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剧情介绍 倾城之恋详细介绍
曾经主演张爱玲名作《倾城之恋》的陈数,近日为他的先生,著名钢琴家赵胤胤庆祝生日,并发文:一切往日,皆为序章,祝你平安身心健康,顺利预约。
他们相依的笑容如此幸福、和美,陈数的一番感慨,却被很多人猜测他们早已分手,为什么用的是“往日”两个字?
陈数长相雅致,五官是未经雕琢的精细,眉眼间透着那个年代的女子之美。
她塑造了《倾城之恋》女主白流苏一角,将这个家境中落,婉约又风姿的上海小女子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度掀起了收视热潮。
有人说陈数主演的《倾城之恋》,经改编已经少了原著中的冷嘲热讽,整个剧情是温暖的,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白流苏在乱世和战争中,内心逐渐强大起来。
而张爱玲的原著《倾城之恋》,我认为,应该是电影《花样年华》的续写。
《花样年华》的结尾:周慕云(梁朝伟)到了吴哥窟,对着一个古老的树洞倾诉,把自己的秘密埋藏进去,独自离开了,他与苏丽珍(张曼玉)最终擦肩而过,两个人的爱情被永远地克制在朦胧中,未曾真正拥有,也没有一个结局。
《倾城之恋》正是续演了两个彼此有心的男女,从内心的暧昧开始,勇敢走进了婚姻。
白流苏就像是张爱玲的写照,聪明、果敢,生于显赫家庭却百经磨难,处于封建乱世中,让张爱玲有着贵族千金的高冷,却又自卑无助的内心。
因此,张爱玲给小说的结尾留下了伏笔,映衬了她对情感的彷徨。似乎在暗示着男、女主角的未来,不免让人想到陈数的婚姻,喜爱她的观众们都期待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但是,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个未来是不幸的,历经两段婚姻千疮百孔,最终满目苍夷,永远埋葬了她的爱情。
01、《倾城之恋》的前世今生
我之前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神秘家世的文章,讲述了她少为人知的显赫家世背景,她童年悲凉,历经继母羞辱和亲父家暴的成长经历。
这个家世给了她创作的源泉,也在她的内心深处印刻了一些灰暗和不确定。因此,她的小说文字玲珑剔透,读起来总是赏心悦目,但是,字里行间又隐藏着,些许凄凉和痛苦,结局留下很多不确定。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中国香港。那时,张爱玲正逃离了上海的家,在香港读书。她去做了志愿防空员,经历了整场战争。
1942年毕业后,张爱玲回到上海,正式开始她的写作生涯。《倾城之恋》就在那个时期诞生了。
当时的张爱玲只有23岁,都未曾谈过恋爱,却把小说中一对男女的爱情写得生动细腻。
《倾城之恋》就是以中国香港沦陷时期为背景。张爱玲说那时战争带来的恐惧,改变了人们的心态。身边的人几乎都在谈恋爱,也不再矜持了,所有人都在享受末日一样的狂欢。
这些景象给了张爱玲一种感受:“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谈恋爱、追求对象,一块儿出去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这些东西带来了人生的生趣,这些东西全是一些不相干的事。”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觉到张爱玲对那个乱世时期的恋爱、生活是无谓的。
她可以倾听和感受周遭的一切,写成故事。所以,每一个故事中都会有一个她的影子,她的看法和想象。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家庭走出来的女子白流苏,遇到了风流倜傥的阔家少爷范柳原,他们在香港的短暂交集,彼此从暧昧挑逗,到相互了解,产生了真实的情愫。
他们遇到了战争,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他们终于结婚了。
一城之倒,颠沛流离,却成全了女人和男人的姻缘。
小说的开始,白流苏在娘家的日子受尽哥嫂的奚落和白眼。
白流苏想着:“一年又一年地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这个女子的身世和内心悲凉,像极了张爱玲。
白流苏和范柳原走到浅水湾饭店附近的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前。
男人望着女人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这一段独白,就像是《花样年华》的结尾,周慕云和苏丽珍错过了今生今世,而白流苏和范柳原却是刚刚从这里开始,他们最终因为战争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小说的最后一段:“范柳原现在从来不跟白流苏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流苏虽是名正言顺的妻,还是有点怅惘。”
白流苏在想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白流苏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这就是张爱玲写给《倾城之恋》的结尾,隐喻着对男女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婚并不使男人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02、张爱玲的爱情悲剧续写了《倾城之恋》。
张爱玲因《倾城之恋》名噪一时,相继而来的就是她的爱情悲剧,终将成为了小说结局的续写。
当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生活偏偏让张爱玲在千万人之中,遇见她一生最不该遇见的人。
24岁的张爱玲,正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遇到了胡兰成。
那时,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宣传部的政务次长,已是一个38岁有妻室的中年男人,还是一个自恃才华横溢的男人。
胡兰成在南京翻读杂志时,忽然就被张爱玲写的《封锁》吸引了。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张爱玲的朋友,请她转达迫切想认识张爱玲的心情。
两人相见时,一谈就是五个小时,喁喁私语无尽时。
”男欢女悦,一种似舞,一种似斗,一如中国旧式栏上雕刻的男女偶舞。”
张爱玲的爱情就此“沦陷“了,她认为:“于千万人之中遇到我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她不在乎他的政治身份,也不在乎他的妻室,只想要这片刻的安宁。甚至她已经想定了,这个男人可以从她身边来去亦可。
其实,胡兰成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他没有正式读过大学,只在当时的燕京大学旁听过。因为那个时代,文化人特别稀缺,尤其是愿意投靠汪精卫的文人墨客,胡兰成就选择了这条路。
胡兰成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有一个三寸不烂之舌罢了。
最终,胡兰成和当时的妻子离婚,并与张爱玲签订了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惜这场婚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
1944年底,汪伪政权岌岌可危,胡兰成对张爱玲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
胡兰成说完这话,就逃难去了湖北,找了一份差事做。
张爱玲没有想到,不久,胡兰成就湖北和一位17岁的小护士搅在了一起,还举行了一场婚礼。胡兰成明确表态:他两边都放不下,也都不肯放下。
此时,日本投降,胡兰成的大难来了。
他随即又改名换姓张嘉仪,逃到了温州,还恬不知耻地,声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胡兰成很快又和同学的庶母好上了。
这个时候,已有半年未曾见过胡兰成的张爱玲,竟一路寻到了温州。
三个人在一个屋檐下呆着,张爱玲伤透了心。
终于,她痛定思痛决意分手。几个月后,她写信给胡兰成:“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上了她的30万元稿费。
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这一段错爱,真的就让年轻的张爱玲从此凋零,毁掉了她一生的情感。
03、1955年,张爱玲去了美国。
第二年,36岁的张爱玲遇见了65岁的剧作家赖雅。
年轻时的赖雅曾经把德国的一个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成功引入美国,而声名远扬。但是,暮年的赖雅只是一个秃头,身体状况很差的老人而已。
或许是张爱玲在美国的人间沧桑,让她对赖雅产生了一种依恋,选择和他结了婚。
婚后不久,赖雅就中风瘫痪在床。而那时的张爱玲因为用英文写作并不那么出色,经济上也比较拮据,她要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拼命地写作赚钱,直到赖雅去世。
1942年-1944年这段时间是张爱玲的写作高产期,也是她作品的巅峰期。晚年的她,写作产量就越来越低,大概与她的身心憔悴有关。
在她与胡兰成相恋之前,她对爱情有着太多的自我想象,她期许爱情的纯粹与美好,又内心敏感,早早地看透世间繁华。
所以,她写出了很多经典作品,包括《红玫瑰与白玫瑰》,写三个人的爱情游戏的小说。
一场惨败的爱情,终是毁掉了张爱玲心里仅存的一点傲娇。
张爱玲最终把生命留在了美国的一个单身寓所里,一个人孤独终老。
她一生都在经历着,看着,听着,感受着,写着。留给全球华人极其享受的曼妙文字,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或许就是她写到的:“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