,明月残缺了,喻“大明”结束了,“大明”的日旁之月,变成了“大清”的“清”底之月。

读这首诗,的确让人感受到了作者难以掩饰的悲痛,让人寂然泪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