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的意思 老骥伏枥古诗意思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是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上联讽刺清代重臣李鸿章,下联讽刺同治帝师翁同龢。
显然,当时的人们认为,翁同龢也是中饱私囊之辈,属于官场上常见的“蠹虫”。
现在也有很多文章,对翁同龢其人其事提出了批评和嘲讽。
不过,我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对翁同龢这个人物进行评价,而主要想聊聊翁同龢的文采,尤其是翁同龢在对联上的才华。
翁同龢出身显贵的门第,他的老爹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长兄翁同书也曾经担任过安徽巡抚等职。
所谓“书香门第”、“簪缨世家”,翁同龢从小就得到一般人没有的资源,加上他本人颇为好学,颇有才名。
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中了状元。中状元在过去可算是天大荣耀,翁同龢凭借状元的身份在官场一路高升,担任过同治帝师和光绪帝师,是少有的“两朝帝师”。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爱对联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帝师翁同龢的5副对联,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真心厉害!
第1副对联:父子宰相;叔侄状元。
这副对联是翁同龢炫耀自己家人才鼎盛、济济一堂的“自夸对联”,贴在大门上,相当炫耀,相当得意,相当风光。
但是呢,别人还真挑不出毛病来,只能看着翁同龢“自吹自擂”、“最卖自夸”。
毕竟,翁同龢的对联,说的都是真事儿。翁同龢的老爹翁心存是体仁阁大学士,按照古代的惯例,这就是“宰相”了。
至于翁同龢自己,更是担任过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宰相”之职,在晚清政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父子两人都是宰相,“父子宰相”,名副其实。
再来看下来拿,翁同龢自己是状元,而他的侄子翁曾源也是状元。
不过,翁曾源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状元的,他的举人身份是同治年间“钦赐”的,就连殿试也是御赐才得以进入。
只是,谁都没想到,翁曾源居然被点中了状元。后来翁曾源也没有什么功劳事迹,属于没啥花头的状元。而他同一届的探花郎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之洞,显然是“探花”优于“状元”了。
当然,对翁家来说,家族中又一个状元的出现,增加了家族的荣耀。翁同龢自然也是沾沾自喜,十分开心。
就像当年谢安问家人说:“为什么大家都想让自己家的年轻人成材呢?”
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就好比芝兰玉树这些珍贵的东西,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不管怎么说,翁同龢这副对联虽然自夸了翁家的人才辈出,但是人家有这个资格自夸,别人还真挑不出毛病来啊。
第2副对联: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
这是晚清戊戌年,也就是1898年的时候,翁同龢写的集句联。
所谓集句联,乃是用古人的诗句或者文字,组合在一起,巧妙诉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上联“老骥思千里”,出自杜甫的《赠韦左丞丈》:“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此句,用的是曹操《龟虽寿》的典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下联“鹪鹩足一枝”,出自苏东坡的《雷州八首》:“鹪鹩一枝足,所恨非故林。”
此句典故来源则是《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是小鸟的意思,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表明没有过分的野心,表明安贫乐道,没有妄想。
翁同龢之所以写下这副对联,是因为当时他已经快70岁了,却选择支持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派。
翁同龢表示自己之所以支持维新,并非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并非是想要更多的光环,而是为了朝廷与天下,虽然年老,也还想做一些贡献。
可以说,这个对联虽然是古人的诗句,却体现了翁同龢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翁同龢那时候的一种心情。
虽然说,这种心情有可能是“伪装”的,正经人不写日记,正经人很可能也不写“专门给别人看”的对联。
但是,作为后人,看到翁同龢的这副对联,还是挺有感触。
第3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个对联是翁同龢的格言对联,类似于座右铭的作用。的确,“镇定”是很多人欠缺的素质,也是很多人需要加强的修养。如果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那就非常了不起了。
【完整版无删减】中华对联故事正版对联书籍大全春联书 传统国学 ¥16.8 购买第4副对联: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翁同龢这副对联颇有妙悟,体现出他对读书写作与交友处世的态度。
上联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好的文章必然是体现人的“性情”。
下联则容易被误解,网上有人把下联理解为“与人交谈时太过深刻真诚,就很招来风雨祸患。”
其实,这种理解有点望文生义了。这里的“风雨”,其实应该理解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风雨”,意思是天下大事与民间疾苦。
谈笑深时风雨来,应该理解为“好朋友志同道合,谈论到深处,自然而然都是对国家百姓的关切”,体现的是作者关心时局与百姓的心声,而不是什么“言多必失”的教训。
第5副对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由于翁同龢支持维新,后续就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丢官回乡,成为了仕途上的失败者。
到了1904年,翁同龢病情加重,基本上知道自己快死了,于是写下了这副挽联。
挽联采用的依然是“集句”的方式。上联“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翁同龢认为自己没有偏离“儒士之道”,虽死无憾。
下联同样出自《论语》:“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生重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
下联说,翁同龢觉得自己的死也不是坏事,可以彻底脱离勾心斗角的争斗,为此感觉到一种欣喜,一种从容。
这副对联可能有“自我美化”的成分,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至少在文采上,这副集句联还是颇有水平的。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