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108个人物

时间:2023-04-25 00:0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9630 评论:0

吴国(公元229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吴”,史学界称为孙吴。因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其统治地区又在东部,故又称东吴。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临江拒守,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 ,成为独立的吴王国,和曹魏、蜀汉三足鼎立。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9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中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

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孙吴是三国里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历四帝,52年。

下面将孙吴部分重臣,谋士,将帅等辑录如下,并做一简介。

1.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吴政权的奠基者。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曾参与讨伐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2.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四月,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时年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掌事,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委心服事下,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惟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115]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黄武元年(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4. 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孙权第七子,母为潘皇后。建兴元年(252年)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亲政。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贬为侯官侯,前往封地途中去世。

5.孙和,字子孝,孙权第三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末帝孙皓生父。孙和自幼受到父皇宠爱,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被立为太子,后在南鲁党争中被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而失势。赤乌十三年(250年),其太子之位被废黜,后改封南阳王。建兴二年(253年),因有传言诸葛恪欲迎立孙和为帝,孙峻收缴孙和南阳王玺绶并赐死。孙和长子孙皓即位后,于元兴元年(264年)九月追谥父孙和为文皇帝。

6.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7.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后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

8.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弟 ,孙策、孙权之叔。

孙坚初起义军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为孙坚的基础队伍。 建安元年(196年),孙坚长子孙策进攻会稽,派人请孙静,孙静带家属与孙策在钱塘会面,献计助孙策击败会稽太守王朗,平定会稽。但孙静生性淡泊不愿为官出仕,孙权执掌大事后,就地升任孙静为昭义中郎将。孙静后终老故乡。

9. 孙瑜,字仲异,孙坚之弟孙静次子,孙权堂兄。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其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215年,孙瑜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10.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初任护军校尉,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其功勋,封其子孙胤(yìn)为丹阳侯。

11.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之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其兄孙皎去世,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黄武五年(226年),担任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嘉禾三年(234年),孙奂去世,时年四十岁。

12.孙羌(qiāng),字圣台,孙坚之兄

13.孙贲(bēn),字伯阳,孙羌之子

14.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5.孙翊(yì),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6.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17.孙河,孙坚族子,曾改姓俞,后改回孙。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孙河少时即为孙坚心腹从讨四方。孙策东渡,又跟随孙策平定吴、会,从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后孙翊遇害,孙河前往宛陵指责妫(guī)览、戴员保护不周,二人心虚,将其杀害。

18.孙韶,字公,孙河之侄

19.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0.刘繇(yáo),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其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zé)融,旋即病逝,时年四十二岁。

21.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兖州刺史。

22.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23.士燮(xiè),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其年少时师事刘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zhì)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kǎi)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等传世。

24.张昭,字子布,吴国幕僚,与张紘并称为“二张”,后出仕孙策。

25.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6.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7.顾雍,字元叹

28.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9.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

30.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

31.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2.步骘(zhì),字子山

33.焦矫,字不详,会稽郡人。活跃于东汉末年,曾经担任过东汉征羌县令,所以世人都敬称他为“焦征羌”。焦家在会稽郡是大家族,焦矫门客众多,为非作歹,但焦矫却予以庇护,放纵门客,当地郡守县令不敢干涉。 汉献帝建安年间去世。

34.张紘(hóng ),字子纲,徐州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曾被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jùn)、司空荀爽辟为掾(yuàn)属,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平定江东前,亲自多次登门邀请,张纮出仕为官。孙权即位时,建议孙权迁都秣(mò)陵。建安十七年(212年),病逝,时年六十岁。

35.秦松,字文表(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7.严畯(jùn),字曼才

38.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以礼征召,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 、政治家 、谋略家 、东吴名将 ,精音律,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 ,兴平二年,助孙策于曲阿之战中击败刘繇 。建安三年起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 ,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 ,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 ,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 。

建安十三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 。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 ,周瑜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 ,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 ,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 。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43.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东汉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他仗义疏财,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 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44.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 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45.程普,字德谋,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

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辅佐孙权 ,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为左右督 ,各领万人 ,于乌林打败曹操,后随周瑜大破曹仁、徐晃联军于南郡 。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46.黄盖,字公覆,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建安十三年(208),随周瑜在赤壁抵抗曹军,与之隔江相望。建策火攻,并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调集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后跟走舸。引船驶向对岸,突然纵火焚烧曹军船只和军营,大败曹军,升武锋中郎将。 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

47.韩当,字义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48.蒋钦,字公奕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49.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期。陈寿将周泰列为“江表之虎臣”

50.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陈武年轻时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孙策死后,拥立孙权为主,督率五校,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的合肥之战,张辽突袭东吴军队,陈武奋命战死。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校尉、解烦督陈修异母弟。陈表最初以太子中庶子之职,担任翼正都尉。后升任无难军右部督,封都亭侯。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兼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孙权以陈表兼任新安都尉,与诸葛恪互相协助治理其地。后,鄱阳百姓吴遽等作乱,攻占城池,陈表率军奔赴征讨,吴遽兵败投降。陆逊任命陈表为偏将军,晋封都乡侯。陈表三十四岁时,死于任上。

52.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名将。在孙策讨伐山阴贼黄龙罗、周勃,董袭亲自斩下黄龙罗、周勃二人首级,升为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建安四年(199年),董袭跟随孙策攻打皖,在寻阳征讨刘勋,到江夏讨伐黄祖。建安八年,鄱阳贼彭虎等人率众数万造反,董袭所向披靡平定叛乱,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征讨黄祖,董袭和凌统作前锋,各率百人死士突征战,大军得以前进,最终斩杀黄祖。

53.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其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逍遥津之战,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54.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55.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56.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57.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

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年(260年),假节,领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58.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孙坚、孙策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尊奉孙权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黄武元年(222年),封毗陵侯。朱治署理郡政时,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晚年自请屯守故鄣,以镇抚山越。黄武二年(223年),拜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改封故鄣侯,旋即返回吴郡。黄武三年(224年)病卒,年六十九。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 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 ,攻克陈瑀,平定七县 ;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 。吕范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朱桓为人高傲,不喜欢为人所驱使,而又善养士卒,轻财重义,与人一见,数十年不忘,死时部下无不哭啼。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虞翻勤奋好学,早年担任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后投奔孙策,成为东吴重要谋臣。他既可日行三百,又善使长矛,还研究经学,精通《易经》,兼通医术,文武全才。后来得罪孙权,被流放交州,最终死于岭南。

66.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67.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三国时期吴国官吏。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回东吴后不久,被调进豫章的军队,事业上再无进展。

68.骆统,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其部曲。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黄武七年(228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吾粲初为县中小吏,后得县长孙河赏识,担任曲阿县丞,又升任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与同郡人陆逊、卜静等齐名。孙权任车骑将军,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令,入朝为参军校尉。黄武元年(222年),与吕范、贺齐等以水军抗击魏将曹休,升任会稽太守。后任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朝又任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赤乌年间,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他坚持“嫡庶之分”,违忤孙权。后被孙霸等人诬陷,下狱处死。

71.朱据,字子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官员及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从弟、大都督朱异的堂叔。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二宫构争,他拥护太子孙和,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中书令孙弘伪造诏书赐死,时年五十七岁。

72.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领荆州牧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字叔发,为太子孙登宾客,后为张承举荐,任豫章太守。在郡有治迹,吏民都称赞他。赤乌四年(241年)太子死去后,谢景听闻太子亡故后不胜哀情,弃官奔丧。之后上表弹劾自己擅离职守。大帝安慰他道:“君与太子从事,异于他吏。”且派使者前往慰劳,允许他恢复本职,发遣还郡。

77.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巡视会稽,推举贺齐为孝廉,任永宁长,后任南部都尉、平东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黟、歙等地。建安十八年(213年),讨平豫章叛乱,调升为奋武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升为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吴黄武初年(222年),又升迁为后将军,任徐州牧。孙权继位后,曾命贺齐出镇江上,贺齐军容威壮,严阵以待,与魏国曹休军划江而守。黄武六年(227年)去世。

78.全琮,字子璜

79.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遂仕于孙氏政权。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废帝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

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太平元年九月己丑日(256年10月21日),吕岱去世,年九十六。

80.周鲂,字子鱼

81.锺离牧,字子干,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东汉尚书仆射钟离意七世孙。早年因宽容而名声鹊起,而后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爱戴。后封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时家无余财,为后世所称赞。

82.潘濬,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长而闻名。建安十六年(211年),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与守臣关羽不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又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孙权称帝后,拜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赤乌二年(239年),潘濬去世。

83.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4.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5.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

86.刘惇,字子仁,知晓天文、懂得占卜而闻名南方。孙辅(孙坚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 ,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对他十分惊异,任命刘惇为军师,全军都尊敬奉侍他,称他为“神明”。 建安年间,孙权在豫章,当时有星象变化,以此询问刘惇,刘惇回答说:“灾难在丹杨郡发生。”孙权问:“情况如何?” 刘惇说:“客胜主人,到那一天会得到讯息。”当时边鸿作乱,杀死丹杨太守孙翊,结果正如刘惇所预言。

87.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

88.聂友,字文悌

89.滕胤,字承嗣

90.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1.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2.濮阳兴,字子元,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孙权时为上虞县令,后升任尚书左曹、五官中郎将、会稽太守。孙休即位,征召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永安三年(260年),力主建丹杨湖田,事倍功半,百姓大怨。后升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濮阳兴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万彧(yù)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夷三族。

93.王蕃,字永元

94.楼玄,字承先,沛郡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人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吴景帝孙休在位时,楼玄任监农御史。孙皓即位后,楼玄历任散骑中常侍、会稽太守、大司农。后来提拔为宫下镇禁中候,负责殿中事物。因多次违背孙皓心意,遭人诬陷流放广州。后又流放交阯,被孙皓逼迫自杀。

95.贺邵,字兴伯

96.韦曜,字弘嗣,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97.华覈,字永先,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华覈先后担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后因文学而迁任秘府郎,后升任中书丞。孙亮即位后开始与太史令韦昭、薛莹等,编写《吴书》。孙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宝鼎二年(267年),孙皓营建新宫殿,耗费大量金钱,而且在盛夏起建,妨碍农业,华覈上疏劝孙皓不要劳民伤财;孙皓并不接纳。后被迁任东观令,领左国史,华覈上书辞让,孙皓回书不许。天册元年(275年),华覈因为小事而被免职,三年后逝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