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精神品质
作者:李大奎
(一组徐悲鸿画作)
以名画《奔马图》而驰名中外的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不仅与齐百石齐名,还与张书旗、柳子谷并称当代画坛的&34;金陵三杰&34;。他的画作彩墨浑成,尤长于人物、走兽、花鸟,对画坛影响深远,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然,徐悲鸿,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却有三段跌宕起伏的爱情与婚姻之路,他与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三个女子曲折、坎坷而又真挚的爱恋,说明了什么?
一、徐悲鸿其人
1895年7月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屺亭桥镇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其父徐达章是能书能画的私塾老师,其母鲁氏是一位淳朴的底层妇女。
可以说,小时候的徐悲鸿虽说家境一般,但有家传的基因,在自幼随父学画之下,颇有建树。后来,父子二人常辗转于乡镇村居,以卖画为生,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开拓了艺术视野。
到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上海,以卖画为生。父亲病重后,只好返回老家给父亲治病,2年后,父亲病故。徐悲鸿便在老家彭城中学、始齐女校、宜兴女校担任美术教员谋生。
1915年,20岁的徐悲鸿考入复旦大学,再度到上海学习法语,主攻绘画,得到了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大师高奇峰、高剑父等人的欣赏与指导,还得到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支持,得以观摩临摹《经石峪》、《张猛龙碑》等各种名碑古拓,了解写实绘画的精髓,其书法也深得要领。
不久,徐悲鸿得到去日本东京研习美术的机会,通过饱览日本画家的大量珍品佳作,增强了绘画&34;务实求真&34;与笔情墨韵需结合的创作理念。
从日本归国后,徐悲鸿受聘为北大&34;画学研究会&34;导师,结识了蔡元培、鲁迅、梅兰芳等各界名人,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影响,开始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到1919年,24岁的徐悲鸿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便赴法国留学,师从弗拉芒格大师,专修油画、素描和西方美术。
历经4年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徐悲鸿不仅深入钻研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特点,还继承了古典艺术造型的严谨,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相继创作了《老妇》、《持棍人》、《抚猫人像》、《自画像》等优秀作品,其绘画水平与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家已不相上下。
后来,徐悲鸿又用4年的时间走访了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国家,学习各国绘画大师的创作特点,深得裨益。
通过8年的旅欧生涯,结合在国内的绘画基础及在日本感受到的画作心得,徐悲鸿塑就了自己不同凡响的绘画风格,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意趣和创作理念。
32岁的徐悲鸿学成归来,便积极投身国内的美术教育事业 ,先后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珍妮小姐画像》《漓江春雨》《愚公移山》《奔马图》《群马》《《巴人汲水》《奔马》等一系列斐声中外的以山水、动物题材及人物肖像为主的国画、油画作品,尤其是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的《奔马图》,使其长于画马的名声弛誉世界,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同时,徐悲鸿先后担任上海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管理工作,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34;南国社&34;,在重庆筹建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国画&34;六法&34;论、素描&34;七法&34;创作等理念,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等,为中国画坛作出了巨大奉献。
遗憾的是,徐悲鸿因长期过度疲劳,在1944年49岁就已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后来因为抱病坚持讲课、创作和到地方体验生活,于1953年脑溢血复发,不治而逝,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卒年58岁。
二、徐悲鸿与蒋碧薇:熬过了困难的日子,却在熬出头后互生罅隙
蒋碧薇是徐悲鸿年少时期的伴侣。
这位1899年出身于江苏宜兴的大家闺秀,乃富家千金,自幼识文断字,落落大方,后来其父蒋梅苼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后,随父迁往上海接受西方教育,培育了与众不同的豪放气质。
徐悲鸿,那年21岁,正好在上海复旦大学念书,深得蒋梅苼赏识,加上又是同乡的关系,便经常邀请徐悲鸿到家里作客。
一来二去,徐悲鸿便认识了蒋梅苼的女儿蒋碧薇,两人可谓一见钟情,彼此心仪。
因蒋碧薇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对未婚夫查紫含印象极差。后来,查紫含在学校还弄虚作假,弄出考试作弊的丑闻,更令蒋碧薇反感,认定查紫含就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对清秀儒雅、勤奋好学的徐悲鸿更加倾向。
当徐悲鸿准备去日本留学时,他定做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着&34;悲鸿&34;,一只刻着&34;碧薇&34;。令蒋碧薇欣喜万分,两人当即互相佩上刻着对方名字的戒指后,便私奔去了日本。
蒋梅苼知道实情后,无奈之下只好默许。
徐悲鸿与蒋碧薇在日本东京的爱情生活,可谓浪漫美好。蒋碧薇在徐悲鸿最困难时,二话没说,将自己的首饰当了,还做一些手工活贴补生活所需,维持浓烈幸福的二人世界。
后来,徐悲鸿又争取到公派赴法国留学,蒋碧薇一道与之携手同去欧洲,两人在海外度过了一段艰苦而又甜蜜的婚姻生活。
毕竟留学期间,虽说徐悲鸿有了名气,可以靠出售画作挣钱,但生活还是有些拮据。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她)们婚姻的香甜。
当徐悲鸿看到蒋碧薇非常喜欢路过商场时看见的一件昂贵的风衣时,当时的徐悲鸿囊中羞涩,哪里买得起?后来通过辛苦创作,凑得钱款,就悄悄去商场给蒋碧薇购买了一件。
那时的男士留行戴怀表,蒋碧薇就去当地富家当女工,挣够买得上怀表的钱后,便为徐悲鸿购买了一枚他一直舍不得买的怀表。
这快怀表,徐悲鸿时时带着,从未离身。他(她)二人在海外漂泊的这段恩爱佳话,亦让人羡慕不已。
哪知,二人熬过苦日子后,却在生活好转时迷失。
徐悲鸿旅欧归来后,名声大震,绘画艺术已不同凡响,得到南京中央大学等高校的厚爱,可以从事教学之余,投身艺术创作。
历经几年打拼后,37岁的徐悲鸿,经济状况终于看好,有了傅厚岗4号徐悲鸿公馆。
但就在有了别墅、也有了儿女、徐悲鸿的事业有成,好日子在向蒋碧薇招手时,两人的感情却开始出现裂痕。
因徐悲鸿整天忙于上课、绘画、参加社会活动,致力艺术事业,蒋碧薇有了微词,逐渐对徐悲鸿的义务教学不认同、不支持,曾背着他去南京中央大学要求徐悲鸿辞去教职,一度让徐悲鸿尴尬万分。
后来,倾慕蒋碧薇的张道藩从巴黎回国后,经常对其嘘寒问暖。以致落寂的蒋碧薇误以为徐悲鸿热爱艺术远甚于她,渐渐爱的天平向张道藩倾斜。
在这样的潜意识下,徐悲鸿与妻子蒋碧薇在生活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越拉越大。
随着张道藩对蒋碧薇的呵护备至,蒋碧薇开始指责徐悲鸿对她照顾不周,在徐悲鸿的女学生温婉恬静的孙多慈出现后,蒋碧薇便决意与徐悲鸿分手,毅然投入远在台湾的张道藩的怀抱。
只是,张道藩已有妻室,骄悍的蒋碧薇最终退出,在台湾孤老终生,也没有听从徐悲鸿在信里对她的呼唤:
碧薇,你来南京吧!你再不来的话,我会爱上别人的。
就这样,二人长达十多年的爱情与婚姻之路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徐悲鸿与蒋碧薇二人原本是真心相爱的。曾在巴黎时,徐悲鸿为蒋碧薇画了一幅拉琴图,蒋碧薇一直挂于卧室珍藏,直到离世。
也许,命中注定吧。
蒋碧薇的强势与执拗,使得徐悲鸿不得不与之分手,两人最终渐行渐远,成了令人叹息的绝唱。
三、徐悲鸿与孙多慈:苦痛的陪伴,不过是两情相悦的无奈
蒋碧薇投入张道藩的怀抱后,爱慕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勇敢地走进了徐悲鸿的生活。
徐悲鸿对自己的这位有艺术天份的女弟子也有好感。后来,蒋碧薇义无返顾地离去后,徐悲鸿便向孙多慈的父母正式提亲。
只是,孙多慈的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舆论场中的徐悲鸿,便举家迁往丽水生活,把女儿许配给了时任浙江省的教育部长许绍棣。
但孙多慈却深爱着徐悲鸿,她对许绍棣并没有真情实感。只是父母的安排,令她反抗不得,无奈屈从。
后来的孙多慈嫁给许绍棣后,在无法挣脱这牢笼般的婚姻之下,便时常飞到美国消遣,打发不如意的生活状态。
在惊悉徐悲鸿的死讯后,远在大洋彼岸的孙多慈闭门哭了三天,为徐悲鸿守孝三年后,不久郁郁而终。
四、徐悲鸿与廖静文:没有错过的温暖,染红了沉重中的大爱经历了与蒋碧薇、孙多慈的爱恨情伤后,徐悲鸿渐渐心如止水,不再渴望人到中年后的爱情。
就在徐悲鸿了无波澜之际,一个懂得徐悲鸿的年轻女孩来到了徐悲鸿的身边。
那时,徐悲鸿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已四十七岁,独居多年。正好,美院招录了不到二十岁的廖静文任图书管理员。
二人在学校相遇后,并没因年龄的差距产生代沟,更因彼此的欣赏走在一起,时常漫步于嘉陵江畔,种下了彼此都离不开的忘年之情。
就这样,徐悲鸿与廖静文毅然缔结连理,二人过了八年相濡以沫的幸福婚姻生活。
只是,徐悲鸿因积劳成疾,在58岁撒手人寰,留下了令人感伤的遗憾。
徐悲鸿在晚年短暂的岁月,遇得知己廖静文的挚爱,让这位天才画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光阴里享受到家的温暖,享受到欢悦的天伦之乐。
只是,苦了廖静文。
徐悲鸿去世时,廖静文才过而立之年。徐悲鸿曾为她写过一首感人至深的诗:
灯昏又入夜,无计息相思。
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
矢志不渝的廖静文,用余生守候徐悲鸿。为他致力于推广美术普及教育;到北大中文系学习,只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竭力保护徐悲鸿的画作;徐悲鸿纪念馆落成后,一直担任馆长……直到2015年去世,享年92岁。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